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余香

2015-11-06李晶晶

三联生活周刊 2015年45期
关键词:竹艺竹筐竹篮

李晶晶

19世纪晚期 《 竹君子》 ,和一斋,凤尾竹编提梁花笼

19世纪末20世纪 《 修影临风》,秀峰,白锖竹编花笼

19世纪末20世纪初 《 时雨》,旭升,斑竹四方编提梁花笼

左起:筱山纪信、王传峰、隈研吾

宋人崇尚淳朴雅淡,插花也讲究清雅脱俗,竹编平实自然,成为文人雅士插花之首选用具。至明清时代,竹工艺更是精巧绝伦,编织技法推陈出新。在宋元绘画中,可见不少竹编器物,如李嵩《骷髅幼戏图》、《花篮图》以及宋人《小庭婴戏图》等。此时的竹篮可见多种编织方法,已经远远超越了实用性,而达到了观赏的层次。

竹工艺自15、16世纪传入日本,受到珍视,得到传承发展,并对日本竹编艺术产生巨大影响。由中国引进的竹艺在日本日常生活的茶道、花道中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自室町时代(1333~1573)煎茶与竹工艺一同从中国传入日本,江户时代末年至明治初年是日本汉文化的全盛时期,此时从中国进口的“唐物”多由竹编制而成,如盛放花果的器皿、茶道中的竹篮、放置木炭的竹篓、摆放茶器的竹架等。如此,盛行的茶道文化包含的诸多仪式活动,对竹篮容器提出了较高的艺术需求。汉风盛行的大阪、关东等地区,竹器应文人的审美而造被称为“文人竹篮”,他们从复制唐物竹笼,逐渐发展出线条、颜色、形态和质感和谐统一的日式竹篮,将竹篮从功能性的手工艺品发展为公众认可的艺术品。

中国嘉德(香港)公司此次首度推出“余香——日本竹艺精品”专场,呈现了旅日华人艺术家王传峰先生收藏的101件精致典雅的竹艺作品,其中包括日本历史上著名的初代尚古斋、和田和一斋、田边竹云斋、饭冢凤斋,以及后世的田边竹云斋、饭冢凤竹、饭冢琅玕、饭冢小玕等竹艺大师的作品。

王传峰出生于山东临沂,1992年东渡日本留学。他在继承中国绘画传统的同时,融进日本浮世绘的特点,创作出独具特色的花鸟类作品,其中“鱼的世界”系列作品最具代表性。王传峰将自己独有的绘画风格归功于自己对古物的喜爱。“我从小喜欢老的东西,14岁有了第一份收藏,人生的第一笔钱,也是卖藏品赚来的。”王传峰说,“日积月累,我从这些古物中汲取养分,再充实到自己的绘画中去。”

来到日本后,王传峰更是如鱼得水,收藏了大量的中国艺术品。“这是端溪砚。”王传峰拿出了一方砚台,这是清乾隆时期广州肇庆知事黄莘田进贡的一方砚台。黄莘田当知事的时候发现了十块砚石,这是从大溪洞最深最老的坑挖掘出来的石头。于是黄莘田找了苏州刻砚名家顾二娘刻了这十方砚台并上贡乾隆皇帝。“它具备了端溪砚的几大特征。是极品中的极品,号称逸品。”王传峰说,“十方砚台中有三方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四方在台北‘故宫,天津博物馆有一方,还有一方不知去向。我能拥有这方鱼砚,也是我的福分。”

王传峰因为收藏有不少古物,因此每次家里有客人到访,都会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拿出得意的古董摆设,以便和朋友们品茗赏物。他说:“我对古董的摆设方法比较特殊,架子上面再叠一个架子,最后才放古董。这样看起来比较好看,但是多加一个架子,位置自然就变高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岩手大地震的时候,王传峰的家在富士山下,离震区很远,受害程度比较轻,也就没有多在意。可是谁知道,4天后的3月15日,富士山下有6级地震,天崩地裂。因惧怕震后海啸,全家人逃到了高处,等震后回到家里时,满目狼藉,遍地都是陶瓷碎片。唯独有两个竹筐,虽然从高处掉在了地上,但却完好无损。鲜花掉在地上和竹筐有一种凄凉的美,这对王传峰来说,有了绘画的灵感。

地震以后,王传峰全家回到中国避难,那段期间去了好友隈研吾在北京长城脚下的“竹屋”。王传峰说:“隈研吾先生在北京的竹屋,以及用纤幼细长的竹子装饰的日本银山温泉藤屋旅馆,让我非常震撼。”在隈研吾的建筑前,王传峰获得了相同力量的感受,从此,王传峰从收藏陶瓷,改行收藏日本竹筐。

中国的唐宋时期,可谓花道的黄金鼎盛时期。黄永川所著的《中国插花史研究》一书中写道,六朝时代以前的插花,大多盛行于佛教供花仪式中,属于宗教插花;至于纯为“观赏”的插花风气虽已流行,但一般插花形式也只不过是“皿花”一类的延续,即将花投置盘或瓶中的一种方法而已。但到了隋唐时代,种花已成了一门专学,而插花的种类及形式也更为发展,除了寺庙的祭坛供花外,普遍在宫廷的生活尤其是赏宴中生根流行,且形式愈多,成为主流。上行下效之余,种类繁多,如瓶花、缸花、挂花、占景盘花、竹筒花、盆花、小品花、大堂花等等应运而生,除个人表现外,且定期举办公开展览会,大大增长了插花艺术表现空间与发展潜力。此外,花不仅要插得好、配得妙,而且讲求花器、配材及如何维持花命的技术与品赏方法。插花艺术至此已俨然成为一门专学。

