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我意识、生活世界与超越论现象学

2015-11-05李晓蓓

丝绸之路 2015年2期
关键词:生活世界自我意识知性

李晓蓓

[摘要]本文旨从康德对理性批判的思想和“自我意识”、知性的思想出发,以胡塞尔对康德思想的批判继承为主线,阐述胡塞尔思想和康德思想的关系,特别是胡塞尔“生活世界”思想与康德“自我意识”的关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胡塞尔的重要思想“生活世界”和胡塞尔的总结性思想——“超越论的现象学”。

[关键词]理性;知性;自我意识;生活世界;超越论现象学

[中图分类号]B516.52

“生活世界”(Lebenswelt)概念,是胡塞尔晚年的一个重要思想。这个理论产生和发展到现在,哲学家们对此理解和评价众说纷纭。本文拟从胡塞尔思想和康的思想的共通处来阐述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和康德“自我意识”、知性思想的关系,以及“生活世界”理论对胡塞尔总结性思想——超越论现象学(Transcendental Phenomenology)的道路性作用。

首先,我们来讨论胡塞尔怎样看待康德,他从康德哲学思想里发现了什么而启迪了他的“生活世界”理论。胡塞尔在《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以下简称《危机》)中说“康德有理由指责理性主义从来没有在科学认识之前和科学认识之中深入地研究过我们的世界意识的主观结构,从来没有问过这个已呈现的世界如何成为可先验地认识的”。①从中可以看到胡塞尔支持康德对科学理性的批判:当时的理性缺乏科学性,因此康德写了《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其目的要批判地建立一种科学性的形而上学。

这里我们必须追溯一个问题,即康德为什么要进行理性批判呢?我们可以从康德所处历史背景及环境中寻找答案:当时形而上学日益受到自然科学的排挤,伴随着各种实证科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形而上学变得越来越空洞无物;另一方面,由于理性地位抬高,仅用论辩来强调上帝的存在,形成了理性神学的谬论推理,因此形而上学与神学相关的部分,越来越威信扫地。所以,康德对当时的理性作一种批判,但目的是要形而上学即哲学摆脱困境,以便能够成为真正科学的形而上学。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序言开头写道,人类理性在哲学或形而上学这种知识里“有一种特殊的命运:它被一些它所不能回避的问题纠缠着;因为这些问题是理性的本性向理性自身提出的,但它也不能回答这些问题,因为它们超出了人类理性的所有能力”。②这段话说明,形而上学的根本矛盾是人类理性的本性要求与其能力之间的矛盾,由于没有正确地认识和把握这一矛盾,致使形而上学受这种矛盾纠缠而不能自拔。康德提出,理性必须承担起它的一切任务中最艰巨的任务,即进行重新自我认识。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还写道,“我们的认知不是仅仅局限于经验这个领域的。经验告诉我们什么,却不告诉我们它必定是什么而不是别的。所以经验从来不赋予我们任何真正具有普遍性的真理;而我们的理性呢,特别殷切地希望求得那一类普遍性真理的知识,这类普遍性真理的知识是由经验引起的,而不是由经验可以得到满足的。普遍性真理同时具有内在的必然性,就必须是独立于经验之外的——它们自身就是清醒明白、确实可靠的。”③我们知道,在康德观念里,“自我意识”分为“经验的自我意识”和“先验的自我意识”,而后者才是康德着重讨论的。康德说:“我称它为纯粹统觉,以别于经验性的统觉,或者又可称为本源统觉,因为它是那个自我意识,虽然它产生‘我思这个表象,但是其自身却不能为任何另外的表象所伴随。这种统觉的统一性,我又称为自我意识的先验统一性。”④可见,“经验的自我意识”是由“先验的自我意识”产生的“我思”,即心理学上的“自我”,是作为内感官表象统一性的“自我的表象”。换言之,先验自我是经验自我产生的根源,经验自我是先验自我统一性在经验中的应用。

先验自我意识代表知性来定规矩,是经验知识成为可能的验前根据。我们不应将它看作一个用来容纳所有经验表象的容器,而只是一种调节经验表象的规则和秩序。而规则和秩序只有在整个实际动作过程才能逐渐显示出来。所以,若离开了应用,离开了对经验表象的应用过程,先验自我就完全是没有意义的、空洞的,既不能展现作用又不能被思想间接思维。总之,先验自我意识既是使经验知识成为可能的验前综合统一性,又是只能应用于人类经验的纯粹知性能力的一种表现。

