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贡献分析与路径设计

2015-11-05江小国

关键词:生产性第三产业贡献率

江小国

(1.安徽工业大学 商学院,安徽 马鞍山243002;2.河海大学 商学院,江苏 南京211100)

一、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的经济贡献分析

(一)三次产业构成概况

近年来,随着中部崛起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两大国家战略的大力实施,安徽省经济社会取得了快速发展。安徽GDP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体现在速度与总量两各方面。第一,自2004年起,安徽省GDP一直维持两位数的增长率,近3年GDP平均增长率超过12%;第二,安徽省GDP总量不断取得新的突破,2000年安徽省名义GDP只有2 902亿元,2009年名义GDP突破10 000亿元,达到10 063亿元,而经过不到四年的时间,2013年底,安徽省名义GDP达到19 038.9亿元,接近20 000亿元。2013年的名义GDP比2000年增长超过5倍。

从安徽省产业构成来看:(1)第一产业占比呈稳步下降趋势,2000年第一产业占生产总值比例为25.56%,到2012年底,第一产业占比下降至12.66%。(2)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仍处于稳步上升阶段,2000年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约为三分之一,2009年占GDP比重首次超过40%。至2012年底,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已经达到46.63%。(3)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呈升降交替态势,自2000年起,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稳步上升,在2003年与2004年达到高峰,占GDP比重超过41%。2005年起,由于安徽省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尽管第三产业增加值绝对值仍保持较快增长,但占GDP的比重有所下降,2008年降到低谷,之后呈小幅上升趋势,2012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34.1%(数据来源:根据安徽省统计年鉴整理)。从三次产业构成来看,目前安徽省第三产业比重呈上升态势,但并不明显,安徽省产业结构存在较大的升级压力,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

(二)生产性服务业的经济贡献率

1.贡献率测算。产业部门贡献率是指在经济增长中各产业部门的贡献所占的相对份额,它反映了各产业部门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大小。安徽省统计部门将生产性服务业划分为交通运输、仓储业及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将非生产性服务业划分为住宿和餐饮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将整个国民经济活动划分为N个产业部门,则其中一个产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某产业部门经济贡献率Ri=该产业部门增加值增量/国内生产总值增量

安徽省2006年至2012年服务业各部门经济贡献率如表1所示。

2.经济贡献特征。从表1可以发现如下特征:(1)安徽省第三产业(包括生产性服务业与非生产性服务业)的经济贡献率整体上呈V型态势。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第三产业受到较大的冲击,2006年第三产业的贡献率达到43.8%,而2008年降至24.1%。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断弱化,第三产业的贡献率呈回升态势,2012年第三产业的贡献率由低谷回升到34.1%。(2)生产性服务业的贡献率波动较小,且是第三产业贡献率的主要构成部分。2006年,生产性服务业贡献率达到23.5%,占全部第三产业贡献率的53.6%。2012年,生产性服务业贡献率为24%,占全部第三产业贡献率的70.4%。(3)后金融危机时代,生产性服务业贡献率的上升成为第三产业贡献率提高的主要原因。表1的结果显示,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随着经济的复苏,生产性服务业的经济贡献率快速反弹,超过2006年的水平。而非生产性服务业的经济贡献率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下降显著,2008年非生产性服务业的贡献率下降至-3.9%。随着经济的复苏,非生产性服务业的贡献率虽然有小幅回升,但始终维持在低位水平。

表1 安徽省服务业各部门经济贡献率 (单位:%)

3.对比与结论。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与非生产性服务业经济贡献率及发展态势对比,如图1所示。从该图可以发现,后金融危机时代,非生产性服务业贡献率水平保持平稳态势,无明显增加,而生产性服务业贡献率则增速明显。由此可知,生产性服务业是拉动安徽省第三产业增长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力量。

二、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贡献分析

(一)生产性服务业吸纳就业概况

近些年,安徽省经济增长实现了快速的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数快速上升。表2为近些年安徽省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变化情况,表3为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吸纳就业人员的情况。可以看出如下特征:(1)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大幅提高,且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增加超过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的增加,成为吸纳第一产业转移人口就业的主要产业。(2)生产性服务业成为第三产业吸纳从业人员的主要力量,如2012年,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员占全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53%。(3)生产性服务业的大部分行业从业人员数量增长较快。例如交通运输、仓储业及邮政业从业人员由2005年的16万人上升到2012年的32.9万人;金融业从2005年的11.9万人上升到2012年的26.2万人;租赁与商务服务业从2005年的16.3万人上升到2012年的39.4万人,增长均超过1倍。(4)批发和零售行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吸纳就业人员最主要的行业,且增长迅速。如2012年,批发和零售行业从业人员达到占全部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数61.3%。

表2 安徽省三次产业就业人数

(二)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弹性系数

1.就业弹性系数测算。就业弹性系数是某行业从业人数增长率相对于该行业GDP增长率的比值。由于受到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表现出不同的互动模式,就业弹性的强度和方向也会有所不同。一般说来,就业弹性系数越高,表明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的效果越大。反之,就业弹性系数较低,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的效果就不明显。就业弹性系数计算公式为:

某产业部门就业弹性系数Ei=该产业部门就业增长率/该产业部门增加值增长率

比较第三产业包含生产性服务业和非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的就业弹性系数,首先需要明确各行业的就业人数(表3)和产业增加值(表4)。

根据就业弹性系数的计算方法,得出生产性服务业和非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的就业弹性系数,具体的 结果如表5所示。

表3 安徽省服务业各行业就业人数

表4 安徽省服务业产业增加值

表5 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和非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弹性系数

2.就业贡献特征。从表5可以发现如下特征:(1)生产性服务业和非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弹性系数整体下行,但有回升趋势。2007年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弹性系数在本研究样本期内达到峰值,为0.9,之后就业弹性系数整体上呈下降态势,但2011和2012年有所回升。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弹性系数下降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需求与利润下降,为了降低成本,控制支出,企业减少新招聘工人数;二是随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边际规模报酬递减,导致就业弹性系数下降。(2)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弹性系数高于非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弹性系数。这说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就业的带动明显超过非生产性服务业。(3)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就业弹性系数差异较大。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虽然有所下降,但高于同期的生产性服务部门总的就业弹性系数,反映出这些行业吸纳就业的能力较强;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就业弹性系数值相对很低,且出现过负值,反映出这些行业的高资本、高知识投入、低人力投入的特征。

3.对比与结论。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与非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贡献及发展态势对比,如图2所示。从该图可以看出,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弹性系数显著高于非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弹性系数。这就表明了生产性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要高于非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带动就业效果明显。尤其是传统的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是吸纳就业的重要力量,加快发展这些行业有利于安徽省就业问题的有效缓解。

三、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路径:集聚、融合与创新

(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服务化进程中独立出来的新兴产业,基于获得交易成本降低、知识共享与市场机会增多等利益,集聚化成为其发展的重要态势,需要以集聚区为载体、以科学政策为引导,否则会产生“无序与低效率”状态。集聚化模式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目前,安徽省拥有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安徽服务外包产业园等3个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以及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马鞍山花山经济开发区等2个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应充分利用和发挥示范园区自身优势与带动作用。同时,在皖江城市带较发达的地区,要充分利用紧密的产业关联、共享的资源要素、丰富的社会资本和有效的竞争与融合机制等优势,培育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如金融服务业集群、商务服务业集群、创意产业集群等。在其他地区要以园区为依托,通过在融资、税收、人才、信息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支持,逐步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集群水平。

(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安徽要想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单靠原有以制造业单条腿走路的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走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的道路,使安徽产业价值链从低附加值的制造环节向高附加值的服务环节延伸,使安徽产业由低技术水平向高技术水平演进。制造业升级要求大量的知识和技术投入,可以拉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反过来生产性服务业知识和技术创新也能促进制造业升级与竞争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具有先天的“血缘”关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最终融合成“一体”。互动融合是两类产业发展的最根本途径与必然选择。

当前,安徽省正处于工业加速发展期,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互动融合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制造业现有发展模式未能有效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专化与深化、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难以支撑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关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的认知尚且落后等。为此,一定要坚持一手抓制造业发展,一手抓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需从企业、产业、产业链等层面着手,基于体制、税收、规划、平台搭建、专项基金等保障措施,制定完整的政策与措施体系,推动形成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融合的良好态势。

(三)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

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国际经验来看,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之后,继续完成工业化特别是在制造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由大变强的过程中,需要提高制造业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从而需要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创新来提供支撑,没有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无法带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安徽省制造产业链条短、附加值较低、技术升级缓慢,迫切需要提供中间投入的生产性服务发挥创新驱动作用。

安徽省要以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与合肥获批国家级科技创新试点城市为契机,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建设以科技信息、知识产权、智力资源、技术融资、产业孵化、技术转移等为主体的科技应用服务平台。加强“产、学、研”合作的组织、协调与管理,不断完善“产、学、研”合作服务体系,促进企业与高校及科研单位加强互补性合作,吸引更多科技成果落户安徽,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努力建立由协调机制、激励机制与社会资本等构成的知识集成及创新的支撑体系,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与附加值提升。

[1]杨莲娜.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基于承接产业转移视角[J].华东经济管理,2012(7):22-25.

[2]杨仁发,刘纯彬.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背景的产业升级[J].改革,2011(1):40-46.

[3]陈建军.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中国222个城市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09(4):83-95.

[4]张琰.生产性服务业创新问题研究——基于产业链协同创新的视角[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5]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安徽经 济 再 上 新 台 阶[DB/OL].http://www.ahdc.gov.cn/dt2111111141.asp?DocID=2111132849.

猜你喜欢

生产性第三产业贡献率
一种通用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框架
观图释义:《红楼梦赋》与《〈红楼梦赋〉图册》的生产性传播
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关于装备体系贡献率研究的几点思考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6%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6.7%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产业集聚对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影响
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互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