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简析
2015-11-05龙丽
龙丽
【摘要】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就相当于是给了学生一把通往知识宝库的钥匙,能够让他们在知识的宝库中自主学习、健康成长。小学数学是一项基础学科,是学习生活的工具,数学也是一项重要学科,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意义。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注重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通过生活中的案例分析、课堂上的情境构建、理论知识的生活运用、多样化的数学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对于数学知识的有效掌握。
【关键词】小学 数学 兴趣 培养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一、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项基础学科,良好的数学素养能够提升学生的生活技能,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同时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也无处不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通过自身的生活实践来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运用,提升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比如在讲简便运算的时候,我就给大家举例:周日晚上,妈妈把本周的花销账本拿了出来,想让小明帮忙算下本周一共花了多少钱,账本上记的是:周一56元,周二47元,周三68元,周四44元,周五53元,周六32元,周日90元,请问本周家里一共用了多少钱?如果是你,你怎么算呢?来,我们大家一起算,看谁算的最快!于是,同学们就都忙着在本子上一个个加了起来56+47+68+44+53+32+90,五秒后,我就给大家说:我以已经算出来了,是390元!大家都惊奇的看着我,我说:其实算这个题很简单,只需要把式子里的几个数字换下位置,并在重新组合就可以了,其实就是:(56+44)+(47+53)+(68+32)+90,也就是100+100+100+90=390,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简便运算,学好了这节知识,以后如果妈妈叫我们算账的时候,我们就能发现其中的一些简便方法,可以很好的运用起来哦!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养成善于观察数字联系、重视凑整,能够引导学生发现数字之间的巧妙关系,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从课堂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进行生活案例的分析之外,也要注重课堂情境的创设,以便能够通过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堂,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的生活性特点给数学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无限的生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课堂情境的构建来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来让学生感受到不一样的数学课堂,进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特别是由于小学生还处于童年时期,这时候的他们学习自主性不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如果在课堂上教师单单的讲课,学生可能很难认真的听下去,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拓展学生的视野,运用一些课外知识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那么相信就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认识时间”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先给学生一个谜语让他们猜:一匹马三条腿,日夜奔跑不怕累,马蹄哒哒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让学生能够通过谜语认识到时针分针秒针的特点,提升学生对于时间的基本认知。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拓展,例如一秒钟的时间内能发生什么事情:火箭1秒能够飞出7.8公里,地球绕太阳每秒行走29.79千米,地球上平均每秒就会出生4个人,曾经的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一秒钟能赚几百美元……让学生对比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会一秒钟的重要性,之后再通过“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民谚来引导学生进行体会,加深学生对于时间的整体认识。通过这样的教学情境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认知。
三、从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同时也是数学知识学习的最终归宿,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生活素材、生活经验与学生的学习进行合理融合,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以及趣味性,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虽然不丰富,但是还是有一定的生活体会,在教学的过程中让他们有机会进行生活经验的展示,让他们有一定的成功感觉,这也能很好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完有余数的除法知识之后,我就给大家布置了2个练习题:做一个礼品盒需要20cm2的硬纸,现在有42cm2的硬纸,能做几个礼品盒呢?让学生能够通过除法进行计算:42÷20=2……2,得出能做2个的答案。之后再运用相似的案例:学校组织学生考试,每个考场可以容纳20个学生,我们班有42个同学,那么需要分几间教室啊?有些同学就说是42÷20=2……2,就需要2个考场,很快有同学发现不对了:2个考场只够40个同学考试,那么剩下的2名同学怎么办呢?于是我就给大家讲解:余数是一个特别的数字,生活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进行运用。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从中自我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顺应他们好奇、好动的特点,而且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四、从数学竞赛着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时期的学生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好胜心理较强,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他们的这个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一定的竞赛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比如教师可以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将班上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在日常的教学中让他们进行课堂活跃度的竞赛,或者作业完成状况的竞赛,让他们养成敢于争先、不甘落后的精神面貌。此外还可以引导他们进行定期的数学知识竞赛,比如对于优秀的团体、优秀个人进行表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各个小组轮流负责班上的“数学板报”的整理,让他们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学习知识,进行板报的分类整理,比如可以通过绘画、文字、例题等方式进行知识点的再次讲解、分析,在加强他们自身学习的基础上,也让其他同学学习他们的心得体会,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协调发展。
数学是一项对学生综合认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在低年级阶段,由于学生自身的综合认知能力较弱、逻辑思维能力不足,加上学习的知识相对单调,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会觉得比较枯燥乏味,学习兴趣较低。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善于改进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机制,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现象、创设良好情境、注重生活运用、丰富学习体验,多层次、立体化的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