高职生敬业精神的培养
2015-11-08林瑜琛
林瑜琛 胡 鹤
(1.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京 100070;2.北京亦庄国际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北京 100176)
敬业是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大量研究表明:敬业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升到全民教育的范畴,敬业价值观的培养已经关系到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为了适应我国深化改革关键时期所面临的复杂形势与时代的需要。知名社会调查机构盖普洛公司2013年用数据显示中国职业人的敬业度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背景之一,即随着意识的多元发展,当代中国一些人的精神信仰出现迷茫。培养和提高敬业精神已成为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挑战。以适应社会一线工作为培养目标的高职生,是祖国未来基层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其敬业精神的培养对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战略意义[1]。
一、高职生敬业精神的内涵
(一)敬业精神的理论内涵
敬业在道德范畴内的概念被认为是个人对所从事的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行为。在我国,敬业一词最早出现在经典《礼记》中:“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其意为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要求学会知识,继续学习就要进入到敬业的境界中。西方学者,对敬业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敬业度的概念,其重点是提高员工的敬业度继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卡恩1990年把敬业度(Engagement)定义为“员工以自我投入到工作角色中,在情感、认知及行为上积极主动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并在其中表现自我”[2]。即敬业为员工在工作中的投入度,并认为以投入为核心概念的敬业与认知、情感、行为有着重要的关联。此外,已有研究表明“知、情、意、行四个环节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紧密联系,呈现为由表层向深层不断发展的状态,最终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3]。而高职生作为学生,尚未开始工作,其敬业精神无法以对工作的投入度为评价标准。因此,高职生敬业精神的培养重在其道德的培养,习近平认为“敬业是一种美德,乐业是一种境界”[4]。
(二)敬业精神的结构维度
为了更好的了解敬业精神的实践要素,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了丰富的敬业精神的要素,有效地体现了敬业精神的工作内容。本次调查共采访48位社会在职员工,即个人认为体现敬业的要素有哪些?通过访问共收集了60余条敬业要素,通过筛选和删除,确定38条敬业要素,通过分析和整理,展示了敬业精神内涵的三个方面的内容要求:即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行为,此外,在调查中职业态度多次出现,而态度也包含了情感,所以将敬业精神的结构维度分为:职业认知、职业态度、职业行为。
1.职业认知。认知是认识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明确的职业认知是提高敬业精神的重要前提。调查显示,职业认知就是要能够了解本行业或专业的专业知识、背景及发展方向;了解企业的规划、纪律和文化;了解工作的内容;了解领导的工作思路;此外,还要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及发展前景。高职生的职业认知要重在了解专业及职业前景、提高自信、树立职业理想。
2.职业态度。态度即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内在情感、意志品质及行为倾向。敬业态度中,包括对热爱本职工作、做到干一行爱一行;有主人翁意识,忠诚于企业;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全心投入;不怕困难,有担当,坚持到底;有创新意识;有团队精神;任劳任怨、不抱怨、不推脱、不斤斤计较。
3.职业行为。行为是个人的认知及态度的外在表现。敬业精神作为道德品质要体现在工作行为中。具体表现为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工作、工作精益求精、注重细节;工作有效率,超预期完成工作;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纪律性强,如不迟到早退等;善于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服从企业、领导工作安排,如出差、加班、调岗等。
