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致橡树》的朗健之美

2015-11-07薛松馨

关键词:致橡树凌霄花舒婷

薛松馨

诗歌是一种最纯粹、最凝练的文学密码,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开启心智,拓展思维深度,培养审美能力。“向青春举杯”专题所选编的九首诗中,除保留了部分旧版教材的篇目外,又增加了几篇经典名作,其中“朦胧派”诗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再次回归。此诗创作于1977年,是舒婷早期的作品。诗人打破传统,以女性的独特视角,借木棉和橡树的形象,表达一种平等独立、自尊自强的爱情观念,其实质是表现人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肯定。相比诗人成熟期的作品,《致橡树》的主题倒并不“朦胧”,整首诗含义明朗,感情昂扬,充满朗健之美。

一、突破传统,塑造亦柔亦刚的木棉形象

古典作品中,有以花、草、鱼、鸟形象喻人,寄托情爱之思的传统,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周南·关雎》),“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之后有“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卢照邻《长安古意》),“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再有《西厢记》中的“伯劳东去燕西飞”,《牡丹亭》中的“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这些借花、草、鱼、鸟展现出的主人公形象大多是阴柔的,尤其是女性更呈现出花柳般娇弱的特点。相比而言,《致橡树》中塑造的两棵树形象可以说是一次对传统的突破。

舒婷别出心裁地选择橡树和木棉分别象征爱情中的男女主人公。橡树是自然界中最高大的树种之一,生长于高寒、干旱的环境,材质坚硬,树冠宽大,远望犹如地平线上的参天巨擎,庄严大气。在西方文化中,橡树历来被视为壮悍强大的象征。舒婷用橡树象征男子,说橡树的枝干是“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以此表现男子刚勇锐利的形象,他有着如同古希腊斯巴达勇士般刚健的力量之美。与之相应的象征女性形象的木棉树,也不是纤弱温柔的,而被赋予了树的挺拔姿态与蓬勃生命力。诗人用树来象征女子,是否有意淡化女性的性别特征而欲将其男性化呢?并非如此。诗中的木棉有“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木棉虽然高大,但其花朵红如血,大如杯,远观就像一团团火苗在枝头尽情燃烧,让人联想到头戴红花、身着红裙的西班牙弗拉门戈舞女,美丽、浪漫、热情、神秘,极具感染力。再看“沉重的叹息”,“叹息”是人在悲伤失落时情绪外化的表现,有深沉感,用“沉重”一詞既暗合了木棉花朵的硕大,又为“叹息”平添了一份厚重。“沉重的叹息”可以理解为女性在困境中所表现出的深沉柔韧,是一种忧伤之美,这是女性的特质。同时,木棉又高举着“英勇的火炬”,象征着女性勇敢、热烈、执著的一面,是一种昂扬之态。诗人通过着力塑造亦柔亦刚的木棉形象,描绘了理想中的新女性风貌:她既有树一般的挺拔刚健,又不乏美丽与热情;既拥有柔韧的品质,又不失深沉和果敢。

二、整体象征,表达独立平等的爱情观

朦胧诗讲究意象的经营。《致橡树》中,作者不仅写了两个核心意象——橡树和木棉,还围绕这两棵树构建了一系列与树有关的意象,它们成组地、动态地呈现在诗中,每个意象都具有象征意义,形成了同一系统下的意象群。

第一组意象是“凌霄花”和“鸟儿”。作者一反常规,花鸟不再象征纯洁美好,花会“攀援”高枝,“攀援”就是抓住或依附他物移动、延伸。凌霄花自己无法长高,依附着树爬到高处,却还在树枝上炫耀自己的美。一个“借”字,点破了凌霄花的目的性。这里,花和树的关系象征了女性对男性的依附和利用,这种具有功利色彩的关系显然不是真正的爱情。同样在诗人笔下,鸟儿的啼鸣也不再宛转动听,它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为橡树唱着同一首情歌,无非是赞美树的雄姿,表达自己的爱意,却始终不见树的回应。它总是委身在树荫之中,仰视橡树,唯独忘记了自己是一只鸟,忘记了应该为自己而歌唱。它看似痴情,实则失去了自我。这种丧失自我的盲目的爱也被诗人坚决否定。

第二组意象是将“泉源”和“山峰”作为与橡树爱恋的对象。作者使用一组结构相同的句式“也不止像……”,“止”是“仅仅”的意思,使得诗歌语言具有跳跃性。两句可还原为:“也不像泉源/仅仅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像山峰/仅仅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可见诗人对泉源和山峰并不完全否定,但也不认同。泉水为树送来清凉,山峰衬托了树的威仪,二者对树确有实际的奉献。爱是需要奉献的,但问题在于,泉水长年不断滋养大树;山峰只是作为树的陪衬,二者不断地为树付出,自身却毫无所得,这单方面的一味付出难道就是理想的爱情吗?紧接着两句“甚至日光,甚至春雨”,日光、春雨的象征性同泉源、山峰相类,故采用了省略形式与前句形成句式上的错落之美。

