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火丁 冰点即沸点

2015-11-07洪鹄编辑张捷图片提供读库

人物 2015年10期
关键词:戏校程派京剧

文|洪鹄 编辑|张捷 图片提供|读库

张火丁 冰点即沸点

文|洪鹄 编辑|张捷 图片提供|读库

走得非常非常静,非常非常美。一点一点,先是手出来,然后篮子出来,然后下面的裙子踢出来,就像清水往外漫一样,然后,带着高贵的寒气转过身来。满目荒寒。

北京梅兰芳大剧院,张火丁演出《春闺梦》(摄影 | 贺延光)

Who is it

张火丁,京剧青衣

她就是京剧界的王菲啊

万泉寺旁的中国戏曲学院挨着一片工地,偶尔,叮叮当当的声音会漏进排练厅。仲夏,室外燥热,进出排练厅的人个个一头汗,全都得冲到冷气下冰镇半分钟才能缓过神来。除了张火丁小姐。她的上衣是黑色的,长裤是黑色的,脖子上还挂了条灰白色围巾—这可是7月。平底软鞋,走起路来一声不响。中分齐耳的头发一丝不乱,一滴汗也无。

程派青衣张火丁44岁,背影看着像个女学生。挺拔,清瘦见骨。转过来,是轻柔的一张脸,五官各就其位,毫不喧哗。有时候她会戴一副黑色细边框眼镜,这让她看起来更拘谨一些,还有些学究气(她的粉丝喜欢称她为教授)。总之,凤眼青衫,西皮流水,都是台上。台下,她妆都不化,对于眼角的自然痕迹,看起来甚至没有掩饰的欲望。

去年春天是张火丁息演4年后的复出。场子在她最熟悉的长安戏院,连唱两晚,一场唱《梁祝》,一场唱程派名作《锁麟囊》。开票第一天,《锁麟囊》卖光了,第二天,《梁祝》卖光,第三天,淘宝上出现高价黄牛票,680的位子炒到2200,很快也卖光了。大半年后,《锁麟囊》被张火丁带到了上海大剧院,她5年没来上海了,这里的票友据说“想她想到恨不得把票子抢来吃了”。1月5号早上8点半开票,最早来排队的粉丝前一晚9点开始把守,这意味着他们要在当天趋近零度的寒夜里站一个通宵,而不明所以的路人看到这副场景,还以为是Alexander Wang×HM新款又要发售。而刚过去的这个9月,她演到了纽约林肯中心。寇克剧院的2500张座位票一早售罄,《纽约时报》花了5个版来报道她,称她为“北京来的大明星”,用的是和1930年报道梅兰芳访美演出一样的口吻。

永恒的定律:只要张火丁在台上,台下就座无虚席。“她的声音有一种巨大的容量,能渲染出低调和悲伤的氛围。”这是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王德威听完张火丁纽约演出的感受。但这还不是关键。在王德威看来,一个演员的魅力在于她身上能引起共鸣的人格,而这种人格会跨越语言、国度、文化,向观众施展魔法。《游园惊梦》的导演杨凡曾从台北打飞的到北京看张火丁的演出,他记得当张火丁唱到《春秋亭》一折,几乎每一句唱词都被台下的喝彩声淹没。五次谢幕、两次加唱,这是京剧吗?疯狂的观众看起来更像是在参加偶像歌手的演唱会。杨凡后来在他的新书《浮花》里写,剧场里,不少人拿着iPhone拍照,这一开始让他觉得打扰,但当他回过头,看到满场年轻的脸时—他先是感到震惊,继而有点原谅。这是青年们的方式,他们看戏、拍照,po到社交网络上,让张火丁和吴亦凡一样,在朋友圈“重放”,完成二次传播—而京剧能有多少机会变得这么年轻?

