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子使季札来聘

2015-11-04

月读 2015年11期
关键词:吴子吴国国君

【经】吴子使札来聘a。

【传】吴无君、无大夫b,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贤季子也。何贤乎季子?让国也。其让国奈何?谒也、馀祭也、夷昧也c,与季子同母者四,季子弱而才,兄弟皆爱之,同欲立之以为君。谒曰:“今若是迮而与季子国,季子犹不受也,请无与子而与弟,弟兄迭为君,而致国乎季子。”皆曰:“诺!”故诸为君者,皆轻死为勇,饮食必祝,曰:“天苟有吴国,尚速有悔于予身。”故谒也死,馀祭也立。馀祭也死,夷昧也立。夷昧也死,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季子使而亡焉。僚者d,长庶也,即之。季子使而反,至而君之尔。阖庐曰e:“先君之所以不与子国而与弟者,凡为季子故也。将从先君之命与,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如不从先君之命与,则我宜立者也,僚恶得为君乎?”于是使专诸刺僚f,而致国乎季子。季子不受曰:“尔弑吾君,吾受尔国,是吾与尔为篡也。尔杀吾兄,吾又杀尔,是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无已也。”去之延陵g,终身不入吴国。故君子以其不受为义,以其不杀为仁。(《春秋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

注释:

a 吴子:这里指吴国国君馀祭。 札:即季子,名札,春秋时吴王寿梦第四子。 聘:古代诸侯国之间派使者相问的一种礼节。

② 吴无君、无大夫:《春秋公羊传》以“诸夏”为内,以“夷狄”为外,认为吴国是不知礼仪的夷狄,所以说它没有君、没有大夫。

c 谒、馀祭、夷昧:都是吴王寿梦的儿子。

d 僚:吴王寿梦妾所生的长子,季札的异母兄。

e 阖庐(lǘ):吴国公子光即吴王位后的号,《史记》认为他是谒之子。

f 专诸:吴国勇士、杀吴王僚的刺客。阖庐让专诸将匕首藏在鱼腹中,进献给王僚时,突然取出匕首将其刺杀。专诸也被王僚左右侍卫所杀。

g 延陵:季札的食邑,在今江苏常州,故季札又称“延陵季子”。

大意:

【经】吴国国君派季札到鲁国聘问。

【传】吴国无国君、无大夫,这里为什么承认它有国君、有大夫呢?为了表明季子的贤德。为什么认为季子贤德呢?他辞让了国君之位。他辞让国君之位是怎么回事呢?谒、馀祭、夷昧与季子是同母所生的四兄弟。季子年幼而有才能,兄长们都喜欢他,一致想立他做国君。谒说:“现在如果就这样仓促地把君位给他,季子是不会接受的。我请求将国君之位不传给儿子而传给弟弟,由弟弟依次接替哥哥做国君,最后把君位传给季子。”大家都说:“好!”所以几个哥哥在位时都轻视死亡而做勇猛之事,每次吃饭必定祈祷,说:“上天如果让吴国存在下去,就让我们早点遭难吧。”所以谒死了,馀祭做国君。馀祭死了,夷昧做国君。夷昧死了,国君的位置应当属于季子了。当时季子正出使在外,僚是庶长子,就即位了。季子出访回国,就把僚当作国君。阖闾说:“先君所以不传位给儿子,而传位给弟弟,都是为了季子的缘故。要是遵照先君的遗命,国君就应该交给季子来做;要是不照先君的遗命,那么我该是国君。僚怎么能做国君呢?”于是派专诸刺杀僚,而把国家交给季子。季子不接受,说:“你杀了我的国君,我接受了你给的君位,那么就是我和你一起篡位了。你杀了我哥哥,我又杀了你,这样父子兄弟相残杀,一辈子没完没了了。”于是(季子)离开国都到了延陵,终生不入吴国国都。所以君子认为季子不接受君位是义,反对互相残杀是仁,称许他的贤德。

【题解】

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吴王馀祭派公子季札访问鲁国,《左传》对此事的经过有详细记载。其实,吴国在公子季札的父亲寿梦时就已称王,但中原诸国还是视吴国为蛮夷之邦,讲究微言大义的《春秋》记事称之为“吴子”,“子”的爵位在公、侯、伯之下,所以已经是贬称。而《公羊传》更是出于“内诸夏、外夷狄”的偏见,认为《春秋》中用“吴子”是肯定吴国“有君”,用“聘”是肯定吴国“有大夫”,而蛮夷之邦是不该有君、有大夫的,《春秋》的用词实际是抬高了吴国的地位。选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阐释。全文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以事实说明吴国公子季札的贤明、仁德、礼让和深明大义,正是季札的行为和道德品质打破了诸夏对吴国“蛮夷之邦”的偏见,吴国的地位得到了提高。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一个国家的地位高低不由其人口多寡、地理位置优越与否等因素决定,而是与这个国家的人口素质、文明程度有很大关系。

《春秋公羊传》,又称《公羊传》,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所著;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与《左传》以记载史实为主不同,《公羊传》释史十分简略,而是以问答的方式着重阐释《春秋》中蕴涵的“微言大义”。后世今文经学家时常把它作为谈论政治的工具,同时它也是研究先秦至汉间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高希)

猜你喜欢

吴子吴国国君
三十六计第十九计:釜底抽薪
师旷劝学
吴国平
返老还童
真想有个奶奶
狂泉
一所学校 一名老师 一辈子坚守
喝水
水果雨
狂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