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深处有人家
2015-11-07陈丽萍
陈丽萍
城里太累,就去乡下买个老房子,改成适合居住的模样,设计师陈谷,就是这么任性。
竹林中,山水间,
小土楼,炊烟袅,
清风习习,泉水叮咚。
春日挖笋,盛夏纳凉,秋日观月,待到深冬,便围炉赏雪、畅谈古今……
陈谷的山野小院,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竹林中 有人家
一路走来,高山环绕、溪水流淌。行到竹林深处,下车步行,沿着碎石子铺就的小路上山。不过几分钟,就到了陈谷的家——土黄墙、斜顶黑瓦、两层。一眼望去,似乎和普通的乡间小楼没有太大区别。
惊喜,在后面。步入院内,眼前青砖碎石铺地,半是庭院半是水。蔷薇、凌霄顺着斑驳的土墙,一路向上,似乎要冲上二楼的茅草雨篷。不规则鹅卵石砌就的大门,野趣顽皮,让人惊叹:这也可以?还有那一池清泉上,竹筒引着山泉,滴落磨盘,流入磨心,再缓缓流出。
似乎见惯了来客羡慕的眼光,陈谷只在院内泡上一壶好茶,等你参观完毕再来饮用。多年前,他便有这样的想法——住进乡村里。“城里太累,每日奔波在路上的时间已超过两个小时。”到安吉乡里待了一段时间后,这个想法愈发浓烈。此后,每次去山里游玩,他便细心留意,直到遇见这里。
“是一栋泥房子。”见周围都是竹林,邻居离得近却又不打扰,便盘了下来。“我只是想要安静,并非要隔离红尘,这里,刚刚好。”
夯土墙 老木桩
陈谷把泥房子的老照片递给我们看,就是从前乡间的夯土房,低矮、破旧,开着极小的一扇门和两扇窗,很难把它和眼前的两层小楼联系起来。
“其实基本保留了原来泥房子的结构。”泥房子本是1.5层,有一个小阁楼。他做了墙体加高、结构加固、屋顶防水、窗户扩大等。“现在的墙也是夯土。”
“夯土墙你都懂?”惊讶于他涉猎面的广泛。陈谷却笑着摇摇头:“我去村里找了几位老人家请教来的。”其实多年未接触夯土墙,老人们也只模糊记得些许做法,他便总结几位老人的意见,自己找来材料一次次试验,并充分考虑了耐水、耐用等功能。
当取下瓦片,开始制作夯土时,工人无比惊讶:“这是乡下老一辈的建筑材料,我们都不会做,你居然会!”陈谷颇无奈,其实并非很难,按一定比例在泥土中加入糠、草和石灰等,再做适当压制。“只是现在夯土不那么实用了,大家都不愿去做了而已。”
小院从1.5层改为两层,仅靠垒墙是不够的,陈谷又找了几根粗壮木料,嵌入墙内。包括我们最喜欢的书房,墙面和屋顶加起来有10来根木头,其实都是为了加固。室内改造也基于“能保留就全部保留”的理念,二楼楼板就是原来的楼板,在看不见的地方加了几根钢筋,其余部分加厚并做了隔音。“其实隔音效果不太理想。”这大约算是小院改造唯一的遗憾。
鹅卵石 茅草窗
“做设计越多,越发觉最能经得起岁月推敲的还是自然材质。”所以,小院不但保留原来的结构,且其余装饰或取自山间、或收自民间。
山下有一条小溪,他就在溪水边捡回许多鹅卵石,做夯土墙的墙裙、砌小院的围栏、堆一路向上的山路;靠近竹林,就用竹子做了引水槽,劈几段在室外做路灯,或者收几床竹席回来,或斜或横铺在天花板上,增添野趣;山中不缺茅草,就把它铺在雨篷上,没想到成为最亮眼的地方。每个人来了都要问一句:哇,这个好有趣,是什么东西?
还有铺地的老青砖、清泉上的磨盘、屋内的八仙桌、放花的老石凳等。要么是陈谷多年收藏的老物件,要么是在当地寻到的旧物,每一件都被他用起来。“别人眼中的废弃物,放在属于它的地方,便是宝贝。”
包括书架下的木材,并非摆设,平日有空就劈了堆在那里,到冬日寒冷之际,就丢入炉灶,烧火取暖。
开窗远眺,外面绿竹成海;抬头凝望,满是蓝天白云。不禁将小院的春夏秋冬遐想了一番,再过几个月,便是深冬,到时候大雪封山,便可抽柴添火,围坐小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