在整体上沉默、微小、喑哑的戏曲市场,张火丁像她的名字一样,是火炬一般的存在。绝大部分戏曲演出有赖于政府的补贴,只有她有着如流行歌手一样的票房号召力。她吸引的不仅仅是京剧票友,更有一大批现代意义上的粉丝。懂戏的人爱她的戏,不懂戏的人爱她的其他。她演得不多(有种观点甚至认为张火丁在搞饥饿营销),宣传也少,后者主要是因为她过分的沉默寡言。记者问,昨晚演出这么火爆,你怎么看。她答一句:谢谢大家的鼓励。记者再问,你怎么评价自己昨天的表现,她说:我觉得自己还不够行。

“她就是京剧界的王菲啊。”10年前,央视戏曲频道主持人白燕升就凭着一双毒眼把张火丁给归了类:拥有最大公约数的受众,以及,以某种看起来并不热情讨好的姿态赢得了普遍喜爱。

但张火丁的讷言并非出自我行我素的性格,在她的哥哥、武生演员张火千看来,他这个妹妹从小“笨嘴拙舌、不会说话”,“她这人就是个没什么要说的人”。

和《人物》记者聊天的一个多小时里,张火丁可以比较轻快地回答出来的是那些关于“事件”的问题:哪一年考上的戏校?赵荣琛先生教给你的第一出戏是什么?去纽约演出为什么选择《白蛇传》?而另一些问题,比如,“上台那一刻的紧张具体是种什么感觉?”“5年前为什么突然宣布不演了?”“对京剧你有没有自己的使命感?”这类,她听到的反应一般是先低头看手,这双手瘦而苍白,看得见青绿色的血脉。想了好一会儿,她最终还是有点迟疑、有点抱歉地说:没有想过。

问题问完了,“想过”的大约一半。张火千溜达过来,很满意:“火丁今天真能说啊,一般采访都坚持不了10分钟。”

看起来不声不响 其实什么都不怕

张火丁元宵节出生,家里原先想给她起名叫“张灯”,取张灯结彩之意,这名字不免过于喜庆,父亲张一就把灯字拆开,成了火丁。吉林白城是个有曲艺传统的北方小城,而张家人正适意地活在这传统中。张一戏校毕业,就职于白城文工团,后来调到评剧团,当艺术室主任。儿子张火千四五岁就表现出戏曲天分,会拉“云手”,会演小毛岸英。他8岁考上戏校学京剧,学期末汇报演出时在台上翻跟头,看得台下的妹妹眼睛放光。

张一一度怀疑,是张火丁的名字取坏了,火里淬丁,一听就很辛苦,要做成事情很不容易。在幼年的张火丁表现出对京剧的强烈兴趣后,开明的张家人自然也鼓励她考戏校。但这条路的曲折程度超过了想象。

10岁开始,张火丁像哥哥一样报了省戏校京剧科,连考3年,每年都被刷下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人认为她属于京剧方面条件好的女孩:她声音略沉,不是传统上被看好的那种高亮;身形也不算好,某种程度上她有点笨拙,少女期前还有点胖。五官中正,但过于清淡,存在感不强。

张火千说,他妹妹“看起来不声不响,其实什么都不怕”。3年落榜,放一般姑娘,提都不好意思提了,张火丁却是一丝心思都没松动过。曲线救国也行,13岁她把自己安进了廊坊市评剧团,“唱着评剧,心里爱着京剧”,练着评剧的大嗓,再找个地方偷偷地吊京剧需要的小嗓。张一来廊坊看女儿,张火丁要他带自己坐7个小时火车再去考一下锦州戏校。做父亲的在这趟火车上心绪怅然:再考不上怎么办?要不要告诉女儿,也许我们不是这块—而是其他种类的材料?这个学校不算好,但张火丁已经不小了,再不入门她以后都不会有机会了。

照现在流行的说法看来,张家一家人都挺理想主义。回到廊坊,张一帮女儿把评剧团的稳定工作给辞了,熟人们议论纷纷(有人说他和他闺女都傻了),他却也并不在乎,他还通过人在北京请了位叫王兰香的老师给女儿做一对一的辅导,让张火丁在扔了铁饭碗又没学可上、最有可能沮丧与惶惑的时期里仍然和自己的爱好忠实地生活在一起。然后有一天,张一在《戏坛》杂志封底看到天津戏校校长马超的名字,他干脆给人家写了封信,大意是:小女酷爱京剧,已辞职在家学戏,目前会唱两出剧目,希望能进贵校深造,望校长可怜天下父母心,成全小女一生心愿。

