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最需要我们帮助的孩子
2015-11-03郑立平
郑立平
我想,任何一名教师都可能遇到过“无可救药”的孩子。遭人误解之后的伤心,百般希望之后的失落,付出太多之后的委屈……许多青年教师就是被这样的学生“折磨”得遍体鳞伤,因此逐渐产生职业倦怠,烦恼日渐增长。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从以下角度做出分析和思考:
第一,必须做好长期与顽劣学生斗智斗勇的思想准备,在与他们相处的时间里,教师随时都有可能要被迫接受他们的“考验”。有这样一个故事:智者广收门徒,聚者百余人。智者每天都教他们修身养性,习文练武。弟子们非常珍惜难得的受教育机会,大多刻苦学习、虚心请教。只有一个人吃喝玩乐,不服管教。几年后,弟子们几乎都掌握了一技之长,声名远播。而那个冥顽不灵者依然浑浑噩噩,还不时搅扰师兄弟们的学习。十几年后,最顽劣的弟子终于修成正果,继承了师傅的衣钵。有人问智者:“当初你不听其他弟子的劝告,是不是发现他确有慧根?”智者连连摇头:“不,我只知道他是最需要我帮助的人!”
确实,因为学生成长中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教育才呈现出色彩和魅力。谁是最需要我们帮助的人呢?无疑,就是那些学习后进或有各种各样问题的孩子。
第二,教师必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正因为有顽劣学生的相伴,有他们不断制造的各种问题,教育才显得有意义。这些问题,会使我们不断去分析、思考、学习、尝试……于是,教育智慧和教育水平也就在问题的解决中不断得到提升,班级的管理便多了许多精彩。其实,我们都知道,哪个班级都会有不守纪律的学生。所以,我们的确没必要和他们生气,要微笑着面对他们的挑战。诗人纪伯伦在《论工作》中写过这样的句子:“工作是能看见的爱,倘若你厌恶地工作,那还不如撇下工作,坐在大殿的门边,去乞求那些欢乐工作的人的周济;倘若你无精打采地烤着面包,你烤成的面包是苦的,只能救半个人的饥饿;你若是怨望地压榨着葡萄酒,你的怨望就在酒里滴下了毒液。” 确实如此,很多时候,虽然我们在努力工作,但由于心有抱怨、嫉恨,工作的效率和结果就会大打折扣。
第三,关注、优化和调整孩子成长的外部环境和资源是必要的,但真正的教育还需要一种内在的眼光,即把目光投射到他们成长的过程之中,尽力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是否属于同一种类型的少年?他们的转化过程将经历哪些阶段?是否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在转化过程的不同阶段存在哪些问题、困惑和障碍?通过什么措施和方法去帮助他们……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家庭、教师和同学的引导帮助,只有充分接纳、吸收,才能内化成推动他们向善向美的动力。
无论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是一样的,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学生改正错误的过程,就是不断与自身坏习惯做斗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积极上进与消极落后、自律守纪与自由懒散、友爱宽容与激动暴躁、自强自尊与自暴自弃等一系列矛盾。当正邪两股力量在学生心中较量时,谁占据上风,其行为就由谁控制。而在这种反复和胶着中,来自教师的外在推动力,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或者说,只有在学生彻底摆脱不良习惯和认识的依赖后,才彻底完成了脱胎换骨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