二、高职生敬业精神的现状调查
(一)研究对象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校高职学生,400名。
(二)研究工具
《盖洛普优势识别器》[5]。选择原因有三个,第一,盖洛普敬业度调查(Q12量表)提出:员工发现自己的优势是提高敬业度的重要因素,其调查题目设计为:在工作中,我每天都有机会做我最擅长的事。可见了解了自己的优势与敬业精神相关联。第二,盖洛普优势测试,是由盖洛普公司联合“优势心理学之父”唐纳德·克利夫顿科研团队开展的历时40年针对人性优势所做的研究而开发的量表,以帮助人们发现自己。并且出版了畅销书箱《盖洛普优势识别器》,据统计已帮助上百万的使用者了解自己的优势。第三,盖洛普优势识别器共包括五大主题34种个人优势,通过系统的测量,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个人状况,而34种优势,又与敬业维度相交,比如交往优势体现职业态度中的团队精神、纪律优势体现职业行为中的纪律性强、自信优势体现了职业认知中的了解自己的发展前景等。
(三)测试结果
对400名大学生进行优势测试后,通过整理汇总出优势排序,可以大致了解高职生在职业认知(如信仰、自信等项目)、职业态度(如责任、积极、完美、交往等项目)、职业行为(如行动、追求、纪律、学习等项目)三个方面的现状。如表1所示。
表1 高职生优势排序
(四)高职生敬业精神现状分析
1.职业态度比较积极向上。当前社会对于大学生的敬业态度都提出了问号,认为当今大学生,尤其是90后大学生都体现了浮躁、自我等特点,但通过调查,可以看到,学生的交往、体谅、责任、包容还是比较靠前的优势项,也就是说学生有比较好的团体意识、同时也有较强的责任感。
2.职业认知包括专业和自我认知较低。自信优势项在调查中排序第33位,说明作为高职生对于自己的发展和未来有迷茫,不能坚定自己,其原因在于对高职教育、专业和自身规划缺乏了解。
3.纪律性有待提高。纪律优势项在调查排序中列最后一位,可见高职生的纪律性差强人意,而调查结果其实也在意料之中。纪律性即了解并遵守规范,也是企业十分看重的一项。
三、高职生敬业精神的培养途径
1.多领域多视角丰富学生职业认知。首先,帮助学生了解工作的真正意义,培养高职生敬业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通过课堂教育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职业的真正意识与价值,即为人民服务的原则是实现学生人生价值的重要基础,是解决为什么工作、工作是为了什么等思想困惑的精神支撑。而很多成功企业的案例也用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为人民服务,才能端正工作态度,树立敬业精神,不断发展自我。其次,加强高职生自我认同,培养自信心。自我认同是人生价值的重要内容,即了解自己和自己想要取得的成绩是什么,也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自信心。很难想象一个不知道在做什么工作,不知道自己在工作中会取得什么成绩的人会认真负责地对待工作。只有清楚地了解自己以及自己想要的生活,才能对工作充满热情,积极投入[6]。
2.在实践中培养高职生职业态度。通过实践,让学生感受职场,是帮助学生构建敬业精神的有效途径。学校要通过多种渠道和多种形式的实践,让学生体验职场,把敬业精神贯穿在学习生活中。通过组织科技艺术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组织体育节,培养学生吃苦无畏的精神;组织各层级教育知识竞赛,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积极主动的敬业精神。积极培养学生干部,引导学生树立服务和奉献意识,以点带面培养学生的尽职尽责精神。
3.完善教育管理制度,提高学生纪律性。构建完善的教育制度,包括班级、院系管理制度是提高学生纪律的基础,而广泛的宣传教育和严格的管理是提高学生纪律性的前提和保障。完善教育管理制度,是培养学生形成纪律观念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职生明确了做什么样的人,走什么样的路的发展方向。高职生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敬业精神成为其品质培养的重中之重。敬业精神关乎个人发展的成败、将是企业发展的推动力、更有助于祖国事业的繁荣与复兴。培养高职生敬业精神,构建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提高自信心,培养纪律性,可以在实践中发展和成就自己。
[1]杨凡.ZHJ南京分公司员工敬业度提升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3:1.
[2]Truss.Employee Engagementin Theory and Practice Routledge[M].New york:Routledge,2013:1.
[3]李泽泉.践行核心价值观应抓好“知、情、意、行”[N].人民日报,2014-11-04(07).
[4]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41.
[5]汤姆.盖洛普优势识别器[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1.
[6]陈建武.谈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职业素养的要求[J].课程教育研究,2014(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