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镇原县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综述

2015-11-05王博文

丝绸之路 2015年6期
关键词:镇原县蒲河沟口

王博文

(镇原县博物馆,甘肃镇原744500)

甘肃镇原县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综述

王博文

(镇原县博物馆,甘肃镇原744500)

甘肃省镇县位于陇东黄土高原泾河流域,是甘肃最早发现人类活动遗迹的地方之一。镇原县旧石器时代遗存分为中期和晚期两个阶段,其中姜家湾遗址点和寺沟口遗址点是目前甘肃境内发现唯一的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存。镇原县境内旧石器时代遗存需要更多的考古发掘及深入研究。

甘肃镇原县;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甘肃镇原县位于陇东黄土高原西部,六盘山东麓,平均海拔1100米以上。境内主要有蒲河、交口河、茹河和洪河,均属泾河流域。这里是更新世黄土堆积最厚的地区,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形。由于长期的地形剥蚀,形成纵横交错的河谷,河谷两旁黄土堆积成台地。从地质学看,这里的新生代地层发育良好,是古动物活动和人类居住生存的理想场所,因此各种动物化石和原始文化遗存埋藏丰富。镇原县是我国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存最早的地区之一,受到考古界的高度关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文物考古、地质勘探工作者在这一地区先后发现四处旧石器时代遗址点,填补了甘肃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的空白。近年文物普查时又在蒲河流域的马头坡等地点采集到了许多动物化石及石制品,为研究陇东地区史前文化发展及甘肃旧石器时代考古事业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存

(一)太平镇姜家湾遗址点

该遗址点位于镇原县东北40公里的太平镇大塬行政村姜家湾自然村向东2000米处巴家嘴水库(蒲河)西岸(东经107°29′45.6",北纬35°42′47.3",海拔1104米),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65年,庆阳北石窟寺文物保管所在此采集到一批打制石器和其他遗物。197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甘肃省博物馆组成考古调查组,对姜家湾遗址点进行重点调查,获得较大的收获。

其中,石制品39件,包括石核10件、石片4件、刮削器17件、砍斫器3件、石球1件、有敲砸痕迹的石块4件。①这些石制品埋藏在灰白、灰绿色粉砂质粘土层中,埋藏深度达13米,器物原料以燧石、石英岩、火成岩等石料为主。其中,一石核“从原料、大小和形态上看,与匼河发现的该类石核很相像”。有的石片“与周口店第一地点的‘两极石片’相似”。②石球由石灰岩制成,轮廓成球形,直径8~9.5厘米,重1032克,表面布满疤痕。石球最早于丁村旧石器遗址中,以后在匼河和三门峡地区均有发现,其用途一般认为是投掷武器。但姜家湾出土的石球有明显的敲砸痕迹,说明它曾作为敲砸工具使用过。③另外,还发现了一件有使用痕迹的鹿角器,长12.8厘米,可能作为挖掘工具使用过。④与文化遗物一起出土的还有披毛犀、真马、大角鹿等动物化石。

(二)太平镇寺沟口遗址点

该遗址点位于镇原县东35公里的太平镇柳咀行政村沟沟自然村蒲河和茹河交汇处北岸的二级台地上(东经107°31′27.4",北纬35°36′21.0",海拔1057米),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与姜家湾遗址点相距约10公里,与庆阳北石窟寺隔河相望,又是蒲河、茹河的交汇处,当地群众称之为寺沟口。197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甘肃省博物馆组成考古调查组进行重点调查,发现了该遗址点,并采集到许多遗物。

其中,石制品8件,包括石核2件、石片1件、刮削器1件、尖状器1件、石球1件等。⑤这些石制品埋藏在灰白、灰绿色粉砂质粘土层中,埋藏深度达12米,石料主要有石英岩等。其中,盘状器顶端保留原来的砾石面,左右两个边刃,是用交互打击的方法加工成的,刃缘呈“S”形。尖状器由石英岩制成,体积小,长、宽、厚为3.2厘米、2.5厘米、1.1厘米,右侧呈凸刃,也可作刮削器使用,被称为尖状—刮削器。⑥与文化遗物伴生的有披毛犀、大角鹿、野马等动物化石。