竹筐成为花器中的一种,并成为独有的一种文化东渡到日本,并被广泛应用于日本的花道之上。王传峰说:“在中国,竹筐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淹没在历史中。在日本,你收藏陶瓷或绘画都可以,日本的陶瓷跟绘画都很出色。但是我想与众不同,于是决定收集竹筐。刚开始收藏的一两个小玩意根本满足不了我的欲望,所以我投入大量资金收集了200多个竹筐。”

在王传峰的收藏中,有一件初代田边竹云斋的龟甲透编花笼。初代田边竹云斋(Tanabe Chikuunsai I,1877~1937)作为竹编艺人的引路人之一,是大阪传统文人品位的代表,他充满创意的艺术表现形式引导并促发了其他艺人的发展,从而为日本竹艺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他继承初代和田和一斋衣钵,精研插花和煎茶道,亦受到早川尚古斋三代的启发,不仅竹编技艺精湛,而且研究了各种不同的编织与染色方式,各种图纹及材料被广泛运用,使其制作出的竹笼充满独特的视觉魅力,开启了竹篮工艺的可能性。他的学生包括了二代田边竹云斋、阪口宗云斋、上田尚云斋、初代前田竹房斋等。

明治时代和大正时代(1912~ 1926)以及昭和时代早期,各种展会和艺术展览多在京都举办,艺人将之作为展示其独特审美和创造力的舞台,以此建立起现代艺术家这一身份标识。来自于东京附近关东地区的竹艺匠人饭冢琅玕斋(1890~1958),不同于传统的竹艺匠人,选择了一条孤独的道路,为了让竹编能正式被认可为一门艺术而不懈努力,最终他的作品在各类知名展览中得以崭露头角,包括全国闻名的商业工业局展览、教育部各类活动,以及战后的日本传统工艺展等。

这样一来,以饭冢家族为首的来自关东的艺术家更倾向于注重新颖的现代性,以初代田边竹云斋、初代早川尚古斋、前田竹房斋(1872~1950)为首的来自大阪的竹艺更注重传统文人品位,这两种竹篮工艺特色给后世深远影响。特别是“二战”之后,二代田边竹云斋、生野祥云、饭冢小玕、前田竹房二代等竹篮大师受到前辈的启发,持续不断地发扬竹篮工艺,对当代人重视、鉴赏竹篮之美有着不可抹灭的功劳。

其中,初代饭冢凤斋(凤翁)长子二代饭冢凤斋(Iizuka Hosai Ⅱ,1871~1934),善于编织延续唐物笼传统的厚重型编织法,他处于日本竹艺界过渡期,是首位走出唐物竹笼风格,并展现出日本独有竹工艺的第一人。在王传峰的收藏中,可以看到二代饭冢凤斋编织的提梁花笼,这在日本竹艺的历史上代表了竹艺家全新时代的来临。1914年天皇即位之际,二代凤斋与父亲凤翁、兄弟琅轩斋,三人身着礼服制作竹笼的姿态,开启了笼师通往意识层面的全新出路。

王传峰对竹子特别研究过,全世界有1200多种竹子,日本就占了600多种。日本的气候适宜竹子的生长。用材又分白竹、胡麻竹、图面角竹、龟甲竹等。白竹常用于建筑、茶道、花道道具等。经炭火烧灼,避除竹芯中多余的水分与老旧物,随后在自然天气干燥后,可增强竹材表面的光泽度与韧性;有时为增强材质自身特性,竹材表面泼洒热水,加速避除多余水分的方法也较为常用。胡麻竹则是更亲近地用于建筑、扇子、花器等处的工艺品用竹。使用锯子将采来竹材的两端及枝杈切割后,自然枯干,经长时间放置后,竹表面自然生成黑色大小斑纹,形如胡麻散撒的效果,因而得名。

在日本艺术的发展中,日本人追求细节、构筑完美的价值观,与竹真挚细腻的精髓不谋而合,竹篮作为容器的功能性被弱化,竹材的自身特性得到充分展现。竹艺大师们发展的竹编方法多种多样,甚至达上百种,依据不同用途又发展出相异的方法,基本可分为四边编法、六边编法、八边编法、弧形编法、网状编法、绳结编法等等,甚者有编织出文字、立体编织、混色编织的方法,若是几种编法交织使用,大可用“吾编无尽”来形容。日竹编艺术中“纵”被理解为竹之禀性,“横”则是人的感性。

王传峰说:“我画了二十几年的鱼,鱼成了我的标志。最近我开始对自己的画风有一些倦怠,正在探索新的创作主题。我很崇拜南宋时期人的生活方式,我学的也是那个时代盛行的花鸟画。几年前,我看过南宋时期画家李松画的竹筐插花,感觉非常高贵。我不知道后世人对这次竹筐插花的评价是怎样的,但是在老的竹筐里插上充满活力的鲜花,赋予了它新生命。”

猜你喜欢

竹艺竹筐竹篮
小竹篮里的秘密
彩色竹篮
爷爷的竹筐
旋转的欢乐,旋转的爱
论国风文化下竹艺产品的创新
有老人
益阳竹艺的发展和传承探究
传统竹艺的传承与设计创新
村山奶奶家的竹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