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国古代旅游文学教学中的运用
2015-11-06李孟娜
摘 要: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国度,曾创造了璀璨的东方文化,在幅员辽阔的国土上,有自史前到清末数之不尽的历史文化名胜。同时,中国又有着大量古典文学作品,名胜古迹与古典文学二者结合,产生了与历史名胜相关联的文学作品,也就是所谓的旅游文学,例如诗词中脍炙人口的《黄鹤楼》《念奴娇·赤壁怀古》,传记中的《徐霞客游记》,等等。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深化促进语文教学方式的革新。因此,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旅游文学教学中,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古代旅游文学 应用 优势
一、现行语文教材中旅游文学篇幅多、难度大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旅游文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每一时期的旅游文学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们既吸收了前一时期思想文化的精髓,又在此基础上进行沉淀以发展出自己的思想和文化。这一作用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相对稳定的发展,一直延续到今日,对后世的文化体系和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古代旅游文学十分重视旅游“本身”传统。这一传统是民族心理结构影响和历史阶段时期不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其本质是古代出行者对旅游本身的恐惧心理,这种心理对古代旅游文学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中国古代社会重视农业生产而忽略商业发展,人民出行游历受到很大限制,再加上古代社会信息闭塞、道路险恶、生态环境相对处于一种半原始状态,猛兽丛生、蛇虫出没、匪盗猖獗,外出游历成为了一种高危行为。著名的旅游作品《蜀道难》就反映了古代徒步出游的艰难。“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种对旅途艰难困苦的真实写照与忧惧感慨,在文人墨客反复咏叹的主题中积淀成了古代旅游文学的思想精髓。又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王安石《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都反映出古人对长途跋涉之艰险和大自然环境之残酷的畏惧。
在历史的发展演变中,出现了一系列的旅游方式和习俗文化,更为广泛地体现了古人重视旅游本身的传统。例如以下几点:
1.结伴出游。按照古人的社会习俗和生态环境,结伴而行远比单独出游更为安全,《论语》中曾点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首先提出了同游的观点,表达了对独乐乐不如与众乐乐的思想。从苏轼《前赤壁赋》:“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等作品描述中,也可看出古人出游常常有呼朋唤友的习惯。
2.依依惜别。古代旅游文学中关于送别的作品数不胜数,如最为耳熟能详的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王维《山中送别》:“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都将临别之际描写得无比黯然。最具代表性的两首诗词是高适的《别董大》和柳永的《雨霖铃》,分别反映了古人在送别时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别董大》一诗丝毫没有暗沉悲凉的意境,取而代之的则是一种气势高昂,积极向上的格调,“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送别友人时慷慨赠言的真实写照;《雨霖铃》词“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则将离别时的依依之情娓娓道来,显得更为温文尔雅。
3.饮酒作乐。古人在出游或送别时常常会触景生情,或意气风发,或惆怅婉转。比如王羲之《兰亭集序》“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就是这一传统的真实写照。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成为千古名句。
由此可见,古代旅游文学内容丰富、意境深远、思想境界高远,学生要完全理解作品并非易事,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失为最佳选择。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国古代旅游文学教学中运用的优势
(一)现代信息技术的丰富表现力,有助于增进学生对旅游常识的理解
现代信息技术使得知识内容可以通过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影像等各种单一形式或者是几种形式的组合来表现,从而使得知识内容丰富多彩。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刺激多种感觉器官,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增强学生进行联想的线索。例如,在讲解古代旅游文学的起源时,会谈到历史上之所以存在灿烂辉煌的旅游文学佳作,是因为古代旅游活动的逐渐兴起和发展,具体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旅游文化的高度繁荣,有竹林七贤中阮籍、嵇康所倡导的出游方式。隋唐时期所实行的科举制,对官员在文学素质方面有较高要求,以及历史文化名人对送别、偶遇、怀念之情的抒发,文人士大夫则有在名胜景点上留下自己所写的文学作品的习惯等。这些知识点很繁杂,如果要学生死记硬背,学生肯定会失去兴趣,如果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生呈现出古代旅游文学的几条线索,结合其丰富的表现力,可以是视频短片展示,也可以利用动画展示古代旅游文学的发展线索,这样学生会感兴趣得多,从而会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趣化”教学环节
交互式电子白板改变常见的边展示课件边深入教学的形式,使教学准备从“预制”转向了“弹性”,有利于把预设性活动转变成生成性活动。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一篇浪漫主义诗歌,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于辉煌流丽、缤纷多彩的文字里,昂扬着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如果只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也难以深入理解李白的情感。如果这篇课文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独特的情境,就可以使他们深刻体会到诗人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在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课时,可以先利用电子白板进行信息展示。如以课件出示“吟”的解释、作者简介和当时的写作背景、诗歌的中心思想,给学生出示文本或提纲挈领式的总结,这样不仅节省了老师的讲解时间,还可以留下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进行思考。还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诗歌的情境。如用视频编辑软件,创设与文本相符的情境视频,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感受到李白想象力之自由奔腾,诗人在描写天姥山的具体景象时,想象的羽翼随意飞翔于笔端,无拘无束,天马行空。从而体会诗人创造出的和丑恶现实完全对立的神奇壮丽的境界,炫人眼目,动人心弦。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必定感到十分有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重现作品情景,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现行职教语文教材中,从各类古代旅游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古人对人文思想的重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这些文学作品进行教学,往往能产生画龙点睛的良好效果,有利于旅游文学作品的广泛传诵,比如苏轼《前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教师在讲解这一内容的时候,总会担心课堂气氛沉闷尴尬,尤其是对这样寓意深刻的内容,如果讲解得不够鲜活生动,学生将很难理解透彻,并且学生也很容易会感觉到枯燥乏味,甚至表现出厌烦情绪。为了让学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作品展现的情景,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融入影音素材,是最简单明了又记忆深刻的方法。古代旅游文学作品年代久远,言简意赅,意味深长,通过多重感官共同作用,重现作品所描述的场景和表达的思想感情,真实的现场感,使学生仿佛穿越到了古代,这样一下子拉近了学生对古代旅游文学作品的距离,有了一种亲近感,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作品。
三、结语
悠久璀璨的中华文化,孕育了丰富的古代旅游文学资源,其优良传统影响了古人对旅游文学的创作,也对今后旅游文学的创作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旅游文学的理解更加直观、形象,也可以引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思考,充分挖掘出民族文化内涵,提高旅游文学的品位。
参考文献:
[1]杨春艳.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利弊思考[J].高教论坛,2009,(6):193-194.
[2]王欣玲.多媒体技术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教研),2010,(3):134-136.
(李孟娜 江苏省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22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