姜家湾和寺沟口遗址点均位于蒲河西岸,二者相距10公里。其遗物主要是石制品和共生的动物化石。这两个地点的石器和动物化石种类基本相同,所处地层也相同。但从已经能够辨别种属的化石来看,属萨拉乌苏动物群的化石。某些动物性质与山西丁村动物群更接近。这两个地点没有发现周口店期的典型动物,时代显然晚于周口店第一地点。在丁村含化石的砾石层之上与顶部黄土层之下,也有一层不太厚的微红色土状堆积物,地层剖面与姜家湾和寺沟口类似。因此,这两处遗址点应处于同一时期,可能介于萨拉乌苏和周口店第一地点之间,与山西襄汾丁村地点时代相当,即晚更新世早期阶段,⑦距今约20万年左右。

姜家湾和寺沟口遗址点出土的石制品大多数是加工石器后的副产品或原料,石质以石英岩、硅质灰岩为主,另有脉石英、燧石等。从石器原料来看,这两个地点的远古居民在长期打制石器的实践中,已经掌握了许多有关石料特性的知识,能够比较准确地选择合适的石料制成石器。石英岩和硅质灰岩有一定的硬度,也有柔性;硅质灰岩容易劈裂,是制造片石的理想原料;而燧石硬度大,是制作器形较小尖状器的材料。这两个地点石器的打制方法是锤击法,将石料放置在较大的石块上,再用另一块石头(即石锤)去打击,使之破裂为片石或石核。然后再进行二次加工,直到理想为止。锤击法和二次修整技术,是打制石器的一种比较先进的技术,可以打制出多种用途的工具。同时,还可以更新因长期使用刃部老化的石器。这两个地点出土的几件小尖状器和刮削器,近年来有学者对其进行了重新观察和研究,根据形状及使用特征重新定为雕刻器,这是在与北京猿人文化雕刻器比较研究后提出的新观点,使我们对姜家湾和寺沟口文化内涵有了新的认识。

从生产工具用途可以看出,他们是以狩猎和采摘为主的复合式经济。姜家湾出土的龟背状刮削器,是一件典型的采摘性工具。两地出土的动物化石有披毛犀、似蒙古野马、真马、扁角鹿和牛亚科动物,这些都是草食性动物。因此,其生存环境是一个水草丰茂的草原地带。这一点,在动物化石和石器出土的灰绿色地层得到了证实。灰绿色地层是远古大量植物长期埋藏在地下碳化过程所形成的颜色。如果当初的植被稀少,则后世所形成的地层呈红色。因此,姜家湾和寺沟口地区当年植被生长非常良好,有树林、草原、河流、沼泽等。这是蒲河流域森林草原发育的后期阶段,昼夜温差增大,森林明显退化。

姜家湾和寺沟口远古居民的生活方式是群居。由于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他们只有依靠群体的力量,才能战胜严酷的自然环境,获得生存的机会。群体行为反映在生产活动方面,长期的群体活动,使他们的婚姻关系形成了等级群婚形式。当时的等级群婚是群内群婚,也就是血缘婚姻。由于近亲生育的后代,不仅成活效率低,而且质量也不高,这是姜家湾和寺沟口人群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二、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

(一)平泉镇黑土梁遗址点

该遗址点位于镇原县西南25公里的平泉镇八山行政村南500米北徐自然村庙岭沟底(东经107°02′ 54.5",北纬35°37′18.0",海拔1353米),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泾河北岸支流蒲河和洪河自西北向东南流经镇原县,将这里切割成大小是不等的平坦塬地和深切200余米的沟壑峻谷。北徐沟是洪河上游的一条小支沟,黑土梁遗址点正处在北徐沟与红沟的交汇处。受北徐沟和红沟溪水的长期侵蚀,把庙儿嘴以下两条沟溪交汇处的河谷高阶地,切割成高出沟低约20余米的一条狭长的小梁地。这个梁地主要由厚约10米的暗灰蓝色粘土构成,中部色深、呈黑色,上下部稍淡,呈灰蓝或灰绿色,所以当地群众称之为“黑土梁”。1977年夏,庆阳地区科委和镇原县科委在土壤普查时,发现这里有脊椎动物化石。1978年,甘肃省博物馆和庆阳地区博物馆再次前往该地点仔细勘查,发现了这里的文化遗物。

