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切·格瓦拉与堂·吉诃德对比研究

2015-11-03张倩

文学教育 2015年11期
关键词:吉诃德塞万提斯格瓦拉

内容摘要:西班牙文学大师塞万提斯塑造的经典角色堂·吉诃德以其疯癫的形象,单纯的思想及对理想的坚持成为了我们心中理想主义英雄的化身。理想主义情怀与实干精神兼具的切·格瓦拉被很多人看作现代的堂·吉诃德。究竟是什么力量使他们经年不朽反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加熠熠生辉?面对自己的理想,是否他们选择的为之奋斗的道路也是相同的?

关键词:堂·吉诃德 切·格瓦拉 理想主义 塞万提斯

上个世纪,他拥有“浪漫主义的冒险家”,“共产主义的堂·吉诃德”,“红色罗宾汉”,“拉丁美洲的加里波的”,“尘世的耶稣”等令人目眩的称号。今天,摆脱了世界不同文化背景的枷锁,他的头像成为了时尚符号,理想主义的标志被印在T恤上,酒吧的墙上,游行示威的标语上。他就是切·格瓦拉,一个悲情的理想主义者。在人们心中他永远年轻,不只是因为他英年早逝,我们没有看到他成为步履蹒跚的老人,而是因为他那为了理想而牺牲自我的精神永远感动着我们。说到悲情的理想主义,也许很多人心头会浮现另一个名字——堂·吉诃德。问世于17世纪初的西班牙文学著作《堂·吉诃德》预言了近代意义上的理想主义命运的悲剧。沉迷于骑士小说的男主人公堂·吉诃德忍受孤独满怀壮志一生寻求公平与正义却为人不解并被嘲笑当成疯子。而就是这样一个充满荒诞喜剧色彩的人物至今让人动容使人难忘。更有不少读者甚至是文学大师为其伤心落泪和震惊倾倒。堂·吉诃德和切·格瓦拉,两人形象差异太大了。前者信奉骑士精神后者敬仰纯粹的共产主义者。前者着一身盔甲,典型的中世纪骑士的打扮,眼神忧郁,而后者头戴贝雷帽充满了革命斗志目光激愤,他们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和所处的时代都相去甚远,但作为理想主义者,这两个人又是惊人的相似。他们以维护公平正义为己任,无谓风险将生命置之肚外,理想就是他们生存及奋斗的动力。同时他们也是孤独的,毕竟像他们这样纯粹的理想主义者还是少数,他们面对的是大多数人的不解甚至是嘲笑与迫害。

究竟是什么力量使他们经年不朽反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加熠熠生辉?面对自己的理想,是否他们选择的为之奋斗的道路也是相同的?二者成为理想主义者肯定有着各方面的影响,这些因素又有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的比较和研究。

一.家庭背景

埃内斯托·格瓦拉于1928年6月14日出生于阿根廷罗萨里奥一个声誉卓著的家族,祖先约瑟·德·拉·塞尔纳曾是西班牙最后一任驻秘鲁总督。因年幼患有哮喘,他不得不在家长期学习,在母亲这位老师的引导下,他热爱上了阅读。五岁便开始阅读经典冒险小说,尤其是《堂·吉诃德》,燃起了他极大的冒险的热情。格瓦拉的父亲为人正直,热心时政,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参加反法西斯战争。西班牙内战开始后,他建立了西班牙人庇护所,前来避难的人们给年轻的格瓦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他第一次亲历政治及社会。姨夫姨母是阿根廷共产党人,经常与格瓦拉谈论社会时事。受这个有着一定左翼思想的上层家庭的影响,格瓦拉从小便对政治十分热衷。而熟读马克思,恩格斯作品则为他后期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家庭环境对他的坚毅性格的养成,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影响深远。

与格瓦拉不同,堂·吉诃德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家中有—个四十来岁的女管家,一个二十来岁的外甥女,还有两个好朋友,分别是村里的神父和理发师。生活悠闲的堂·吉诃德唯一的嗜好便是读骑士小说,读得入了迷,便不打猎,不管家事,后来竟然变卖家产去买这类书。他相信书中所描述的都是真的,他脑子里满是魔法、决斗、漫游、恋爱以及书中种种荒唐无理的事,凡是书中所写的他都信以为真,经常在村子里和人们聊书中的故事,并见人就与人议论书中的骑士精神。整天不分黑白的读着这些书,逐渐失去了理智。朋友和家人无法理解他的想法,劝说无望,认为他疯了。因此,孤独的堂·吉诃德怀抱着游侠骑士的梦想独自冒险。

