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师范类高专实习基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和田师专维吾尔语专业为例
2015-11-08杨绍固
杨绍固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 人文学院,新疆 和田 848000)
教育实习是综合性的教育实践,是师范生向培养目标过渡的重要环节,师范类高校的教育计划中这项工作必不可少。教育实习要充分考虑到高校和实习学校的受益价值,构建大学与中小学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建立由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和实习中小学参与的“三位一体”的顶岗实习领导联合体,形成合作管理顶岗实习的有效机制,其中中小学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伙伴应发挥更大的作用[1]。
和田师专(全称和田师范专科学校)是一所以专科教育为特色的自治区属全日制师范类高专,是新疆为数不多的师范类专科之一,在顶岗实习方面该校在新疆同类高校中具有代表性。和田师专的维吾尔语专业(全称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专业维吾尔语方向,习惯上称维语专业)自1991年开办以来,招收母语为汉语的学生进行为期三年的维吾尔语言学习,主要为南疆地区中小学培养懂维汉双语的师范类人才。该专业以“教学与实践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据,实践教学平台主要由教育实习和语言实习等环节构成。和田师专的教育实习经历了统一分配、自寻实习到统一分配的历史,2009年以前维语专业的实习主要安排在第6学期的某一个月,至2011年变为第6学期整个学期,2013年则改为最后一个学年。
一.调研的设计与实施
2013年9月—2014年7月,笔者对和田师专维语专业顶岗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主要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围绕实习基地的数量统计和分布情况、实习学生和授课对象、实习基地的教师和领导的反映展开。
该校现有实习基地都在和田市周围的乡村和较近的县,其中策勒县23个实习点、皮山县26个实习点、墨玉县2个实习点、洛浦县11个实习点、和田县1个实习点、和田市8个实习点,都是小学和初中。近几年维语专业的实习点主要在策勒县和皮山县,分布在各个乡镇的农村中学,距离远,联系不便,实习学校之间缺乏沟通与协调。平时的协调工作要靠实习指导教师电话联系,有重要问题时协同县教育局有关部门前往,处理起来相当不便。2013年9月—2014年6月通过不记名问卷调查,笔者对影响实习效果的因素进行了了解,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影响实习效果的因素统计表
问卷调查显示,70%的实习生认为实习时间过长,应该缩短,80%的实习生认为实习带队教师的作用很重要,是影响实习效果的重要因素,85%的实习生认为实习点最重要,很大程度上影响实习效果,83%的实习生认为实习管理制度很重要,72%的实习生认为实习经费最为重要,需要再增加。实习时间由该专业的培养方案决定,而培养方案是通过专家组论证的,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大部分实习生对在条件简陋的农村学校实习时间过长有意见是可以理解的。实习带队教师影响实习效果是众所周知的因素,对实习带队教师的选择学校是经过多方面通盘考虑的。实习时间和实习带队教师不在实习基地建设要考虑的范围内,本文不予论述。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笔者认为维语专业目前关于实习基地的建设上在有关规章制度、和实习基地的双向交流、顶岗实习的教育研习制度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建设和完善。
二.实习基地规章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和田师专联系实习时往往和县教育局协调,由教育局将师专提交的学生名单具体分配到各个中小学的教学点,缺少稳定而巩固的实习基地做支撑点,也缺少示范性的实习基地。笔者搜集了新疆师范大学、昌吉学院等几所疆内兄弟院校有关教育实习方面的规定,与和田师专的相关规定进行了比较,发现师专存在相比较而言不够完善的地方:缺少指导教师职责、实习学生成绩考核条例方面的定量规定,一些认定缺少标准,比如优秀指导老师和优秀实习生的认定就缺少具体标准方面的参照。师专在实习交流平台的建设方面也缺少资金和制度支持,协调联系大多靠指导教师通过手机上传下达,没有建立有效的信息网络平台。
1.完善并稳定顶岗实习基地
