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神分析疗法与行为疗法治疗强迫性神经症的疗效对比

2015-11-07李利利

医药与保健 2015年12期
关键词:强迫症病程疗法

郝 雁 李利利

精神分析疗法与行为疗法治疗强迫性神经症的疗效对比

郝 雁 李利利

目的 评价精神分析疗法与行为疗法治疗强迫性神经症的疗效。方法 以2009~2010年的30例患者为治疗组,采用精神分析疗法治疗;以2004~2008年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均采用行为疗法治疗,包括:认知领悟疗法、脱敏疗法、森田疗法、放松疗法等。结果精神分析疗法与行为疗法对强迫性神经症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精神分析疗法治疗强迫性神经症疗效明显优于行为疗法治疗强迫性神经症的疗效。

精神分析;行为疗法;强迫性神经症;疗效

强迫性神经症[1]是一种难治性心理疾病,在人群中发病率较高,大多起病于青少年时期,病程长,痛苦大,症状顽固,往往会影响患者终身的事业和生活。其心理学机制越来越重视,主要学说有:精神分析理论、人本主义学说、行为主义理论、认知行为理论[2]等,各学说均有各自的理论体系,因此寻找出一套合理的方法彻底治愈强迫性神经症至关重要。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课题组从2004年开始治疗各种强迫性神经症患者,至今共收治患者60例,全部病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强迫症的诊断标准[3],排除因脑、躯体器质性疾病和其他精神障碍物所伴发的强迫症状。治疗组病例30例,其中男22例,女8例,最长病程15年,最短病程1年,平均病程4.5年,平均治疗疗程16.6次(1次=1小时);对照组病例30例,其中男24例,女6例,最长病程10年,最短病程0.5年,平均病程2年,平均治疗疗程5.2次(1次=1小时)。

1.2 研究方法 以2009~2010年的30例患者为治疗组,采用精神分析疗法治疗;以2004~2008年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均采用行为疗法治疗,包括:认知领悟疗法、脱敏疗法、森田疗法、放松疗法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

1.3 疗效评定标准 强迫性神经症的诊断包括三方面[4]:1)病程:强迫症状不到3个月为短程,评分1;3月~1年为中程,评分2;1年以上为长程,评分3。2)精神痛苦程度:轻度者患者可以主动设法摆脱,评分1;中度者患者自己摆脱不了,需借助别人的帮助或处境的改变才能摆脱,评分2;重度者患者几乎完全无法摆脱,即使别人安慰开导或改变处境也无济于事,评分3。3)社会功能:能照常工作学习以及人际交往只有轻微障碍者,评分1;中度社会功能受损害者工作学习或人际交往效率显著下降,不得不减轻工作或改变工作,或只能部分工作,或某些社交场合不得不尽量避免,评分2;重度社会功能受损害者完全不能工作学习,不得不休病假或退学,或某些必要的社会交往完全回避,评分3。如果总分小于等于3,不能诊断为强迫性神经症;总分大于等于6,可诊断为强迫性神经症;4~5分为可疑病例,需进一步观察确诊。要特别注意的是,对精神痛苦和社会功能的评定,至少要考虑近3个月的情况。治愈:总分小于等于3,为治愈;好转:总分4~5分,为好转;无效:总分大于等于6,为无效。

1.4 统计学分析 全部收集数据资料输入电脑,统计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检验符合正态分布,采用±s描述,选择配对T检验方式。

作者单位:710049西安交通大学医院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研究精神分析治疗组(治疗组)和行为疗法治疗组(对照组)间性别、年龄、病程和文化程度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强迫性神经症患者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中强迫状态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均分明显低于治疗前数据(P<0. 01),且治疗前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因子得分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降低。对照组患者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中强迫状态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均分明显低于治疗前数据,但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SCL-90各因子均分比较(n=30,±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SCL-90各因子均分比较(n=30,±s)

注:*P<0.05,**P<0.01。

项目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精神分析组 行为治疗组躯体化 1.5±0.37 1.45±0.49 1.58±0.48 1.46±0.51强迫状态 3.0±0.50 1.98±0.64** 2.98±0.58 2.33±0.49人际关系敏感 2.49±0.45 1.98±0.74 2.29±0.51 1.98±0.75抑郁 2.37±0.41 1.83±0.65* 2.31±0.59 1.89±0.53焦虑 2.72±0.38 1.64±0.59* 2.71±0.43 1.97±0.33敌对 2.35±0.41 1.77±0.68 2.17±0.56 1.96±0.45恐怖 1.19±0.31 1.46±0.53 1.14±0.41 1.14±0.21偏执 1.96±0.38 1.85±0.69 1.93±0.57 1.82±0.47精神病性 1.76±0.36 1.63±0.54 1.70±0.42 1.64±0.53