其中,石制材料11件,包括石核5件,石片2件,刮削器3件,石球1件。这些石制品埋藏在暗灰蓝色的粘土层中,埋藏深度达10米,石料以石英岩最多。其中,凹刃刮削器由黑色石英岩石片制成,加工比较细致,凹刃上有经过多次修理和使用的痕迹。石球由含铁锰质小斑块的钙质结核制成,通体被打琢得相当圆,直径8.8厘米,重878克;大小和豫西三门峡、山西丁村、匼河等地出土的石球大致相同,但加工更为精细;与山西阳高许家窑出土的石球相比,黑土梁的石球表面上不见互相对敲的痕迹。黑土梁遗址发现的石制品人工痕迹清楚、地层剖面可靠。⑧与文化遗物伴生的有普氏野马、披毛犀、牛、鹿、獾等动物化石。

(二)平泉镇上刘沟口遗址点

该遗址点位于镇原县西南30公里的平泉镇南徐行政村上山自然村西北500米处的泾河支流浅涧河北岸河谷地带(东经107°00′38.1",北纬35°35′30.5",海拔1351米),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全区文物普查时,在此地发现脊椎动物化石和打制石器。当年8月,庆阳地区博物馆对其进行了初步发掘,并采集到一批遗物。重点区域在浅涧河小溪畔,分布面积约2万平方米。

其中,石器有打制的石核、刮削器和尖状器等。这些石制品埋藏在第四纪灰黄色的河床淤积层中,石料以硬度较大的燧石及石灰岩为主。其中,刮削器分直刃、凹刃、复刃和盘状刮削器,加工精细,刃上均有使用痕迹。盘状刮削器体形较厚,呈卵圆状,加工比较精细。石核表面有清楚的人工打制痕迹、疤痕短缺,无一定方向,形体较大。在此地点东1公里处的水沟还出土有1件器形比较大的三棱尖状器。⑨采集到的标本、脊椎动物化石有马、牛、鹿、羊等10余件。

黑土梁和上刘沟口均属洪河流域,二者相距5公里。从地层堆积看,约在更新世晚期,距今约5万年左右。

黑土梁和上刘沟口遗址点,以其制造和使用的生产工具所反映的社会生产力来看,呈现出不平衡发展状态。以水沟旧石器时代遗址点出土的三棱尖状器为代表的大石器系统,还有黑土梁出土的球形石,都是丁村文化的特点,还保持了姜家湾和寺沟口远古居民的手斧文化传统,证明黑土梁和水沟远古人类制造工具的能力还比较地下。而上刘沟口出土的大量小尖状器,以白色燧石打制而成,其长度不超过3厘米,加工精细,刃口锋利,多向互打加工而成。这种细石器与环县楼房子⑩和刘家岔⑪的石器风格相同。进步的细石器工艺,标志着黑土梁和上刘沟口远古居民的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提高。他们是狩猎、采摘和捕捞的复合式经济。大量的小尖状器是割剥兽皮和剔取螺蚌类水生物肉体的工具,说明他们当时的狩猎和捕捞业比较发达。

黑土梁和上刘沟口的自然环境,从共生的动物化石来看,当时的气候比较温暖潮湿。原始牛、猪、马科、鹿科类动物都是生活在森林草原地带的动物群。因此,这是一个温暖多水的内陆森林草原地带的后发育阶段。这里要比姜家湾和寺沟口温暖得多。同时,这里的食物来源也比较丰富,这正是姜家湾和寺沟口远古居民沿蒲河南移,再溯泾水河谷而上,开辟新的生存环境的主要原因。

