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面部外伤整形缝合技术的应用
2015-11-07王秀岩
王秀岩
复杂面部外伤整形缝合技术的应用
王秀岩
目的 对整形缝合技术应用于复杂面部外伤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方法 将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接收的85例面部复杂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奇偶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0例,应用传统缝合技术,治疗组45例,应用整形缝合技术,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应用效果。结果 治疗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也明显较少,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为97.78%,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为87.50%,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复杂面部损伤患者应用整形缝合技术,疗效显著,与传统缝合技术比较,其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对患者伤口软组织有着显著修复功能,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面部外伤;整形缝合术;临床价值
面部作为人体在外暴露特殊的部位,因无任何保护易遭受到外伤,且面部具有较多的重要器官,又作为人“门面”部位,虽然一些面部的损伤不会对人的生命造成威胁,但受伤会导致人存在心理或者功能性障碍。所以,若人的面部遭受损伤,其临床治疗不仅需完美还原其功能,还需对患者原形态实施修复[1]。因此面部外伤患者的治疗存在一定特殊性;在对面部外伤患者,其整形手术效果不仅需让患者伤口愈合,还需使患者面部达到理想美容的效果,若患者伤口未处理得当,会导致其面部存留显著瘢痕,严重者会使得面部某些器官出现移位的情况,对患者心理造成严重的影响,对其经济情况也造成较大的压力[2]。笔者为探究应用整形缝合技术对复杂面部外伤患者的影响,现选取85例面部发生复杂外伤的患者作为探究对象,取得效果,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接收的85例面部复杂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奇偶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0例,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18~64岁,平均年龄(25.32±2.54)岁,受伤至就诊时间为1~20h,平均时间为(3.41±1.21)h,受伤部位:耳部3例,脸颊10例,额部7例,鼻部11例,眉眼部4例,合并多处损伤5例。治疗组45例,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17~66岁,平均年龄(24.30±2.61)岁,受伤至就诊时间为0.5~21h,平均时间为(3.90±1.20)h,受伤部位:耳部4例,脸颊11例,额部6例,鼻部12例,眉眼部5例,合并多处损伤7例。两组患者面部受伤的原因包括,刺伤、动物咬伤、挫裂损伤、切割损伤;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受伤至就诊平均时间、受伤部位等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分组研究与可比性。详情见表1。
表1 临床资料(±s)
表1 临床资料(±s)
分组男/女(n)平均年龄(岁)受伤至就诊平均时间(h)对照组1 9 / 2 1 2 5 . 3 2 ± 2 . 5 4 3 . 4 1 ± 1 . 2 1治疗组2 1 / 2 4 2 4 . 3 0 ± 2 . 6 1 3 . 9 0 ± 1 . 2 0 X ² / t值0 . 0 0 5 8 1 . 8 2 1 2 1 . 8 7 1 7 P值0 . 9 3 9 1 0 . 0 7 2 2 0 . 0 6 4 8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本次研究在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下进行;全部患者均为外伤性面部损伤,无相关禁忌症,无其他原发性严重器质性病变,全部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排除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排除不能坚持配合治疗者,排除非自愿参与本次研究者及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传统缝合技术,进行相关术前准备,评估患者具体病情,如受伤时间、生命体征、病史等;清洗患者面部受伤部位,全部操作均严格按照无菌原则进行,应用生理盐水、过氧化氢等清洗患者伤口;如其伤口内部存在异物,则将其除去,设计患者伤口实施麻醉[3]。治疗组患者应用整形外科缝合技术,若患者功能位遭受损伤,则先将其功能恢复,局部组织出现缺损者,将邻近部位皮瓣转移,给予修复,若伤口遭受损伤较大,则可选择皮片移植术给予修复,最后包扎。在对伤口实施缝合时,缝合方法选用分层无张力缝合。缝合肌层组织应用1号丝线,皮下组织缝合应用5-0丝线,皮肤缝合应用6-0丝线。修复术后给予患者抗生素避免出现伤口感染,伤口切记保持干燥,每天更换药物2次,拆线1周后采用瘢痕贴,每天使用,共3个月,预防瘢痕存留[4]。
1.4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手术指标进行观察对比,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疗效。临床效果:痊愈:手术治疗效果理想,患者无需再次进行治疗,伤口无明显瘢痕。有效:手术治疗效果理想,患者无需再次进行治疗,伤口微小瘢痕。无效:手术治疗效果不理想,患者需再次进行治疗,伤口瘢痕显著。临床效果(痊愈+有效)/n×100%。
