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2015-11-05刘雪艳
摘要:本文主要讲述了什么是课改和对于课改的感悟,总结了课改的一些经验,主要有:丰富“互动型教学”课堂模式;为教学转型提供技术支撑以社团;实践活动强化过程历练的实践养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时要躬行”;建立恰当的评估考核模式。
摘要:课改;职业教育;学生;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3
5年前,我有幸走进了新课程。5年后,我作为课改实验的尝试者,深深感悟到: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拥有一个全新的世界,就要将新课程理念与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课改伊始,乐观地说,甚至会引发本课程小小的“地震”,课改一词因之会成为凝聚情感的一个特殊词汇,让很多人绕不开,躲不过,爱怕交集。我曾深深地疑惑:怎样解读并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怎样才能跟上课改的步伐?随着在各级各类培训会、研讨会、观摩会中的学习和自己的实践,我清晰地意识到:要想在课改中成长,自己必须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
一、 什么是课改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是纯粹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人们对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作的主观反应。因此,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不仅决定了一定社会中的教育是否要进行改革,而且也从根本上决定了改革的方向、目标乃至规模。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充分地说明了上述论断。
整个教育发展史的事实表明,社会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变革,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都将引发学校教育的重大变革。刚刚过去的20世纪之所以被人们称做教育改革的世纪,其原因也在于此。
20世纪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迅猛的一个世纪。在社会发生如此急剧变革的时期,各国的教育必将随之而发生相应的改革,其中,涉及面甚广,可以被称做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浪潮的就有三次。在这三次世界性的课程改革期间,为了使改革达到预期目的,各国在教育方面所作的其规模或大或小的调整、完善更是难以胜数。
20世纪中国的教育也始终处于不断变革的历史进程之中。清朝末年学堂的兴办,癸卯学制的颁布,辛亥革命以及南京国民政府期间的教育改革姑且不论,仅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五十多年的时间而言,除了几次重大的学制调整之外,在基础教育课程和教材领域,至少进行了七次较大规模的改革。
众所周知,我国的现代学校教育制度脱胎于欧、美、日等现代工业化国家的教育体制。尽管由于意识形态、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以及国家所处的地域等存在着种种差异,各国的教育表现出互不相同的特点,有其个性的一面,然而,由于它们都是孕育、发展、完善于工业经济时代,所以,它们又表现出了非常相似的共同的特点,又有其共性的一面。也就是说,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实际上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由于它对于工业经济时代各国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所以各国政府对于教育都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且越来越自觉地把教育作为实现国家目的的重要手段,以至于许多有识之士都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即国家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
工业经济时代的学校教育模式的功能或价值可以概括为这样一句话,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生产者和劳动者,成为生产和消费的工具。学校教育孜孜以求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价值。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人力资本理论。其专注于经济增长、不顾人的发展的教育模式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然而,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关注,要求对教育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如果不着手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将严重影响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世界各国之所以不约而同地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原因也在于此。
课改是课程改革的简称。他把学生当成课程建设的主体,并以学生为中心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课改具体内容就是从应用教材,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到考核模式所发生的有目的、有标准、有成果的新尝试,新变化。课改的性质是教育发展中的一个必然阶段。课改的实质就是唤起老师的教学热情,唤醒学生的内在潜力,唤醒本我,塑造人格,建构人生发展体系,让学生发展并走向健康之路。
二、对于课改的感悟
(一)、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改革需要基础课程的支撑
职业核心能力提高职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是当今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是每个人职业生涯都需要的、伴随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它强调对职业岗位的适应性,伴随人的终生可持续发展。从用人企业反馈来的信息表明,企业的用人标准正从“技术”转向“技能”,进而更看重“素质”,这正印证了职业核心能力在职场的重要性。高等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应重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锻炼和提高,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和终生发展服务。公共基础课程一方面通过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通用的、核心的基础知识和理论的教育,为其专业学习和技能掌握提供知识支撑;另一方面,公共基础课所学习的相关知识又是专业能力迁移的基础,是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专业对应的社会岗位变化加快,公共基础课体现的基础性,不为所学专业的技能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还能使其通过相关学习进一步拓展视野、深化认识,能使学生产生触类旁通的感悟能力,从而使学生具有更广泛的从业素质。当专业对应的岗位发生变化时,如果学生具有广泛的适应性、灵活的迁移能力,容易做出调整。基础课程的教学定位及内容特点,使其成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支撑。
(二)、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改革要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首先课程内容是整个教育过程的核心,其地位是关键的、不可或缺的。没有课程内容就无法实施教育。
怎样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呢?我们认为总的方向当然是适应经济、适度超前,具体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课程内容怎样确定。目前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分级设课,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从内容来看,目前国家课程应该从国家教育目的、专业培养目标这两个层次上,有一个“基本框架”式的规定,类似于普通中学规定科目。在规定具体内容时,应该体现“全面发展”,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应该具备本专业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还要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在“基本框架”指导下,地方和学校课程建设才能少走弯路。第二是教材问题。教材形式呆板单调,难以满足学生要求“自主学习”“终生学习”“快乐学习”的要求。既要有纸质的多种版本教材,也要有“光盘”版、“录音录相”版、“计算机软件”版和网上教材等多种配套教材做参考,编排的格式要活泼新颖且符合教和学双方的需要
其次,在课程的难度和广度方面,要遵循“实用为先、够用为度”的原则。在教学内容上,删繁就简,面对实际,讲求实效。要进一步强化为专业服务的意识,认真思考课程教学与学生就业的关系,解决基础知识与学生专业能力、职业素质接轨的问题。针对专业培养目标,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基础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大胆删去“偏、难、杂”的理论知识,在保留必要的基础性知识的基础上,在知识体系上不苛求系统全面,重视掌握实际工作中必需的知识。
(三)积极构建高效的课堂
核心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或实践情景模拟互动来完成。课程设计与教案必须摒弃“教材导向”、“名人导向”、“著名企业导向”等远离教师和学生实践经验经历的“伪实践”情景。从学生熟悉的实景入手展开培训,才可能形成有实践价值的互动式培养效果。(我们很多实践案例情景教师尚且无实践体验与认知何以培养学生?)。着力研究课堂流程、环节操作,进而探讨评价方式、管理机制的形成变革,追求课堂效益、改变课堂状态、强调小组学习将成为教育教学的“主旋律”。 高效课堂主张课堂应该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如果教师无时无刻地监管和控制,学生还能自主选择,呈现出狂欢的状态吗?