胡塞尔赞同康德对理性的批判,但他认为康德的批判还不够彻底,因为“康德并没有认识到,他在他的哲学研究中是立足于一些未经考察的前提之上的,而且他理论中的一些确定无疑的重要发现,只是处于隐藏的形态中,也就是说,它们并不是作为完成了的成果,不具有最终科学性的形态。”⑤胡塞尔批判地指出两点:其一,康德对理性主义的批判建立在一些未经考察的前提之上,这个前提指康德赋予其真理和方法具有了现实有效性,但这些现实科学性本身未经考察,使其本身是否能成为具有现实有效性的科学成了问题。其二,胡塞尔指出康德哲学中某些重要发现处于隐蔽性状态。由于康德时代心理学发展还很不完善,他虽然看到了经验领域内的问题,当时在认识论方面的问题,特别是知识来源上的问题,提出了先验“自我意识”及超验的方法;但康德只是把这些问题提出了,而对于超验概念,并没有进行论证,不免给人含糊其词的感觉,使其具有了隐蔽性。所以说,康德的理论不论是从基础还是最终发展上来看,都是不完成的、不具有最终科学性的形态。

针对以上两点,胡塞尔提出了一种具有双重功能的“知性”,一方面是在明确的自身反思中将自己展开为规范的法则的知性;另一方面是潜在的起作用的知性,也就是作为对总是已经形成的,并且继续生动地生成着的意义形态这个“直观的周围世界”进行构成而起作用的知性。对这两点的分析,特别是对知性第二层含义的阐述表明胡塞尔从思想渊源隐含了“生活世界”前提性理论,他认为通过康德那种纯粹回溯方法不可能论证,因为他并不能从认识发生学的角度来理解经验,康德方法最多只能到达知性第一层次意思,因为那种太纯粹的思考方式不可能追溯到一种前科学、前理论的“生活世界”,因此不能根本的解决认识问题,特别是科学认识问题。这种太纯粹的思考方式使我们思维变得如此狭小。在胡塞尔看来,知性最重要的层面和起决定性作用,并能真正解决问题关键的应该是潜在地起作用的知性,即作为对总是已经形成的,并且继续生动地生成着的意义形态这个“直观的周围世界”进行构成而起作用的知性,从而,形成他关于“生活世界”理论构建。

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的理论,并且通过批判康德思想来进一步论证“生活世界”的存在。很多学者认为胡塞尔“生活世界”思想的一大不明之处在于他从未给“生活世界”概念下过结论。但笔者认为,这一点正是它的长处,因为,对于胡塞尔而言,“生活世界”所包含内容十分丰富,它应是我们一切探讨的基础,“生活世界”只是胡塞尔加的一个名字,它应该是一种自明性的东西。

胡塞尔指出,由于康德的问题提法表明日常生活的周围世界预先被假定存在着,同样诸理论预先被假定存在着。就胡塞尔而言,从生活世界的意义来说,我们既是客观的(直接的经验的确实性)又是主观的。从自我——主观来说,世界是以我的经验、思考、评价等各自赋予它存在的意义。但无论如何“这个”世界作为统一地存在着的、只不过在内容方面进行了修改的世界,仍保持着自身。即所有一般的知识和价值的有效性和目的,作为通过我们的活动被获得的、同时被保持的作为自我——主观的,作为人格的我们自己的特性,是可以在反思的态度中作为形成我们固有存在的东西而被发现的。

由此看到,胡塞尔力图说明康德所论证的哲学研究的真正起源应是“生活世界”,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他开始论证“生活世界”理论。从总体来说,笔者认为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概念,是要扩大哲学研究和思维方式的地平线,他以康德理论为出发点,在继承理性基础性批判上,以知性为切入点,以自我意识为前提概念否定理论,要求扩大哲学研究和思考的范围。他继承了自我意识概念,在他“生活世界”相对于自我意识的每一步知觉中又具有了反思的能力,同时这种反思结果又表明它可以在这种生活世界中找到特定的相对应的存在的对照物,最重要的是他从一种康德纯思的方面扩大到了离日常生活最近的“生活世界”上。

从一种传承角度和心理学动态发展来说,生活世界观念是由与周围世界观念相对应的哲学“受准则与规范性的观念的引导”发展至无限状态才可现实地形成的。它与普遍哲学相对。普遍哲学是全人类都认同的哲学,从空间上讲,它属于全人类;从时间上讲,它是哲学发展的最终完善状态。以此,笔者认为生活世界概念可以理解为一个自明性的、直观性的、奠基性的、动态的、非机械性的、非课题性的世界。胡塞尔提出这一理论在于扩大哲学研究的范围解决形而上学的危机,“生活世界”是一种在主观之上建立的世界。

