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竹艺”在紫砂艺术中的应用
2013-04-29强国华
强国华
摘 要:宜兴南部山区盛产毛竹,竹节遒劲分明,紫砂艺人们常以之入壶,创造出一个个惟妙惟肖的壶艺佳作流传于世。本文就紫砂艺术中“竹艺”的应用略作阐述。
关键词:紫砂;花货;竹艺
1 引言
紫砂陶器的造型千姿万态。经过艺人们毕工穷智的艰苦劳动而创造的,大致可分为圆器、方器、塑器、筋纹器四类。圆器和方器是几何形体,是根据圆球体、圆柱体、立方体、长方体及其他几何形而变化形成的,这是最常见的紫砂壶造型。筋纹器多是将花木果实形态规则化构成器皿造型。而塑器是取材于自然界动植物形态,经线条转换、变化艺术加工而成。
2 竹艺在紫砂器成形中的应用
由于宜兴南部山区盛产毛竹,因此在塑器中借用毛竹造型制成紫砂器皿的,历代艺人和作品层出不穷。清代塑器杰出代表陈鸣远,是时大彬之后的一代宗师,其紫砂塑器造型蔚为大观,其构思之脱俗、设色之巧妙、技巧之娴熟,在紫砂史上独树一帜。康熙年间桐乡人汪文柏《陶器行赠陈鸣远》一诗说:“古来技巧能几人,陈生陈生今绝伦。”
现在南京博物院藏陈鸣远制“竹笋水盂”,是陈鸣远制的一件杰作。其竹笋做得惟妙惟肖,由笋壶上的纹理及虫蛀的斑痕,使人仿佛能感觉到上面黄黄的茸毛,简直是一件起现实主义的雕塑作品。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昌鸿及夫人沈邃华女士,他们俩合作创作的“竹简壶”获得1984年度莱比锡博览会金奖,这是紫砂器在所有各种赛会中的最高奖。1973年4月,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孙膑兵法》等大批竹简,因而他们两位将古老的竹简和现代清雅的紫砂糅合一体,的确是一种独创。壶体高方、轮廓分明、线面挺括。正背两面五简,两侧三简,中束丝线编绳,简上刻《孙膑兵法》中“擒庞涓”的片段,字体为录书,秀丽而有骨力,悉尊银雀山竹简书体,充分体现了紫砂艺术中古为今用的艺术借鉴手法。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于八十年代制作的“高风亮节壶”,高80cm、宽74cm、重30余公斤,可容水53公斤。组成壶体的是16根紫砂制成的大方竹,排列得错落有致,显示出一种堆浑挺拔的气概。拦腰束扎方竹的二根细轮嫩竹,似乎还散发出林涤处那特有的清香。嫩竹上生长出来的片片竹叶,通过正反、前后、高低、左右、内外、平卷等不同层次的雕琢,显得仪态万方、清新潇洒。不易察觉的是那块块方竹的节头处已经冒出星星嫩芽,它告诉人们,新生命已经出世。这把壶壶体、壶嘴、壶把乃至壶盖、壶的子无一不是竹。但通体观之,却不见(下转第65页)一个竹字,只有“高风亮节”四个工整古朴的篆书,像画龙点睛似地展示出作者崇尚高洁情操的心灵。此壶于1990年在香港展出时,轰动港澳台和东南亚,最后被一名藏家以10萬港币购进,此壶此事至今还让人荡气回肠。
在宜兴丁蜀,制作竹艺紫砂器的高手大有人在。吕尧臣的“竹炉茶具”,仿宋人杜小山“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的诗句意境,在几次博览会上都博得好评,并获得1982年全国陶瓷美术设计二等奖。高级工艺师何道洪制作的”十六竹壶”,壶身用十六支老竹围捆成形,竹节参差,刻画细腻,取材似易,制作极繁,后被南京博物院收藏。另外,许成权的”竹节酒具”、周桂珍的“竹提梁”、周定芳的“竹报平安壶”、朱丹的“一品竹段壶”无一不体现宜兴竹林的雅趣,正像古人苏东坡所说过的:“食可以无肉,居不可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3 总结
紫砂艺术中的竹艺,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安在效法自然、师法造化中博采众长,充分利用紫砂泥料的泥性、可塑性,泥料的色彩配比,塑造了一大批惟妙惟肖、几可乱真的的竹型紫砂器皿,既为紫砂造型开拓了世界,更为紫砂艺术锦上添花,在宜兴紫砂艺术史上写下了浓重而又美丽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