说不好是被这位父亲打动,还是张火丁的执拗改变了命运的引力场—1986年,15岁的张火丁终于成为天津戏校京剧科的一名插班生。她被安排进一个代培班,同学普遍比她小两三岁,还都正经学了起码两年戏。“我还是我们学校历史上第一个自费生。”她有点自嘲地告诉《人物》记者。但张火丁的强悍在于她的不怕:在她的老师孟宪荣心里,她可能看起来有点羞怯,但实际上她“出丑不怕,吃苦,就更不怕了”。她的同学一学期学三出戏,她学十出,整个人像一个植物一样“长”在练功房里,几乎要生根了。她的技艺,她的美,她埋藏在古典气质里不自知的现代感,这些将在她后来的人生里不断被谈论、被解读。而天津戏校只负责流传她无人可及的勤奋:她好像是那种只要盯着对岸,脚步就不会有一丝犹豫,从而忘记桥下深渊的人。

练在自己身上,谁也抢不去

戏评人朱秀亮第一次看到张火丁的表演是从电视里,1994年。其时23岁的张火丁名不见经传,挥着水袖认认真真扮着《锁麟囊》里的薛湘灵。朱秀亮河北人,从小听着戏长大,他看了几分钟时间,已直觉到这位年轻的青衣会有一个不可估摸的未来。首先是她的极度规范,所有的唱、念、做、打,毫无随意性,没有流露出一丝懈怠感。然后是她的气质,一个字:静。

不是悄无声息的静,而是水滴石穿的静。“隔着屏幕都能传递出来。”

在上司兼同事顾玉杰看来,张火丁的静不仅仅是一种气质,“而是一种气场”。这位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系副主任向记者回忆了张火丁当年刚到学院、第一次和学生排练《锁麟囊》的情景:一开始学生们像一般的排练一样散漫,打打闹闹,然后张火丁出场了,无非也是念白、唱、做,和之前出场的其他演员一样,“你就看到学生们突然不说话了,悄无声息。偶尔有人发出点声响别的学生还做手势嘘他”。

“你说是因为她有名气?肯定不是,十八九岁的小孩子的天性哪里吃这套。后来我们就发现了,张火丁就是有这个魅力,好比这屋子嘈杂,张火丁进来后,大家莫名其妙就变轻了,好像怕吵到她一样。而她开始表演,哪怕一个闷帘导板(指离话筒较远,观众听起来气若游丝),观众都心甘情愿沉下来。”她反问《人物》记者:“你说这种魅力是天生的吗?我不知道,我也无法解释。”

张火丁在《锁麟囊》演出后台(摄影 | 李蒙利)

张火丁与赵荣琛

从天津戏校毕业后,张火丁和哥哥被分配到了战友京剧团。这是一个有些边缘的剧团,没多少演出机会,年轻演员们在里面几乎无事可做。兄妹二人每天唯有练功。

“把戏校老师教过的全部拿出来练呗,”哥哥张火千回忆,“上午,下午,晚上,睡一觉,再上午,下午,晚上。”

张火千认为他们—或者说他这一代人多少都是有点笨的。放到今天的聪明孩子身上,没戏排,可见的时间里看不到未来,计算一下投入产出比,“肯定就走人了”。但这不是他和张火丁的思维方式。他记得有天他俩又泡在空荡荡的练功房里,当时已70多岁的武丑张春华从门口经过,看了他俩一会儿,笑眯眯地说:“就是要这样,要较劲啊。人都说要和艺术较劲,我看咱们就跟地槛儿较劲就成。”

