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选修课实效性教学策略探究

2015-11-03郑良好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5年10期
关键词:三性必修课语文课

选修课的设置,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选修课,顾名思义,主要强调“选”和“修”两个字,“选”就是有所选择,强调“自主选择”,突出教与学的“选择性”,“修”就是“修学、修习、研修”的意思,主要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的不少教师抱怨:选修教材太多样了,备课量与备课难度加大,怎么上啊?由此看来,走出当前的选修误区是当务之急,为了让选修课的学习成为学生最惬意的事情,我们该如何推动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有效实施呢?笔者作了如下的策略探究:

一、明了宗旨,准确定位,实现新课程教学理念

新课标提出的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包括两个部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我们不妨将必修课与选修课看成是语文的两翼,两者本质一致,却又自成风格,必修课是“家常菜”,选修课则是“特色菜”,必修课强调均衡性和基础性,规定了高中生必须掌握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而选修课则把重点放在“多样选择”、发展特长个性上,在高中新课程刚刚启动的时候,对选修课的特征,可用一句话来概括“要求高一点,容量大一点,活动多一点,专题意识强一点,选择余地大一点,学生的自主再多一点,课程的个性再强一点”。教师应树立这样的教学理念:选修课应该让学生自己“学完”,而不是由教师来“教完”,也就是让语文课更像语文课一点,即能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能更好地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另外,作为基础教育的选修课的教学还应是简朴的,否则,就会成为阳春白雪,就会远离日常的教学,就会使普通的一线教师望而生畏,这和课程改革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二、合理整合教材内容,确立解读途径,更新教学方法

教材的整合重构就是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的方法之一。通过教材的整合重构,可以获得教学的高效,也可以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以下就结合语文版的选修教材《唐宋诗词鉴赏》来探讨教学的实效性,因为本教材所选诗词都是诗歌百花园中的奇葩,每一专题中总有一两首精品中的精品,教学时,可按照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教学原则,优中选优,将这些巅峰之作筛选出来,由教师重点讲解赏析,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独特风格,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具体方法,教师要讲深讲透,学生要学深学透,达到举一反三的程度,这就是所谓的“重点突破”。

三、注重“三性”,强调“三时”,重视“三多”

要提高选修课教学的实效,教师还应注重“三性”, 所谓的“三性”,即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这三者我们在必修课的教学中也强调,但是对于选修课的教学来说,我们强调的“三时”,即课前、课中、课后,其实是与“三性”相适应的,选修课的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前多准备一点,课堂上多交流一点(包括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课后多深入一点。这里特别强调课前和课后,笔者在语文版《〈论语〉选读》的“为政以德”单元教学中,作了一次尝试,寻求指导学生自选自修,合作探究的教学途径,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程序,课前安排:1.课前一周布置学习内容:寻找有关孔子和《论语》的资料,自主研习教材有关篇目的字句。2.学生根据兴趣结成4人学习小组,并需有明确的分工,并预先将小组成员的名单和分工情况告知教师。3.各学习小组确定研习方向或课题。4.教师可提供研习课题供学生细选择、参考。

此外,教师还应重视“三多”,多读一点,多背一点,多动一点。让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拓宽,知识的积累得到加强,研究能力得以提高。选修课的教重在“授之以渔”,多一些引导、指导;选修课的学重在自学、多学。因此,教师在选修课的教学中,一定得引导学生多读书,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知识的拓展有了深度和宽度。与此同时,加强知识的积累,课堂内外多安排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快乐学习。

总之,选修课选的是“经典”,修的是“人生”,它将更为广阔的文学世界带到了语文课本中,将“以人为本,提升素质”的教学理念带给了每位教育者,也将挑战和困惑带给了每一位语文教师,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拿出勇气,敢于探索,勤于充实自己,善于反思和感悟,逐步积累开设选修课的经验,切实有效稳妥地抓好选修课的教学。如此,我们才能让选修课成为学生眼中心中真正的风景。

郑良好,教师,现居福建屏南。

猜你喜欢

三性必修课语文课
鲸宝宝的必修课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评注是法学生的必修课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让有效沟通成为医生的必修课
突出“三性”抓巡察 正风肃纪见真章
提高法治能力要增强“三性”
“在挫败中成长”是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