1.5 数据处理 本研究全部数据都采用SPSS 17.0实施统计处理。应用配对检验定量指标组内比较,应用方差分析或独立样本对组间比较进行检验,定性指标主要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全部统计学检验均实施双侧检验,P<0.05,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情况 治疗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也明显较少,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2.2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情况 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为97.78%,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为87.50%,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情况(±s)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情况(±s)
分组例数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对照组40 65.01±5.21 90.25±1.12治疗组45 51.21±5.52 81.01±1.25 t值11.8114 35.7110 P值0.0000 0.0000
表3 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情况(n;%)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对于审美要求也逐渐增高;但由于现代社会属于机械化的时代,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意外遭受损伤的机率也逐渐增高,随着老一辈思想影响的减弱,美容整形逐渐被人们所认知并接受,医疗美容业得到长期发展,成为大众化服务业[5]。
人体面部解剖的结构十分精细,且血供十分丰富,组织抗感染与再生的能力较强。但面部损伤水肿较显著,若应用粗针粗线对全层创面组织进行缝合,在手术后很容易产生缝线压迹疤痕,相较于外伤疤痕更加明显,对患者的外观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增加了疤痕整形修复的难度,使患者产生如自卑、害怕面对人群等负面心理[6]。因此在治疗时,主治医师不仅要求对整形美容知识进行全面掌握,且实践技能也必须够硬,在使患者器官功能恢复的基础上,还得还其本来容貌;这对医生的技术是较大的考验,在面部外伤的修复术中,主治医师需要遵循外科微创技术的相关操作原则,同时与患者面部的具体受伤情况相结合,采用外科中专用细针线缝合,修复患者面部功能与还原其本来面貌[7]。
本次研究为探究整形缝合技术应用于复杂面部外伤患者的临床价值与效果,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为97.78%,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为87.50%,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相较于传统缝合技术,外科整形缝合技术临床效果显著较好,避免了大部分患者再次进行手术治疗的情况,且术后瘢痕较微小,减轻了患者心理压力。在实施面部外伤修复中,主治医师将患者面部器官配合美学知识,遵循以鼻梁中线为轴对称的美原则,按患者受伤面积、伤口位置以及四周软组织遭受损伤的具体情况,在对称美的原则之上修复患者面部[8]。本次研究观察中,还发现,治疗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也明显较少,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应用整形外科缝合术,可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减少其术中出血量,在一定程度上使患者的痛苦得以减轻。
作者单位:221400江苏新沂市人民医院创伤整复科
综上所述,对复杂面部损伤患者应用整形缝合技术,疗效显著,与传统缝合技术比较,其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且对患者伤口软组织修复功能显著,术后瘢痕不明显,对患者心理上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临床应用价值较大,值得实施进一步的推广与研究。
[1]孙一凡,路玮,孙亚凡,等.整形外科缝合技术及瘢痕康复技术对面部外伤的综合治疗 [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2,07(3): 292-294.
[2]魏珍.整形外科清创缝合术在急诊面部外伤手术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6):64-65.
[3]李建忠,付研,马炳辰,等.急诊应用整形外科学技术处理面部外伤的临床观察 [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2,07(9): 843-845,858.
[4]喻青.整形外科缝合技术I期修复面部外伤70例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4,(1):68-69.
[5]刘霞.急诊面部外伤患者的整形美容修复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9):66-67.
[6]Giampapa,V.C.,Mesa,J.M.Neck rejuvenation with suture suspension platysmaplasty technique.A minimally invasive neck lift technique that addresses all patients'anatomic needs[J].Clinics in plastic surgery,2014,41 (1):109-124.
[7]Joyce,C.W.,Whately,K.E.,Chan,J.C.et al.Flexor tendon repair: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a knotless barbed suture repair and a traditional four-strand monofilament suture repair[J].The Journal of hand surgery,European volume,2014,39(1):40-45.
[8]Basat,S.O.,Askero?lu,U.,Aksan,T.et al.New otoplasty approach:A laterally based postauricular dermal flap as an addition to mustarde and furnas to prevent suture extrusion and recurrence[J].Aesthetic plastic surgery, 2014,38(1):83-89.
R782.2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