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清朝文字狱
2015-11-07王莹
[摘 要]文字狱就是因文字缘故而造成的罪案,随着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而愈演愈烈。清朝的文字狱尤为残酷,是统治者为了达到政治目的而使用的工具。满族人为了加强思想控制而将文字狱作为清廷加强思想控制的有力手段,这导致清朝的文字狱越来越多。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其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本文主要论述了文字狱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表现,并分析清朝文字狱产生的深层原因,旨在揭示文字狱是当时封建社会中的必然产物,也是清朝统治者用以镇慑官吏、知识分子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清朝;文字狱;中央集权;民族矛盾
一、文字狱的相关概念
文字狱是指封建社会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而对知识分子进行迫害的一种冤狱手段。统治者和其拥护者故意从作者的诗文中摘取字句,断章取义,施以罪责,严重者会因此遭满门抄斩,家破人亡,更甚者被株连九族。
文字狱的实质,其实是当事人并没有危害和推翻政府的行为,而是由于当权者吹毛求疵,有意罗织,或仅仅根据其思想倾向而治罪,它的重要特点是因文字之故构成罪犯,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仅仅因为文字上的缘故被治罪,而作者并没有相应的行为。
二、清朝文字狱的产生和发展
1.清朝文字狱开始于顺治时期
顺治时期是文字狱的开端,与其后各朝文字狱的打击对象、内容及方式相同,目的都是通过国家的暴力机构来打击汉族知识分子和民族思想,这时候的文字狱与清朝后期相比,数量规模较小,处罚程度也较后期相比较轻。但通过文字狱来打击汉族知识分子的这种方式从此以后得到满族人的重视,并开始对其加以利用,渐渐熟悉,使文字狱作为一种民族压迫的工具,在中国存在了一百多年,也为清朝后期文字狱发展到顶峰奠定了基础。
2.清朝文字狱成型于康熙时期
在康熙时期,满族的大小官僚们根据顺治时期统治者对文字狱的处置态度,慢慢的掌握了惩治反抗朝廷统治的汉人的方法,尤其是汉知识分子的方法,文字狱在这一时期得以成型。
戴名世《南山集》案是发生在康熙时期的一个大案。因戴名世《南山集》中多处引用了方孝标书中记录的事,就被指认为“大逆”。这部书只不过是为南明争正统,揭露南明隐事而已,却被刑部用来大做文章,使与此书有关之人都遭到不同程度的处罚,戴名世寸磔,方孝标已死戮尸,子孙后人被斩杀。后来,是康熙帝“宽大”处理,“得恩旨全活者300余人”可见株连之广。
清朝康熙时期文字狱的矛头都指向了汉族的知识分子阶层,特别是大知识分子,例如名医朱方旦,因为他提出人的中枢神经不是心而是脑就惨遭杀害,而其论断在现在看来确是完全正确的。总之,康熙时期在整个清朝文字狱发展历程中,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使顺治朝偶尔发的小事件变成震动全国的大案件,也使清朝官吏们慢慢掌握了文字狱这门荼毒民族的罪恶手段,更是为后期残酷的文字狱埋下了伏笔。
3.文字狱在雍正时期得到发展
文字狱得到迅速发展是在雍正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字狱逐渐向惨烈发展,在雍正执政的十三年间,书中有明确记载的文字狱就有二十多件,这个数量仅次于乾隆时期。而且这些案件多为大案、重案,动辄牵连数百人,如在当时是轰动全国的查嗣庭案。在对案件进行处置时也不再点到为止。雍正为了让人们从思想上认识到反清是有罪的,不惜对一些案件一查再查,不断扩大,不断有人被株连,如查嗣庭案,原来只是发配,后来查抄日记,查出了怨望之词,继续扩大株连,最后弄的人人自危。
在这一时期,清朝出现了所谓的“诛心论”的文字狱指导理论,清朝的官吏们也在频发的文字狱案件中掌握了大量的办案“技巧”,这些“技巧”在血雨腥风的乾隆时期文字狱中得到应用。
4.文字狱在乾隆时期发展到巅峰
清朝文字狱愈演愈烈,到乾隆时期达到巅峰,在这一时期,发生的有迹可循的文字狱多达一百三十余起,这个庞大的数字背后是一幕幕惨不忍睹的文化悲剧,它钳制了文人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发生的文字狱案子,所针对的对象已不再有特定范围,如果说康熙朝的文字狱所针对的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雍正朝喜欢大造声势、加以威慑的话,那么乾隆则把矛头指向了整个社会,手段也变得更加恶劣。翰林胡中藻因为一句“一把心肠论浊清”,就被判罪,而这样的文字狱案在乾隆朝的文字狱中还有很多。正是因为这种大规模的、惨烈的文字狱案使得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进一步被激化,也为清王朝走向灭亡埋下伏笔。
三、清朝文字狱的主要表现
1.查缴禁书,寓禁于征