稳定而巩固的实习基地,是实习成败与否的前提条件[2]。和田师专可以在地区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指导下,会同各县教育局和实习学校,按照共建共赢的原则,确定一批相对集中而又条件适宜的中小学作为实习基地,这样既兼顾了专业对口、供需平衡,又便于开展与实习学校的协调。另外,还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考评和监督措施,定期举行与中小学实习学校的协作会议,将实习基地建设在制度上进行规范,使之稳固化,便于为其在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研究提供多种帮助。为了便于实习学校配合对实习生的安全保障、教学管理和指导,对其在实习方面的宣传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
2.完善顶岗实习的保障措施
完善的规章制度是保证教育实习有序进行的充分条件。和田师专目前对于教育实习的规章制度只有不多的几个条款,近两年才增设管理教育实习的科室,规章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笔者认为教育实习不但需要以必修课的形式进入教学计划,还要参照兄弟院校制订一系列相对完善的规章制度,使实习师生的工作有章可循,规范化、制度化。参照兄弟院校的有关管理规定,笔者认为管理规定可以包括《顶岗实习管理规程》、《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职责》、《顶岗实习成绩考核条例》和《实习生请假制度》等规章制度。同时,还需要明确规定和田师专、县教育局、中小学校和实习生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建议在地区教育局的协调下,拟定《顶岗实习协议书》,由师范院校、县教育局、实习基地学校、实习生四方共同签订,明确四方在顶岗实习中的权利和义务,责任落实到个人。
3.建设实习交流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现代信息技术日益发达,每个实习学校都有联网的计算机,大多实习生的手机都有上网功能。校方可以依托这些信息技术,建构教育实习网站,促进实习学生、指导教师、实习学校、师专实习管理部门之间的学习与交流,实现实习组织、管理和指导的信息化、现代化。
在教育实习网站的建设上,可以包括交流窗口、实习公告、典型教案、理论指南等信息与教学资源。交流窗口指导实习生交流实习心得、体会,及时实现心理调适,构建一个互联互动的学习环境。实习公告可用于指导教师向实习生及时传达学校或教育局下达的各项通知、通告。典型教案用于分享教学成果,进行同步或异步的交流、开展讨论,使实习既有真实的课堂环境为依托,又可以得到指导教师的帮助与指导,还可以根据教学要求不断调整、改进教学方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理论指南用于学校管理部门或指导教师利用互联网资源,将搜集到的有关理论文章进行链接,既能发挥互联网资源的丰富作用,又能培养实习生学习的自主性。互联网的强大功能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实现彼此之间的协作,既开辟有效的信息交流与反馈渠道,又能为师范院校与实习生提供资源和服务,可以提高顶岗实习的效率和质量。
三.与实习基地双向交流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和田师专在教育实习方面的直接联系对象是上述六个县市的教育局,和实习点中小学沟通不够,除了每个学期实习带队教师的转点,缺少学校层面的联系。
时代要求高等师范院校面向中小学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高等教育如能与基础教育在课程教学上双向开放,取长补短,实现服务上的双赢。一方面师范高专为中小学提供学科教学、专业理论、前沿信息、学历培训等订单式培训服务;另一方面,中小学优秀教师可以到师范高专讲授相关学科的教学论课程。师范高专讲授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教师最好定期到实习基地走访、调研,进行交流互动。在双向互动过程中,鼓励教师带着问题进行交流,形成共同承担教育科研课题的土壤,在问题研究中促进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共同发展,促进大学与中小学教师的共同成长[3]。在南疆的教育落后地区更应该如此,尤其是无论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较为落后的地区,更需要通过双向交流来促进双方成长。
从2014年7月起和田师专承担为和田地区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进修培训任务,顶岗实习应以此为契机,逐步探索建立由自治区主导、地区主办、和田师专参与的农村教师培训体制。笔者建议在培训中多开展些讨论课、观摩课,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双方教师的交流,又可以为师专教师及时掌握南疆地区中小学教育教学方法和理论水平提供很好的平台[4]。