现在,我们再来谈谈胡塞尔的总结性思想——“超越论的现象学”。

首先,何谓“超越论”以及“超越论的现象学”。“超越论”,在胡塞尔看来是指认识者反思自身及其认识生活,将一切认识生活追溯到其最后源泉,即“我自己”的一种动机。“超越论的现象学”就是要发现这个主观性的领域,这一思想源于康德哲学的未察明性和隐蔽性,以及康德哲学想追溯客观上可经验和可认识的世界之可能性的主观条件。但胡塞尔显然更加彻底,他发现了这个超越论的主观性领域并且将这个领域当成研究的主题。

“超越论的现象学是关于世界的预先给予性之普遍给予性方式的科学,因此是关于使这种普遍给予方式成为每一种客观性之基础的科学。”⑥超越论现象学,按照精神意向性把握精神的根本性质,最终走到对生活世界精神的考察;以本质直观的方式探寻超越论的主观性及其构造,经过所有自由改变仍保持不变的本质结构,并将这种本质结构作为超越论主观性的“先验的东西”突出出来。超越论的现象学通过对处于哲学思考的自我进行最深刻普遍的理解,发现绝对主观的共同性、绝对超验论的主观性不断进行“世界构成”的生活。这也是胡塞尔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观构造的思想以及主体间性思想,由此他提出通过从生活世界回溯到现象学的超越论哲学的道路。

那么,这个生活世界如何成为超越论现象学的主题呢?首先,生活世界概念的提出本身就是一种对现有问题重新更高一层的认识,它具有时空性、有效性、普遍性、开放性和自明性。其次,从方法上讲就是悬搁。这种态度要求对客观科学和自然态度进行悬搁,排除一切客观的、科学的意见和认识。“胡塞尔认为现象学要求我们返回作为现代性的具体人的经验,并且作为已经歪曲现代性的反人文主义的解药。”⑦悬搁是一个超越的反思过程,它提供我们一种超出于它们之上的立场,使我们可以从自我出发进行回溯,认识自身,认识这个超越论的自我─主观。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揭示的超越论的主观并不是人,虽然人处于一切构成的中心地位,但由于悬搁人也变成了现象。在悬搁中,每一个自我纯粹只是作为它的活动、习惯和能力的自我级,作为指向世界的自我级来考察的,形成针对每个人的主观构造。每一个自我都是具有全部成就和成就获得物的自我,其中包括被看作存在者和如此这般存在着的世界。胡塞尔指出,只要人达到了自我就达到了自明性,也就是问题追问的最终目的地。可以说,胡塞尔一生思想都是为了发展和完善他的现象学,在临终之前他找到了总结性的方式:从生活世界出发来发展超越论现象学,但在提出生活世界并要把它做为研究主题同时,也提出了生活世界蕴涵着的主观性悖论。为了解决这一悖论,胡塞尔强调悬搁方法,并且最终通过自我反思来解决问题,达到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

“生活世界”是通向“超越论的现象学”道路的起点。胡塞尔一生都在完善着他的现象学,他知道一种成功的现象学在开始时只能是唯我论的,而只有在建立起唯我论基础之后才能逐步达到主体间性。通过一种高于生活的素朴性的反思,确立“自我”的立场,然后再向前反思的生活的素朴性回归——这就是胡塞尔“超越论的现象学”与“生活世界”之间的联系。

胡塞尔在批判地继承康德“自我意识”基础上发展“生活世界”思想,成为一条通向超越论哲学的道路,从而形成了胡塞尔总体思想的构架。由于每个人的生活世界各不相同,因而生活世界的真理是相对于每一个体而言的真理。与他人交往时,每一个人都将各自的意向性延伸到对方,彼此将自己存在的有效性以一致或不一致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对这个共同的世界起意识作用,通过一种自我反思的回归达到对于“超越论的现象学”的发展和完善。

[注释]

①⑤⑥胡塞尔著,王炳文译:《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25页、第126页、第641页。

②杨祖陶,邓晓茫:《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页。

③④康德著,邓晓芒译:《纯粹理性批判》,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第156页。

⑦ Lawrence E. Cahoone: From Modernism To Postmodernism: An Anthology,Blackwell Publishers,1996,p226.

[参考文献]

[1]伽达默尔著,邓安庆译.伽达默尔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2]康德著,庞景仁译.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威尔·杜兰特.哲学的故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猜你喜欢

生活世界自我意识知性
荀子知性思想初探
浅谈如何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海男《关系》中人物情感关系分析
以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飘》中斯嘉丽的性格特征与命运联系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关注学生发展,从作业批改开始
马克思实践哲学:回归生活世界的合理路径
露也露的知性优雅
从“以意逆志”到“知性知天”——孟子认知方法检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