张火丁是真信这种理的人。很多年后她接受采访,被问及这段看似摸不到任何未来的岁月时,答话总是一句:“我觉得练在自己身上,谁也抢不去。”在天津戏校后期,她开始比较专注地学习程派,她并不细亮的嗓音,比起中正平和的梅派来,自然是和偏于颓郁、剑走偏锋的程派更为相称。程派青衣里,她最崇拜的是当时已侨居美国的程派巨星赵荣琛,后者68岁饰演《荒山泪》的录像被张火丁看了无数遍。“单论扮相,他已经不美了,可是当他唱起来,他的风采、神韵,太美了,你完全不会想到他的年龄。”

张火丁的话头在聊起恩师赵荣琛的时候打开了。他们能成为师徒靠的是神秘的缘分,她至今相信这是命运对她最隆重的一次垂青。正是那段她反复观看赵荣琛录像带、独自揣摩的日子里,有一天突然接到程派艺术研究会一个电话,直接问他是否愿意跟赵荣琛先生学戏。她惊呆了。就这样缺乏逻辑的、不可思议的,她成了赵荣琛的弟子。“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会挑到我?我那时候基础并不好。”她把这归为赵荣琛(或者只是某个牵线人)眼光的独到,以及—“可能看我是个用功的孩子。”

第一课赵荣琛就教了《荒山泪》,在录像带里推敲过千百遍的动作出现在她面前,张火丁“连话都不敢说”。“他在我心里就是神,我在他面前永远只敢坐一条椅子边。”她演示了一下,在她的整个求学生涯里她也没敢去触碰过那个核心的疑问,“为什么收我为徒,是他指名道姓的还是谁推荐的,到现在我都不清楚。我从来没和赵老师闲聊过,一句都没有。谁会和神闲聊呢?”

张火丁认为自己是在遇见赵荣琛之后刚刚开窍。“我对他就是敬畏,他教我的所有,我都当成是最好的东西,记下来回去消化。”10年后还会有一些瞬间,她在某个动作上突然有所领悟,想起恩师的教导—她跟赵荣琛学戏不过两年多,而后者去世已近20年了。而她的技艺突飞猛进,作为赵荣琛的关门弟子,也是他最好的学生。

那时候我们怎么过来的?

张火丁今年换了个iPhone6,之前用的是一款停产的三星手机。她现在会使用智能电话的三个功能了:打电话,发短信,拿相机给女儿拍照。她在戏曲学院带的学生张白向《人物》记者吐槽:老师连微信都不会用,更别说社交媒体了。粉丝给她提的建议,由于她不会看,都是打印出来塞到她包里。“手机也是我让她换的,我说你那个古董机坏了都没地方能去修。”

“她脑子里全是戏,”顾玉杰评价,“听说她家里连电视都没有。”

梨园里普遍认为,张火丁不事“俗务”,幸亏有个哥哥火千打点着。1998年张火丁调入国家京剧院,张火千也随即转来。京剧院的体制是,院下面有一团二团三团,每个团有角儿领导,然后每个团里又有青衣一二三。“每天谁上,谁不上,谁先上,谁压轴,非常磨人。”

待了两年,院里提议,给张火丁成立工作室,建立个人品牌。张火丁第一反应是蒙了:“我从来都依靠组织的,这该怎么弄啊?”

硬着头皮上的只能是张火千。工作室最初只有他们兄妹俩和一个胡琴师,一个偶然的机会,山东一个地方剧院庆祝百年,有人牵线搭桥找到了张火千。“那个时候2002年,这种活动,在大家心里,还有点负面,那叫什么,‘走穴’啊。市场?京剧那个时候根本没有市场可言,所有人不是等着院团安排,就是闲着。我当时愿意接这个活,主要就是我们没事干。你想想,我们从战友(京剧团)到那时候,10多年,主要状态居然都是没事干。”

于是张火千“从三团借了十几人,服装自己背着”,济南京剧院提供龙套演员,张火丁主演。没想到演了两场,“大获全胜”。

张火千分析了大获全胜的原因:流动性低,北京的剧团极少去外地演出,地方观众有精神生活的强烈需求,求戏若渴。而请他们来的那家剧院,“之前有7个月没发工资,我们这两场爆满得,他们说把欠职工的钱都发上了”。

