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锤词炼句绘景 生动形象现境

2015-11-03祁来仓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5年10期
关键词:定语生动意境

生动形象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鉴赏诗歌的意境,提升描绘语言,做到生动形象,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抽象词语具体化,使其形象饱满;安插人物,激活意境;巧加定语,突出意象特定意义;以诗人情感“聚焦”众多意象。

诗歌意境鉴赏题,既考查了再造想象能力,也考查了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说是一箭双雕。既要正确作答,还要使描绘意境的语言做到生动形象、启人遐想、美妙动人,这样才能得高分,怎样的语言才能描绘出生动形象的诗歌意境呢?

一、抽象词语具体化,使其形象饱满。

一些点名季节、时间、地点的词,如果把它们仅仅理解为叙述的要素从而只做客观冷静的交代,就会缺乏形象色彩,所以在描绘图景时应当努力使其变得形象饱满,通过突出其温度、色彩、质感、甚至动感,让它们成为描绘出生动形象意境的手段和方式。如说“秋”,代之以“秋风萧瑟”“秋雨绵绵”“天高云淡”“红衰翠减”“层林尽染”“大雁南飞”等,这些词语极能渲染秋的色香形态,把秋描绘得生动逼真。

同样,“傍晚”则描绘成“夕阳西下”“霞光消褪”“暮色苍茫”“暮霭沉沉”“华灯初上”“夜幕笼罩”等动感极强且具空间感的词语。

唐代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有句“寒灯独可亲”,“灯可亲”虽然极抽象,但有学生用这样的语言描绘它:“在这个孤独凄凉的夜晚,只有黄黄的灯光陪伴着诗人,它摇曳着,让诗人倍感温暖。”多美的语言,多美的情调!拟人的手法,色彩、温度、动态的刻画,寥寥数语,把灯光写得生动形象,极有情味儿。

二、描绘场面时,安插人物,用来激活意境。

描绘诗歌意境,还必须“见到”人物形象。有些人物并非诗人自己,但他们却是诗人自我审美价值的替代者。这时,只要捕捉住他们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种神态、一个侧影,就可以起到以小显大、激活意境、升华主题的作用。

《沁园春·雪》捕捉住一个“望”字,就能写足诗人形象,指引人看到那个指点江山的伟人,想到他那豪迈的意兴,感受到他博大的胸怀。

同样,捕捉住《雪晴晚望》里诗人一个平淡无奇的“倚杖”孤影,就能想象出一个屡试不第、仕途偃蹇、独行踽踽的人对自己人生之路的深情回望和冷峻思考,从而阐发出诗人心灵深处的幽微之情。

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诗人并不直接现身诗中,他创造了意境,就把自己隐身于自己创造的意境中,这时,他就成了他自己创造的意境的神,等待我们去发现他,倾听他。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谁能说画面里没有诗人?你看,他正在那里深情地目送,他在想些什么?是对行者而留恋,是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

插入失落孤独、倚窗感叹时光流逝的杜甫形象,“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就不再清新明快;插入突遇大赦、一身轻松的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就是他此刻喜从天降的心境。

三、单个意象巧加定语,突出其特定意义。

意象的色彩和意义既有传统内涵,更有特定内涵。所以,描绘意境时,要精选词汇,巧加修饰,通过区分意象的定语,来区分诗歌不同的情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同是乌鸦,把“昏鸦”描绘成“黄昏倦归的乌鸦”,能反衬出了飘泊天涯之人的孤独凄楚、思乡愁情;“飞尽的寒鸦”就正衬友人离去后的孤独、落寞之情。

古人讲究练字,“着一字而全境界全出”,描绘意境亦然。“白烟”“青烟”“轻烟”“孤烟”“断烟”“寒烟”,形色情状各不相同,情感内涵便不相同。“白屋”之于“茅屋”、“寒江”之于“春江”、“微雨”之于“斜雨”、“扁舟”之于“小船”、“斜阳”之于“残阳”,各具况味。

描绘意象准确具体,诗歌的情感思想才能理解得具体深刻。

四、众多意象以诗人情感“聚焦”,水乳交融。

中国古典诗歌往往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描绘此类意象时,要用作者的思想情感连缀,如果彼此割裂开来,就成了单个意象内涵的简单相加,韵味顿失。

描绘《重送裴郎中贬吉州》里“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用诗人此刻的感情连缀并列的两个意象“青山万里”“一孤舟”,于是,迢迢青山,悠悠江水,便是裴郎中此行的旅途;一叶孤舟,随波漂流,就是他此行的陪伴。于是,两个意象,统一于对友人的牵挂、担忧,“言外之意”尽显。

以柳永酒醒后孤身一人、伤感至极的独特心理审视“杨柳岸”“晓风”“残月”,任何一个意象都那么清冷凄婉;以王维怀形单只影、孤身一人之伤,感同身受荒凉辽阔的黄沙大漠、笔直飘升的漠边人家炊烟,滚滚的长河、缓慢下滑的夕阳,“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便略带苍茫之感以及天地浩瀚之叹了。

祁来仓,教师,现居甘肃镇原。

猜你喜欢

定语生动意境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生动的冬天
如何让文章更加生动
被名字耽误的定语从句
生动深刻 同享共进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如何使表情更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