二.冒险经历

切·格瓦拉被法国哲学家萨特称为“我们时代最完美的人”。自上世纪60年代晚期开始,格瓦拉已成为青春、激情、理想主义的代名词。1950年,年仅22岁的格瓦拉与好友阿尔贝托一起,骑自行车漫游阿根廷北部,启程时,两个年轻人只带着堂·吉诃德式的梦想,“我的脚跟又一次感觉到了罗西南德的肋骨,我手持盾牌,重新上路。我们根本没有想过途中会遭遇多大的困难,我们的眼里只有前方路上飞扬的尘土,而车背上的我们正风雨兼程,风驰电掣般地向北挺进”。次年,他们同骑一辆旧摩托车游历拉丁美洲。他们沿着大西洋海岸,穿越潘帕斯草原,跨过安第斯山脉,驶入智利,一路向北,8个月的时间游历了智利、玻利维亚、秘鲁、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5个国家。在旅行中他亲身感受外面的世界,深入底层人民的生活给他带来了心灵的震撼。他曾回忆说“在那些孤单和绝望的人当中存在着最高尚的团结和友爱。也正是这次旅行,使将本应从医的格瓦拉,接触到现实世界中的伟大和苦难,经过洗礼的心灵愈发坚强,逐渐产生了革命意识。因此,大学毕业后的格瓦拉放弃了应有的舒适生活,前往玻利维亚,再次开始美洲之旅。这一次他走的更远,先后到达了危地马拉和墨西哥,在这里的生活让他快速地成熟起来,并且接触到共产主义思想。1955年,切遇见了卡思特罗,志同道合的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共同率领人民进行古巴革命最终取得了胜利。出于对革命的热情和解放所有苦难者的理想,他辞去政府高官,带着一批追随者先后前往刚果和玻利维亚,重返革命战场,战斗直至牺牲。

而堂·吉诃德的冒险却在出发之前就已经注定了失败,在这个注定无果而终的征程里尽管遭遇苦难,他却义无反顾,愈挫愈勇。第一次出行,身穿一件破旧盔甲的他在被认为是“城堡”的客店里,要求店主封他为骑士,受到了诸多人的毒打;救下被财主欺凌的孩子,可他一走,那孩子却受到更凶狠的毒打;路上遇到一队商人,以骑士的身份要求他们承认粗鄙的乡妇杜尔西内娅是天下最美的女人,结果却被打得爬不起来,最终被一位老乡带回了家。为了让他恢复正常,家人烧了所有的骑士小说。然而病情好转的堂·吉诃德拉了单纯善良的邻居桑丘·潘沙当他的侍从,开始了第二次冒险。一路上他们与风车大战、把旅店看做城堡、将羊群视为敌人,竟然还打倒官差,释放恶囚,却反被囚犯抢劫,险些丧命,这些让人热啼笑皆非,荒唐的行为并没唤醒醉心理想的堂·吉诃德。无奈他的邻居加拉斯果先后变装成镜子骑士和白月骑士,通过骑士道的决斗将他打败,打碎了他的游侠骑士梦。最终失去了梦想的堂·吉诃德病倒在床,郁郁而终。

三.名字

格瓦拉有两个姓,按父姓姓格瓦拉,按母姓姓林奇,名为埃内斯托。而“切”这个名字是民众处于对他的喜爱,给他起的绰号。以它为名,正表明他将自己融入人民,表明了他的平民化。他曾经说:“对我来说‘切是我一生中最重要、最喜爱的东西。我怎能不喜欢它呢?在取得‘切这个名字以前的每一样东西,我的姓也罢,我的名也罢,都是渺小的,个人的,微不足道的。”在拉丁美洲,“切”是人们打招呼的口头语,表达“多种人类的感情,诸如惊讶、喜悦、悲伤、温存、赞同等等。格瓦拉平时说话,特别爱用这个字,表达各种境况下自己的情绪。时间久了,一起干革命的人就拿“切”当作他的绰号。“切”因此成了格瓦拉战斗中的化名。这也表明格瓦拉深入群众,平易近人的作风。

而堂·吉诃德名字中的“堂”字表明了他的贵族身份,代表了一种高姿态,反映着他本人头脑中的贵族意识。尽管家道没落,他依然保持着一个乡绅的体面。他衣着讲究,出席宴会的时候,专门穿上攒钱购买的昂贵衣服,遵循着贵族的生活准则。与堂·吉诃德不同的是,格瓦拉尽管也出身富裕家庭,却和群众亲密无间,主动成为这个群体中的一员,而非一个高高在上的拯救者。