这样的甜头让张火千学着“活络”起来了。回到北京,他被邀请参与徐帆主演的电视剧《青衣》的拍摄,在这个剧组里,张火千热心地向人求教如何做一个“文化产品”。当他离开剧组时,一位演出经理已经被聘请到位。张火千明确向这位赵经理提出了几点原则:“只接专场,不唱折子戏。演出单位必须挂:张火丁工作室。这个是重点,牌子要打出去。”

工作室接演出密度很大。“前面3年,一年大概有100场,到一个地方演两场,剩下来全在路上。”张火千现在想起来几乎觉得害怕,“一是苦,二是那么多事我们是怎么搞定的?比如每次演出都要提前派人先去说戏,然后我们大队人马再赶过去,跟他们合作,有时当晚就上台演。”但他坚持这样的强度有他的理由:“靠大量演出,一是把工作室的口碑打出去。更重要的是这3年火丁以演代练,就靠在舞台上滚,艺术上迅速成熟起来了。”

对于这一段辛苦,张火丁反应淡然。她似乎生来对“吃苦”的敏感度很低,或是只要是舞台上的时间根本就无苦可言?有一次兄妹两人说起来,张火丁突然说,旧社会不也是这样吗,梅兰芳先生的剧团,18个人,他就带着这18个人来到上海,和上海的底包团合作。张火千一想,是啊,一样的。“上次王珮瑜都说,她去美国学的什么演出市场管理,根本就是我们旧社会梨园的运行模式嘛。”

2005年开始,张火千明确决定要开始“收”。大撒把式的拉练阶段结束了,张火丁和她的艺术必须进入精细的修缮阶段。朱秀亮记得,隔年,他看到了张火丁的《红鬃烈马》。

“我看完就写了一篇,她一个出场,手提个篮子这么往外走,走得非常非常静,非常非常美。一点一点,先是手出来,然后篮子出来,然后下面的裙子踢出来,就像清水往外漫一样,然后,带着高贵的寒气转过身来。满目荒寒。我不知道她练这个出场练了多少遍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那真的是一个震得人浑身寒毛倒竖的出场。”

朱秀亮后来问过张火丁,这个出场为什么那么好。后者平淡无奇地说,老师这么教的。但朱秀亮反复看了赵荣琛演这段“武家坡”的录像,“说真的,没有这么明显的效果”。张火丁是这样的,她的戏里有秘密,你问她,她不会说的。

只有一个张火丁

出版人张立宪自称是个严重偏科的戏迷,“只喜欢一两个行当和演员,有一搭没一搭地看那几出戏”。听京剧以来很长一段时间他都偏爱“门派更丰富”的老生,并不关心青衣。直到一次别人送了套张火丁《春闺梦》的戏票。那晚,他坐在长安大戏院狭窄的座椅上,看着台上那人水袖来回间只有两掌那么薄的侧面身影,如坠梦中。

在张立宪看来,张火丁是天生青衣。青衣是什么?是大家闺秀,是闺门淑女,是小姐,是娘子。“有的演员在台上浑身一抖,似乎全身三万六千个毛孔都张开了嘴;媚眼一抛,仿佛全场几千个观众都成了她的恩客—而人家张老板,没这样过。”精明的,伶俐的,身段柔软的,热络摇曳的,这些都与程派无关,与张火丁无关。属于他们的是另一些形容词;冷的,涩的,慢的,甚至拙的。

2006年天津戏校50周年校庆,张火丁应邀回母校演出。这是张立宪第三次在现场看《春闺梦》。当四周的掌声像潮水一样涌起,他无法不想起《霸王别姬》里程蝶衣和段小楼第一次见识到角儿那幕情景。他记得散场后打开手机,收到陈晓卿发来的一条短信:抵蓉,没住,直接到某某馆子吃石爬子,好吃惨了!他按格式回复:抵津,没喝,直接到中华剧院看张火丁,一种和一个角儿生活在同时代的荣幸,好听惨了!