四.顶岗实习教育研习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在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学习型教育实习”理念渐成共识,基本建立了相应的教育研习机制,这项制度使实习生们具备了较强的学习能力,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学习意识淡薄、学习方式单一、缺乏长效学习机制等问题。和田师专目前的教育研习多是学生自发组织,没有相关的规章制度,多是实习生在吃饭或宿舍聊天时交流在教育实习中发生的相关问题,没有教师的指导。他们在讨论交流过程中的收获个体差异比较明显,反应快领悟能力强的学生收获较多,领悟能力弱的学生收获较少。
师专在教育研习制度建设方面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1)部分实习生学习意识不强,缺乏主动学习。一些实习生在研习讨论交流中最明显的表现是求知欲不强,满足于凭刚获得不久的有限的经验教学,敷衍应付,没有静下心来反思实习中的不足,特别缺乏对课堂突发事件的反思,不断指责所教学生的个人素质,不能够妥善处理教育实习与学习反思之间的矛盾。2)学习方式单一。目前师专教育实习中的教育研习大多数仍以传统的集体讨论交流为主,经验传授多,研习过程中缺少教育理论的指导,实践考察少、现代化手段少、与外地交流少。这种传统的研习方式忽略了实习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效果可想而知。3)缺乏长效学习机制。师专在研习制度建设中的弱化或缺失,把研习当成是实习生个人的行为,没有组织团队学习的概念,没有建立考核制度,更没有对研习建立完善的奖惩激励机制,用可以简单量化的方式评估研习效果,实际结果就会造成研习与不研习一个样,无法有效调动实习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建议师范高专在实习中建立规范的具有长效机制的教育研习制度,在实习生中充分树立“教育研习”的学习理念并充分考虑个体差异性、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实习生在教育实习中学习能力能不能落到实处,关键是要树立“自主研习”的学习理念,营造出一种研习的学习氛围,将研习融入生活,使研习生活化、工作化、日常化。一方面带队教师需要加强宣传引导,组织营造尊重研习的良好环境,引导实习生把研习看成是完善自我、自我创新的过程,另一方面每一位实习生都要自觉地把研习作为一种职责、一种境界,自觉地做到学以养性、学以增智,形成“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研习”的良好氛围。建立研习制度的长效机制必须要有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健全的组织体系,这需要构建研习制度,搭建研习平台。教育研习制度还需要强化创新性,发动实习生不断创新研习方式和方法,积极探索富有时代特点的新方式、新方法,扩大覆盖面和参与度,提高实效性。需要改变原来一个学校、一个宿舍的研习方式,要有重点、有针对性地研习,要多研习教学对象在新形势下需要什么、想干什么、怎样引导,通过研习需要解决什么问题,然后选取与实际联系紧密实用的内容作为研习对象,把运用教育理论与研习业务技能相结合,激发研习的积极性。带队教师或实习学校的领导还需多次到现场参观、专题研讨,建议采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互动性、体验性强的研习方法开展研习。
美国师范教育理论认为,顶岗教育实习是一种全面和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对师范生的知识、能力、技能、技巧的全面的考察和检验[5]。从根本上来讲,高等师范学校师范生的职业素质是“教”不出来的,而面向真实教育环境的实践,才是师范生成为未来合格教师的根本道路,因此,“建立相对稳定的高师教育实习基地”已成为各国高师教育实习中理论与实践联系的必由之路[6],也是新疆师范类高专教育实习的必由之路。在稳定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参考兄弟院校并结合高专自身各专业的实际特点制定实用有效的教育实习规章制度,建立灵活、多样、长效的教育研习机制。
[1]高月春.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以河北师范大学“顶岗实习”为例[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53
[2]高月春,刘铭,李春晖.高校教育实习改革实践探索——以河北师范大学顶岗实习为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6):98
[3]赖志群,杨志坚.用“大教育实践教学观”构建高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J].江西教育科研,2006(8):52-54.
[4]朱成良.通古今教育之变推进社会进步的教育制度述评[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254
[5]徐光元.建设教育实习基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3(4):46
[6]王文静.关于我国高师教育实习的理性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