四.理想主义

年轻时,狂放不羁的切·格瓦拉骑摩托环游南美,一路上看到了太多受苦受难的人们,出身阿根廷富裕人家的他,毅然决然的走上了一条加里波第似的路,成为了“浪漫冒险家”。他曾在致双亲的告别信中把自己比作塞万提斯笔下的理想主义者堂·吉诃德,他们都以维护正义,帮助弱者为己任,在一次一次的冒险中体验着属于他们的浪漫,然而他又强调说他“只不过是另一种类型的”。如果说堂·吉诃德一直游离在现实世界之外,那切·格瓦拉则是逐渐脱离现实,迈向理想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切·格瓦拉比堂·吉诃德更现实,也更具有冒险精神,他的牺牲和奋斗是以现实为基础的,无论是失败还是胜利,他都离理想更进一步。为了解放古巴人民,切·格瓦拉投身于古巴革命,以革命为终身事业的他,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因此古巴人民不把他当作领导者而是朋友,兄弟。有了人民的支持和信任,古巴革命成功了,革命胜利后他继续帮助卡斯特罗建设国家。然而革命对于切·格瓦拉来说是永无止境的,因此他果断放弃了古巴舒适的生活,辞去了总理职务,只身前往刚果和玻利维亚,继续着他的革命人生。然而在玻利维亚的情况并不像他们设想的一样,当地人既怕政府军,也怕游击队,缺乏揭竿而起的勇气,队伍无法壮大,他的“游击理论”难以施展。尽管最终玻利维亚游击战失败了,他也不幸遇难,但回顾他一生的革命道路,却无疑是硕果累累,值得尊敬的。

如果说格瓦拉谱写的是一首现实世界的英雄悲歌,堂·吉诃德带留给读者的则是领略了虚无世界的荒唐可笑后的一声叹息。正如他的同伴桑丘·潘沙对他的描述一般,他将骑士精神视为终身信仰。终日沉迷于骑士小说,将自己想象成一位侠肝义胆的骑士,带着侍从桑丘·潘沙外出惩奸除恶,一路上闹了不少笑话。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尽管遭遇重重苦难,也不肯从梦中醒来。他的悲剧就在于他每一次荒谬可笑,失败的冒险,不仅没实现维护正义的目的,反而偏离了轨道,离理想世界愈来愈远,他抗争的是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的苦难,每一次的失败都没能将他唤醒,反而让他认为这就是骑士们的命运,感到孤独和苦闷。也因此受到人们无情的嘲笑和欺骗,以至把他当作受骑士小说荼毒的疯子。

堂·吉诃德是塞万提斯用喜剧的手法创作的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人物,而切·格瓦拉将自己视为另一个堂·吉诃德,难道说是出于对偶像的崇拜?显然不是。这仅仅是他的自嘲。面对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充满邪恶,不公平的社会他和堂·吉诃德一样,也时常感到深深地孤独和悲伤。尽管势单力薄,他仍然勇敢地向旧的社会体制宣战,坚持不懈。这股精神像极了大战风车的堂·吉诃德。同为理想主义者的二人,面对弱者和受压迫的人们,态度是一样的。因此斗争和革命成为了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逐渐成为了终身的义务。他们的这种斗争精神不会因为抗争的失败而消失,不会因为前方的困难而退缩。所以他们从容地接受了遍布荆棘的人生道路。在这条路上不仅有敌人的攻击和憎恨,也会遭受他们为之奉献的人们的嘲笑,排挤甚至中伤。也许这就是堂·吉诃德和切·格瓦拉悲情人生的所在之处吧。

参考文献

1.唐民权.《堂·吉诃德》,华夏出版社,北京,2007.(09)

2.李宁梓.喜剧视野下的理想主义奇观——堂吉诃德的精神和形象分析[J]. 宜春学院学报.2007(03)

3.陈众议.经典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以《堂吉诃德》为个案[J].外国文学评论.2009(01)

4.陶竦.完美的人--切·格瓦拉传,海南出版社,海南,2002.(08)

5.宋晓平.切·格瓦拉的伦理价值观及其现实意义[J].拉丁美洲研究.2008(04)

6.徐世澄.如何正确看待格瓦拉[J]. 党建.2008(08)

(作者介绍:张倩,天津外国语大学西班牙语语言文学11级硕士,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西班牙语国家文学、西班牙语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吉诃德塞万提斯格瓦拉
塞万提斯:一生逆境,一生奋斗
塞万提斯:一生逆境,一生奋斗
“把他放心里”:古巴人的切·格瓦拉
重走“格瓦拉之路”
塞万提斯:悲喜人生胜过堂吉诃德
“微影格瓦拉动漫嘉年华”亮相上海
堂·吉诃德传奇之走火入魔
论《堂·吉诃德》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十读九错的“堂吉诃德”
西班牙找到塞万提斯遗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