根据考古资料,蒲河流域的姜家湾和寺沟口远古居民为了寻求新的生活领域和食物来源,他们在距今5万年左右有过较大规模的迁徙。其路线分为两条:一是沿蒲河南下,溯环江(马莲河)北上,即成为环江流域远古居民;一路是沿蒲河南下,溯泾水西行,即成为洪河流域的远古居民。其中,以泾川牛角沟晚期智人头盖骨化石地点最为典型。在泾河中上游地区现已发现的近10处旧石器时代地点,其时代基本相同。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表现出一致性。这说明,洪河流域的黑土梁和上刘沟口远古居民长期生息繁衍在这一地区。同时,许多遗址密集地分布,也表明他们的社会生活比较兴旺和繁荣。

三、结语

镇原县旧石器遗址点主要分布在蒲河和洪河流域河湖沉积的晚更新世地层中,旧石器时代晚期出土的石器标本大多在黄土底砾层上的杂色粘土层中。旧石器主要用石英岩、燧石、脉石英制成。常见的石器种类有石核、砍伐器、研磨器、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石球等,雕刻器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已出现,晚期大量使用。石球工具在旧石器中晚期的出现证明镇原县境内原始先民狩猎经济的发展更为丰富多彩。同一时代出土的石器在打制技术和类型上具有许多共同之处,不同时代的石器各有特色,彼此有所区别。石器加工很少见有台面修理的标本,说明镇原出土的旧石器与其他地区比较,还有自己的一些特殊性。镇原旧石器时代中期有骨器出现,它是石器工具的补充,它的制作也是用石器加工而成。

镇原旧石器遗址点发现的各类哺乳动物化石,可以推断远古时代,镇原境内是以草原为主的稀树草原环境,在低洼地带有较丰富的水域,气候较现在温暖、湿润。在低洼的水域周围,生长着较茂密的灌木丛,黄土平川地带大都是碧绿的草地,灌木丛林里和草地生活着各种不同的动植物,有披毛犀、牛、獾,河谷低地常有鹿、普氏野马、真马、大角鹿等奔驰于丛草之中,这些都是远古人类狩猎的对象,也是他们食物的主要来源。镇原境内发现的这几处旧石器地点都相距不远,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分布日益广泛,人数已经增加,开始了群居生活,生产工具的进步,增强了人们战胜自然的能力,使得人类在一个地区可以较长期地定居下来。人类婚姻关系经历了早期的群婚状态,进入了“血缘家庭”时期,氏族公社也开始形成和发展。

镇原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界限不是十分明确,石器之间的差别也不是很大,由于目前考古发掘资料极少,所以很难根据石器的特征来推测含石器地层的具体时代。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更进一步调查研究,挖掘资料,为该地区第四纪地层的对比工作及古人类、古文化的寻找提供有价值的线索,从而更多地认识镇原乃至陇东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规律。

[注释]

①⑤王尚寿、季成家:《丝绸之路文化大辞典》,红旗出版社1995年版,第786页。

②③④⑥⑦谢骏义、张鲁章:《甘肃庆阳地区的旧石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7年第3期。

⑧甘肃省博物馆、庆阳地区博物馆:《甘肃镇原黑土梁发现的晚期旧石器》,《考古》,1983年第2期,第100页。

⑨李红雄:《镇原县旧石器地点》,见中国考古学会主编《中国考古学年鉴》(1988),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⑩谢骏义:《甘肃西部和中部旧石器考古的新发现及其展望》,《人类学学报》,1991年第1期。

⑪谢骏义:《甘肃环县刘家岔旧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82年第1期。

K878s[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5)06-0019-03

猜你喜欢

镇原县蒲河沟口
中秋节
沟口雄三的中国社会主义历史基体论述评
厘清责任边界 推进家校一体化育人——以镇原县为例
打赢“三位一体”攻坚战——镇原县教育脱贫攻坚纪实
沟口
《金阁寺》中“斩猫”与“纵火”的内在关联探寻
Train controller and the Reggia ride
蒲河湿地芦苇香蒲对水深的反应及其共生关系研究
沈阳蒲河流域2016年“725
新疆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墓地和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