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剧情案例中的管理启示
2015-11-06王佐红余群建
王佐红 余群建
《亮剑》剧情案例中的管理启示
王佐红 余群建
《亮剑》是笔者非常喜欢看的几部电视剧之一。每次看都有新的认识,《亮剑》剧情案例中的很多精髓值得我们学习或借鉴。
观点一:领导须具备知人善用的理论
剧情案例:新一团团长李云龙被撤职到服装厂当厂长,3个月后又派他去当独立团团长。他呕气不去,结果旅长赶去一顿臭骂,李竟然不敢再说一句话,乖乖上任。旅长在电视中出现的次数不多,但他的能力却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而且李云龙偏偏听旅长的话。李云龙给他惹了不少的麻烦,但旅长在关键的时候还是重用李云龙。
观点分析:“沟通”有句经典名言“用他听得懂或理解的方式去和他讲”。旅长非常清楚李云龙的性格特点,他没有什么文化,这种人往往痛恨别人给他讲大道理,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他自己的办法去对付他自己。他平常总是骂骂咧咧的,所以遇到一个比他还厉害的旅长他就服了。旅长知道李云龙的打仗能力,也非常了解他的性格,很懂得如何“利用”李云龙,把他放在合适的地方。“用人之长,避人之短”,没有因为李云龙有缺点就把他的优点全部给否定了。
观点二:领导的人格魅力就是团队风格
剧情案例:《亮剑》把李云龙和国军团长楚云飞的带兵风格做了反差显现。有一次楚云飞的一个营长没有守住阵地,回来要求楚云飞送他到保卫处接受处罚,楚云飞让他回去养伤,并说不久去看他。这时,旁边一个警卫问楚云飞为什么不送他去处罚,他说:“都送去处罚了,谁来帮我打仗?”楚云飞不是真正在关心下属,即使关心也只是为自己考虑。另一次,因为阵地丢失,士兵向后撤退,楚云飞用枪顶住他们的脑袋逼他们回去顶住。李云飞带兵原则是从不丢下一个兄弟,剧情几次场景都是即便自己杀出重围,如果知道还有一个兄弟没有出来,他都会返回去救人。一个为了部下可以置自己生命而不顾,再次冲锋陷阵与战友共同浴血厮杀冲出重围。
观点分析:主将的人格导致所带的部队风格完全不一,李云龙的独立团是“嗷嗷叫”的狼群,李云龙能让他的部下既爱又怕。爱他是因为他体惜部下,关心部下,能与下属同甘共苦;怕他是因为他那表面粗暴的性格,和那张得理不饶人的嘴巴,以及过硬的军事指挥和战斗才能,这就是李云龙的人格魅力。因为人格魅力,很多人才慕名加入李云龙团队,生死相随。国军将领楚云飞军事能力顶呱呱,但是他的人格魅力不及李云龙,致使生死相随的属下(钱柏钧营长)最后也叛变投敌。
观点三:领导的气度决定事业高度
剧情案例:《亮剑》中李云龙脾气暴躁,他曾指着老战友孔捷的鼻子骂娘,也曾对政委赵刚爆粗口喊老子,但是有一个特点是从不记仇,即便发飚了,也可以马上转怒为喜,从来没有隔夜仇,一旦真有仇立刻就报(为给魏大勇报仇剿灭已被收编的黑云寨土匪),而且报仇也是为了团队而不是为了个人私利。李云龙从不会因个人得失,而失去对组织的信仰。在长征中从团长被直撸到背锅子的伙夫,剿灭黑云寨后被降职为营长,李云龙也没对组织产生怨恨或失去信任。
观点分析:无论下级、上级,还是国军楚云飞,对李云龙的气度均很敬佩。李云龙的沟通能力非常强,在问题的沟通上几乎从来就没有他干不成的事。楚云飞想摆个“鸿门宴”也反被李云龙要挟,因此尽管有时他的方法看起来有些另类,但毕竟是解决问题,而且不违背原则和以完成主要目标为目的,这都归功于李云龙的自身影响力,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影响力气度和勇气,所以带领的独立团从千余人扩充到万余人,才敢于发动在抗战时期非常少有的主动攻打城池的案例。“勇士与懦夫的差别在于是否能控制自己的恐惧或情绪”,李云龙自己也讲打仗的时候也害怕,但是他没有在团队面前流露半点害怕或恐惧的表情,任何时候都是一种坚定、冷静和自信的表情。
观点四:岗位权责清晰是组织战斗力的保证
剧情案例:一次在李家坡战斗中,李云龙在与政委赵刚讨论作战方案时,李云龙要安排自己带突击队打前锋,等到前锋打光了(全部牺牲)再让赵刚补上。这时,赵刚有一段话:“你(指李云龙)这叫擅离职守,团长就应该在指挥的位置上,而不是带突击队冲锋”。
