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函
2015-11-07
来函
做焰、做光
我之前没有看过《人物》杂志,但是我听说过,我觉得它是一本非常有格调的杂志,也许跟我所在的娱乐圈不一样,是基于社会各个行业的一个探索,一个信息的发布。我想说,但凡敢称自己是“人物”的栏目也好,杂志也好,都肯定是有自己的态度。后来收到杂志以后,我确实不仅看了我自己的文章,我也看了同一期发布的,对各个行业的小荷露尖的,当然我是小荷露尖,各个行业的比较有态度的人的文字的采访,我觉得是社会整体的一个时代的呈现。我非常喜欢这本杂志,希望它被更多的人接受。当然我知道它不会像娱乐杂志一样广泛地被大众所接受,但是一个社会总该、也总会有这样的杂志存在。我后来在微博上关注了“人物”的微博,他给我的第一句话说,你非常有眼力关注了我们。对,他这个话说得有一点不谦虚,好像貌似真的有点不谦虚,但他说得也是一句非常实在的话。是一群非常有眼力的人,有态度的人,有责任感的人,希望更多的开阔视野的人在关注人物。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行业里面给周围的人带来光明,做这个世上的焰和光。《人物》杂志就是一本做焰、做光的杂志。
袁立
感谢袁立对《人物》的理解和肯定。采访过程中,她最打动记者葛佳男的是天然流露的善良、坦荡和投入,用一种非此不可的劲头做一件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对抗身处浮华世界的虚无与幻觉。记者希望呈现这样的她,并且与她同行。因为从广义上讲,《人物》也是一样。不是必需品,努力为认知世界提供更宽广的维度。我们相信自己在做正确的事情。
江湖的故事
一条人欲沸腾的街上,只有两个名字浮在眼前:于福生,李小林。这篇文章写得真好,一路闲闲道来,文笔大气,尤其是描述讨生活的人那一段,读来心折。
爱尾巴的牛
和您一样,记者姚璐对簋街的第一感觉也是“人欲沸腾”。熙熙攘攘,利来利往。在记者看来,这似乎是这个叫声震天、精力旺盛的时代的一个剪影。也和您一样,当姚璐说她找到老派手艺人于福生,当她听说簋街曾经的传奇李小林的故事,她被他们不随潮流而动的坚定打动,那些不轻易改变的东西才是珍贵的。姚璐很开心和读者达成了共鸣,她认为这是对作者最高的奖赏。
簋街的故事是江湖的故事,江湖里有得势之人,也有侠义之士,还有同样打动过记者的小人物。但簋街的故事也和庙堂相关,姚璐遗憾的是多方联系仍然没有采访到政府工作人员。直到文章刊出之后,她收到北新桥街道办事处主任的短信,他为自己未能接受采访表示惋惜,他和姚璐有一样的愿望:“期盼簋街越来越好。”
《红颜》
红颜,用这个词诠释这个女人,对她太不公允。用半辈子的时间用尽无望的等待,换来这两个字,于她太残忍。
逃之妖妖
谢谢这位读者。文章刊发后,记者王晶晶也听到了很多关于这两个字的不同意见,譬如她的一位大学女同学就说,“红颜”这个词太男权话语体系,他们之间并非红颜的关系,而是一个人的信仰与另一个人的坚持。其实当初选择这个词作为文章的标题,看重的是它背后那种开放性的意象,红颜可以是红颜知己—人们对夏宗伟与牟其中关系的一种想象;红颜也可以是美丽的女子以及容颜,就像她说的,怀念自己的30岁,刚从看守所出来时觉得一切皆有可能,十几年后惊觉自己一直原地踏步,不知道身在何处,这是对她最大的伤害。不管如何,我们想呈现的是,环境如何让一个具体的生命产生了改变。
每位读者或许都会关心夏宗伟与牟其中的关系,在采访中,对于牟其中,夏宗伟的感情没有明确的态度,爱、恨、怜悯、恐惧都掺杂其中,我们在文章中提供这些感情纠结的内容、如何纠结、纠结造成了哪些后果,但并不提供唯一的真相。就像这篇文章的编辑赵涵漠所说,《红颜》提供的是一个理解夏宗伟、理解牟其中、理解民营企业与这个时代关系的语境,好的特稿往往都是开放的文本,读者可以从中各取所需。
(本期回复:副主编李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