清朝统治者为了让汉族人民绝对服从,发动了一系列的文字狱,但由于民间还有明朝一些野史存在,这使得执政者忧虑重重,后来,乾隆以纂修《四库全书》征集全国图书的名义,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禁书活动。乾隆二十二年,他开始大规模地搜查焚毁禁书,无数珍贵的历史文化典籍被焚毁,或者篡改得面目全非。在乾隆查缴禁书的过程中,文字狱数量剧增,此期间文字狱大都因查缴禁书而起。
2.臣民僭妄,言辞犯讳
封建专制制度的特点之一,是在文字的使用方面设禁区。一旦皇帝的名字占用其中的某个字,那这个字就属于皇帝一人所有,任何人不能说、不能写、不能用,这个文字事实上被禁止、被废除,如果臣民没有按规定回避,就会被治罪。清代乾隆时期产生过典型的犯讳案就是王锡侯《字贯》案。王锡侯删改《康熙字典》编了一本叫《字贯》的字典,被举报,遭斩首,连带浙江巡抚、两江总督都被降级使用,按察使革职治罪,因为这些官员也有没有及时审查发现的责任。
3.皇帝望文生义,制造恐怖气氛
康熙、雍正时期,文字狱主要针对的是具有反清思想的士大夫或政治上的反对势力,获罪的主要是官吏和上层知识分子。而乾隆时期的文字狱则是望文生义、捕风捉影,以莫须有的罪名砍杀犯案者,获罪的主要是下层知识分子。乾隆这样做也只是为了在知识分子中制造恐怖气氛,显示皇帝的至高无上。
4.文人主动投献诗文,炫才邀功
在清朝文字狱众多案件中,有许多案件是因为一些不得志的士人或下层官吏主动投献诗文著作引起的。这些人所献文字大多是为了炫耀才华,表现忠诚,从而达到邀功获赏的目的,结果却因为触犯忌讳而自投罗网,成为文字狱下的“冤死鬼”。
四、文字狱产生的原因
1.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大臣专政
清朝皇帝为了达到维护政权、抑制大臣专政和使汉人绝对臣服的目的而采取文字狱这种方式来压迫汉族士人,一旦被认定为犯禁者,将会受到惩罚。执政者为了达到打击朋党的目的而从文字里挑毛病,断章取义,网罗罪名,这是统治阶级内部为了权利的不断集中,借用文字狱这一工具而达到打击异己的目的。另外,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使得文字狱除了镇压具有反清思想的知识分子外,又成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工具,清朝统治者发动这些文字狱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这是中央集權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结果,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文字狱是维护清朝统治的一个必然产物。
2.以儒学和程朱理学加强思想控制
清王朝是以满族亲贵为核心的满汉地主阶级的联合专政。清朝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在入主中原后,继承了历代封建统治者惯用的手段,即大力倡导尊孔读经,举行科举考试。在这种情况下,一切文化学术活动都以孔子儒学和程朱理学为标准,否则就难逃文字狱之网。
3.汉族士人之间相互告讦倾轧
汉族士人之间因个人利益或私仇而互相告讦也是导致清朝文字狱数量越来越多、愈演愈烈的原因之一。乾隆四十至五十年间是文字狱高峰期,也是告讦的高峰期,其中有不少文字狱案件都是由于蓄意诬告而引起的。
五、结论
清朝是封建社会逐渐走向衰落的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不断激化使得清朝执政者加强了对人民的防范,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作为专制统治者用以威慑官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手段——文字狱也愈演愈烈。总之,清朝文字狱的产生是由多种原因交错发展而成的,是封建专制中央集权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特殊政治现象,对整个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值得我们全民族认真反思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张小兰.清“康乾盛世”之文字狱[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4)
[2]王安东,刘莲.试论清代“文字狱”的起因、特点及影响[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10(04)
[3]李斌乐.清朝的文字狱[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12)
[4]李凌.乾隆时期的文字狱[J].炎黄春秋.2009(08)
[5]白文刚.清末新政时期的意识形态控制[D].中国人民大学2005
作者简介:王莹(1990年8月),女,吉林长春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单位名称:吉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