观点分析:金刚钻与石墨都是碳分子结构,但是因为一个是排列有序(岗位清晰)而坚韧无比,一个排序杂乱无章而毫无硬度,这样的序列无论是在军队组织还是企业组织都很需要,否则就是“团伙”而不是“团队”,试想炮兵去做骑兵的事、骑兵去做步兵的事,那真叫乱了套。在企业管理中有个理念叫“你背了几只猴子?”,就是要求组织中岗位明晰,每个岗位的职责清晰,组织的战斗力很简单,就是每个人把自己的工作做到位就可以了。
观点五:执行力强才是真的强
剧情案例:《亮剑》中,有一次李云龙和政委赵刚商议挑选会武功的战士组成一支特别行动队。当时,赵刚说:“那好,这事你尽快去办!”李云龙立刻说了另外一句:“不用尽快,我马上就去!”。还有一次,日本特种兵偷袭李云龙总部。当日李云龙结婚,晚上来到战士的营房发现朱干事不在自己位置睡觉,李云龙用手探探被窝,感觉被窝里是凉的,似乎一种直觉告诉他,可能会有问题发生,当即唤醒正在睡觉的战士,就在此时,日本兵已经来到营房前。李云龙关键时候绝不含糊,发现情况不对立刻行动,这也是李云龙的最大特质——超强的行动力。
观点分析:执行力决定战斗力、凝聚力,也决定成败。如果李云龙在战争发现了机会,而不立刻行动,恐怕他的部队同楚云飞的没什么差别。比如独立团的那个骑兵连得来很容易,李云龙没有事先考虑太多东西,稍作部署立刻就行动,这样超强的执行力在《亮剑》中刻画了很多场,决策力和执行力非常强。战略,就是选定方向后,把合适的人摆在合适的位置,然后不折不扣地执行”,没有执行力,所有的战略都是一句空话。
观点六:人才是团队制胜和发展的首要因素
剧情案例:《亮剑》中,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需要部队“化零为整”时,一经统计他自己也吓一跳,2年时间千余人扩充到万余人,重武器也不少。李云龙团队的人才来源于三种途径,一是被吸引来的,如“和尚”魏大勇本是国军的,一听说是李云龙,就马上同意跟他干;二是被筛选出来的,张大彪是在战斗中表现好,多次战斗中筛选出来的;三用重金挖过来,骑兵连的孙连长是用五挺机枪换来的。李云龙走到哪里,还不会忘记的一件事就是筹备武器装备(工具),包括从国军楚云飞那里骗来的,按李云龙的原话“从不做亏本的买卖”。
观点分析:李云龙的未雨绸缪很见长,就是当被服厂长时也在惦记着离职的时候给自己的部队整些新服装。李云龙非常清楚战斗力来源于“战士”和“武器”,当年长征时他炸毁缴获的山炮时心痛不已。在人力资源管理有个“人力资源规划模块”,就是说企业不要在人员短缺或是有人离职才开始招聘,没有人才储备或没有进行“AB”岗设置,一旦“急招”往往是人岗匹配度不高,或者代价比较高。员工岗位匹配后也需要进行培训,但是培训往往存在“说起来很重要,做起来较次要,急起来没必要”之困局,特别是培训效果转化和评估比较困难,所以往往就是“听过课就是培训了”。在市场竞争中,员工的“武器”是什么?是专业、技能、态度!从马克思剩余价值论和人力资源论来讲,培训是提升员工“武器装备”,创造更多剩余价值给企业股东。
观点七:组织中没有也不存在绕着走的制度
剧情案例:解放初期,中央要求李云龙等军级将领去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李云龙遇到两件事,一是学习不准带枪(就是要缴佩枪),二是迟到一天要扫一天马路,这让他很是恼火。尽管很不愿意,但是也没办法。
观点分析:“死都不怕”的李云龙在制度面前做到了“按规定办事”,当然李云龙只是我军的一个典型代表,就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的无论职位高低均遵守组织制度的李云龙,才形成了一个个非常有战斗力的群体。论规则,与《亮剑》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北平无战事》,“不怕死且满腔热血”的国军国防部预备干部局少将督察曾可达,倒在了“无遵可循的规定”面前,最终选择了自杀,而这个有“宪政”而不执行“宪政”民国政府执政了37年也轰然倒塌。
作者单位:杭州博拓生物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