2.2 两种治疗方法前后强迫症患者强迫状态因子得分比较 强迫性神经症患者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强迫因子均分明显低于治疗前数据(t=6.015,P<0.01),治疗前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前后对比无显著统计学差异(见表2);

表2 两种治疗方法前后患者强迫状态因子得分情况对比(n=30,±s)

表2 两种治疗方法前后患者强迫状态因子得分情况对比(n=30,±s)

项目 治疗前 治疗后 t p精神分析组 3.0±0.50 1.98±0.64 6.015 0.000<0.01行为治疗组 2.98±0.58 2.33±0.49 1.850 0.074>0.05

2.3 两种治疗方法疗效比较 精神分析疗法与行为疗法对强迫性神经症的疗效比较(见表-3),治疗组与对照组对强迫性神经症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表3 精神分析疗法与行为疗法对强迫性神经症的疗效比较

3 讨论

本课题研究结果显示精神分析疗法治疗强迫性神经症疗效明显优于行为疗法治疗强迫性神经症的疗效。

强迫性神经症是精神障碍中常见的神经症,具有慢性波动的特点,病情多反复,病理机制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与病前性格,心理社会因素,遗传及神经生化等因素相关[5-7]。其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二者的尖锐冲突使患者焦虑和痛苦;临床症状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的神经症。在普通人群中的终身患病率约为2.3%[8],大多起病于青少年时期,病程长,痛苦大,治疗困难,预后差,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一向被认为是神经症中最难治的一种,往往会影响患者终身的事业和生活[9],因此寻找出一套彻底治愈强迫性神经症的方法至关重要。

精神分析疗法[10]通过揭示患者潜意识中被压抑了的、个体无法忍受的痛苦,构建出患者被压抑了的潜意识的内容,揭示出症状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因而对强迫性神经症患者能达到彻底治愈的目标,但其缺点是治疗疗程较长;行为疗法通过消除或减轻强迫性神经症患者的症状,而不去干涉其症状形成的原因,因而在短期内对改善患者的症状有明显的效果,但其治愈率较低,且患者病情易反复,其优点是患者见效快,治疗疗程较短。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结果可以认为精神分析疗法对于治愈强迫性神经症来说明显优于行为疗法,但因样本量太小,如能加大样本量,则可能更能说明问题。与本文相同的研究在国内同行中未见报道。

[1]刘春英,张晓菲,任丽娜,等.强迫症的认知-行为理论和治疗研究[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5,3:77-80.

[2]田丽,胡纪泽.强迫症的认知理论 [J].中国健康心理学,2013,7:125-127.

[3]沈渔嘟.精神病学 [M]. 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04-510.

[4]董姣姣,朱熊兆,雷辉,周晟.强迫症亚型的分类与研究现状[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3(03):106-108.

[5]周雪婷,张斌,朱虹.完美主义与强迫症的关系研究述评[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9:321-322.

[6]熊建文.强迫性神经症研究现状[J].中国民康医学,2012,5(24):577—578.

[7]Amanda W.Calkins,Noah C.Berman,Sabine Wilhelm.Recent Advances in Research on Cognition and Emotion in OCD:A Review[J].Current Psychiatry Reports.2013,5(1):53-63.

[8]段凰,陈春英.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联合应用于强迫性神经症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8(16):321-323.

[9]石善江.强迫症的临床预后因素分析 [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3(6):38-39.

[10]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11-19.

The efficacy of the Contrast of psychoanalytic therapy and behavior therapy for obsessive-compulsive neurosis

Hao Yan Li Lili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Shanxi 710049)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psychoanalytic therapy and behavior therapy for obsessive-compulsive neurosis.Methods 30 patients in 2009 and 201 were treated as experimental group using psychoanalytic therapy,30 patients in 2004 to 2008 were trea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using behavior therapy,including:cognitive comprehend therapy,desensitization therapy,Morita therapy,relaxation therapy. Results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0.01)between psychoanalytic therapy and behavior therapy for obsessive-compulsive neurosis. Conclusion Psychoanalytic therapy has significantly better efficacy than behavioral therapy for obsessive-compulsive neurosis patients.

Psychoanalysis;Behavior therapy;Obsessive-compulsive neurosis;Efficacy

R741.05

B

猜你喜欢

强迫症病程疗法
Rejection therapy 拒绝疗法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为什么我们乐于逼死强迫症?
为什么我们乐于逼死强迫症?
中医毫火针疗法的研究进展
两种人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胰腺炎病程的影响
手术科室用血病程记录缺陷评析
针灸配合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多联疗法治疗面神经炎3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