前三组意象所象征的情感关系,诗人都是不认同的。在诗人看来,要爱上橡树,首先必须以一棵树的形象站在其身旁。点明“树的形象”,是强调了一种独立的姿态,而“站”是比肩而立,非“攀”非“衬”,这是平等关系的体现。爱的前提是独立与平等,任何一方首先必须是有独立人格、独立思想的有尊严的个体,才能进行平等交流。木棉与橡树在同样的高度,根紧紧相握,叶高高相触,风过后互相致意,这是一种既亲密又彼此尊重的关系。“没有人能听懂我们的言语”,是只属于两人之间的默契,是精神的交流、心灵的碰撞。

接下来的“寒潮、风雷、霹雳”和“雾霭、流岚、虹霓”这组气候意象,象征苦难与欢乐。橡树和木棉,谁都不是弱者,谁都不会依赖于对方,他们必须同甘共苦。分担和共享,才是爱的价值所在。所以,两棵树“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木棉和橡树都首先属于自己,各有各的位置,然后才属于彼此;相依也不等于依附,而是相互扶持,共同支撑,如此铸造的爱的基石才坚贞而牢固。全诗以“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收束,如果说伟岸的身躯是树之“表”,那么树的位置、脚下的土地是树根之所在,是树之“里”。这里象征爱的另一层真谛——不仅喜爱对方美好的外在,也爱他坚实丰沛的心灵世界。

诗人构建了以木棉和橡树为核心的含义丰富的意象群,通过整体象征,倾注了其明朗、积极的爱情观:爱不是依附和利用,不是失去自我;爱是在独立平等基础上的心灵交汇;爱是分担与共享。这是一种理想情怀。

三、主观化表达,体现强烈的自我意識

现代诗歌以自我情感为表现对象,在语言上呈现出强烈的主观化色彩。《致橡树》除了将纷繁的意象主观化呈现之外,在一些语言细节上也流露出诗人强烈的个人情绪,值得玩味。如标题就选择了“致××”的形式,表明这是一次与对方的主动谈话,作为发起方的“我”具有话语权。篇首两句“我如果爱你”,“我”字在开头,还是强调主动方在“我”。“如果”是以假设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带有自主性、选择性,“我”可以选择爱,也可以不爱。紧接着,“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和“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两个“绝不”是对两种爱情态度的断然否决,以及后文的“不,这些都还不够”,又是在一系列比较之后的否定,简单而有力。“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必须”是一种坚决的肯定形式,“我”非做木棉不可,决不妥协。再如“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红硕的花朵”,不说“你有铜枝铁干”“我有红硕花朵”,而突出“你的”“我的”,这其实是强调了各自不可替代的价值。

这些语言细节无一不体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以及对自身价值的肯定。联系诗人的时代语境——1977年,经历了信仰危机的中国大地,道德理想、人文精神丧失殆尽。彼时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反思,渴望人自我意识的觉醒、自我价值的重新确定,呼唤美好人性、人情的复归,朦胧诗便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孙绍振先生认为,《致橡树》的意蕴“远远超越了狭隘的爱情,它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默契和理解,是一种相互独立的精神。”从历史意义上来说,具有朗健之美的《致橡树》代表了时代精神之嬗变。

学法指导

一、以反复诵读体悟诗歌情感

只有诵读方能体现诗的神韵,本课中的朗读环节不可忽视。朗读中要注意停顿、重音等技巧。比如首句的“我”字后要稍有停延;“炫耀”“重复”要重读以突出否定态度;“送来”“增加”“衬托”要处理为重音;“绝不学”“绝不像”“也不止”“甚至”等副词也要重读,以体现鲜明的态度。本诗的情绪是理性、昂扬的,朗读时情感要从平缓逐渐过渡到急促。

二、从意象、手法把握诗歌内涵

朦胧诗的特点是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致橡树》围绕“木棉”和“橡树”两个核心意象创造意象群,进行整体象征,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所以,从意象的特点、形象入手,分析它们的象征意义,便是打开此类诗歌之门的钥匙。

三、借时代语境探究诗歌主题

人不会脱离时代而生。“知人论世”有助于我们从作者的经历、时代的角度理解作品传达的情感,从更为深刻的层面探究作品的主题。如果我们知道了舒婷创作《致橡树》的年代是一个因为政治而践踏尊严、迷失自我的时代,那么我们对于作品含义的理解就会“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猜你喜欢

致橡树凌霄花舒婷
凌霄花
精神分析女性主义:舒婷《致橡树》的解构
凌霄和月季
咏凌霄花二首
致橡树
高中语文中《致橡树》文本细读兼论当代意义
平行研究视角下的《致橡树》和《我愿意是急流》之比较
一路顺风
凌霄花
诗,我喜欢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