也是这场演出,让张立宪起了要给张火丁做一本画册的念头。他坐在剧场里,不断被内心涌起的一种近乎痛惜的伤感情绪所打扰,美的绝对如同它绝对的易逝,他想保留它们,哪怕以非常奢侈的方式。

斥巨资为偶像做一本书算不算人类追星史上最痛快的行为?从2006年开始筹备、启动,到2010年初《青衣张火丁》成书,张立宪为此前后投入4年,耗费超过100万元。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傅谨的研究方向是戏曲的现代传播,他指出了张火丁与其他京剧演员在市场号召力方面的差异,恰恰是唯有她拥有一大批像张立宪这样“主流行业、收入较高、相对年轻、熟悉网络、包括拥有一定话语权的粉丝”。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张火丁,身处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也许很多人抱持这样一种心态:我可以走在泥水里,但我要看到天上有月亮。张火丁就是那轮月亮。

“戏迷的典型,是我这个年纪的人,”59岁的傅谨指了指自己,“住在北京南城,有空去长安看个戏,买最便宜的票,哪里懂得发朋友圈?”和其他戏曲一样,京剧的魅力在大众中正慢慢失去颜色,只有极其特殊的人才能在传统中微妙地糅合现代,镇定自如地发出光芒。

像所有“粉到深处自然黑”的fans一样,视张火丁为偶像的丛小杰私下里经常忍不住吐槽“教授”的便装造型:总是穿着那种道姑袍一样的衣服啊,还搭配着奇怪的爱步牌运动鞋……丛小杰是《健康女性》杂志的执行主编,在张火丁之前他也喜欢过另一位程派青衣,但一次在某发布会上当他看到对方拎了个“全是樱桃的LV新款包包”,立即就觉得粉不下去了。

“你永远不能想象教授拎个LV,还最新款,你会想,这是发生了什么?”丛小杰说,“我们老说她就是一个水瓶座,特别符合大家对这个星座的期待:她对外界是有排斥的,非常执拗地做自己,有时候根本不合你口味,有时候干脆是你特别想黑的那个自己,但你看到她还是那么别扭又骄傲地做着自己,你就觉得,好吧,爱死了。”

在丛小杰看来,张火丁在一个现代社会里面以一种传统面貌出现,反而具备了一种反现代的魅力。比如她连电脑都不会用,不上网,没有微信,从来不上粉丝们建立的火之丁丁社区。而其他的角儿们有的会请戏迷吃饭,跟得上时代的,如王珮瑜一般,更是在积极推广、主动营销自己的票友会。“张火丁是那种,我们打印了一沓观后感和建议给她,她往包里一塞,下次你再问,她也就说一句‘嗯,看了’的。”

但傅谨觉得张火丁到底是现代的,“以一种不自知的方式现代着”。他举了两个例子,比如在流行的审美里女演员都以挺胸为美,“京剧里也一样,展现一种女性化,大家很自然地就全部挺起来了”,但张火丁选择含胸—和超模一样时髦,你可以认为她的选择是保守,但她事实上表现了一种更中性的美。再比如她的唱法走的一直是男旦风格,“她从来没有刻意去找她女性化的声音,要想尖、高上去对女性来说很容易,而她唱得像男旦那么稳,才是不容易的事情”。

而当我们和张火丁说起这些,她感到惊讶,表示自己并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创造者往往不是那些雄辩之人,他们留给你笃定、风格、魅惑,唯独不包括理由。谁让他们有系统完整、无需反复自证的自我。

装束停当,张火丁在侧幕候场(摄影 | 法满)

猜你喜欢

戏校程派京剧
“场域”下的民国戏校
——读李如茹《理想、视野、规范: 戏曲教育的实验——北平市私立中国高级戏曲职业学校(中华戏校)(1930—1940)》
光明行
京剧表演开始了
我们的程派
我的京剧之路
创办少儿京剧班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
声腔、音色、审美:京剧程派“云遮月”唱法之分析
以字催声以气催情
——随钟荣老师学习程派艺术的点滴体会
如果春天去看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