从“传授型教学”向“互动型教学”转型,需要建立起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技术,需要高度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第一,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为教学转型奠定学生观基础。
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互动型教学”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因此必须设法让学生的问题、困惑、思考、见解、兴趣、经验、感受、智慧等要素真实地进入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对话的主体力量。举个例子来说,“人怎样学会游泳的呢?光靠观察各种物体在水中浮沉的现象,光靠观察鱼类和水禽类的动作,那是不够的;一定要自己跳下水去试验,一次、两次、十次、几十次地试验,才学会了游泳”(胡绳《想和做》)。并且无论此后多久不去复习,再经过数年或数十年后,仍然记得,长久地不被忘记。有研究表明“阅读的信息,我们能记得百分之十;听到的信息,我们能记得百分之二十;但所经历过的事,我们却能记得百分之八十。道理很简单,因为技能的获得,都离不开亲身体验,是经过实践习得的。
第二, 丰富“互动型教学”课堂模式,为教学转型提供技术支撑。
当前尤其要改变对于学生的“三不一没有”待遇,即“不放心、不放手、不放权”和“没有自主学习”,但这绝不是要放任自流,而是要结合具体教学实际,将“预习—交流—反馈”的课堂模式操作化和现场化,从而将“互动型教学”从理念转化为实施形态。通过能使学习者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一味地单方面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那些可视 、可听、可感的教学媒体努力为学生做好体验开始前的准备工作,让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自愿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并积极接触语言、运用语言,在亲身体验过程中掌 握语言。
第三、以社团、实践活动强化过程历练的实践养成
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过程中,养成教育是手段,实践历练是途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单单凭看几本书、听几次课就能获得,而是需要在历练中养成。要在实践中学,学中做,做中学,才能获得。学生的社团、实践活动,是高职院校学生加强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实践、自我锻炼的有效形式,包括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在活动中,学生的表达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等能力得到历练。把社团、实践活动作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中的实训环节,可以根据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进行策划。比如:在开展活动过程中,强化团队协作、沟通交流、信息处理、自我学习、解决问题、创新以及数字应用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在社团、实践活动中得到强化和提高。
第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时要躬行”。
体验式学习则强调做中学,即重视的是感觉体验、领悟和认知,集体参与学习,注重情感、态度,强调直接接触,凸显学生主体。
在北京职业核心能力学习中陈鹏老师的活动《走姿的思考》教学设计中是这样进行的,教师没有做生硬的、说教式的讲解,出人意料地提出这节课在作文之前先来做个游戏,游戏的目的:从A地走到B地;游戏规则:自己一个人走,而且必须保证安全地从A地走到B地,绝不允许重复前人的走姿。每人走三遍,且30人不得重复。话音一出,教室里一改往日的沉闷。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伴随着欢快的乐曲,学员们琢磨着自己的走姿,只要出现重复的或与前人类似的都被一一罚下场重来。第一遍还算容易,第二遍就开始出现重复,此时人人力争创造新的走姿,场面非常热烈。音乐声停止了,126种走姿诞生了。每位学员都直接参与了游戏的全过程,然后静下来,陈老师师让每位学员回味刚才做游戏的体验。
学员们已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纷纷站起来交流自己的体验感悟:不同的走姿,告诉我们做事必须要有创新;不同的走姿,告诉我们创新是发展的基础;不同的走姿,告诉我们过程更重要;不同的走姿,告诉我们做是起点,要敢于去做等等等等。
至此,所有学员们被当前讨论交流的氛围所感染,纷纷参与交流。从表面看似游戏的活动中体验到、领悟到了我们难以用语言教会的其中的哲理,升华了认知。由于体验学习是在“做”中学、“玩”中学,是新课改中的一项有益尝试。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第五、建立恰当的评估考核模式
恰当的教学评价,教学成功与否,只能放在具体的职业岗位活动中衡量,既要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更要对学习过程,学习方法进行评价,尝试多侧面评价相结合、多元素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通过恰当的评价能让学生得到明确的发展方向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建设研究[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3):77—82.
[2]杨明.论职业核心能力及其培养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7,(24):11—13.
[3]姜玉娟.论公共基础课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3—4.
[4]张见.德育教学渗透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实践[J].职业,2008,(33):107—108.
[5]高庆.论职业教育背景下的核心
作者简介:刘雪艳(1983-3)女,汉族,山东枣庄市人,就职于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下属的山东化工技师学院,讲师,从事基础部的职业核心能力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