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婚姻里,我不想成为郎咸平
2015-11-03吕树龙
●吕树龙
在婚姻里,我不想成为郎咸平
●吕树龙
作为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的儿子,郎世玮在国内也是小有名气的投资人和收藏家。虽然他从事的领域与父亲相似,但青春期艰难的成长经历和父母失败的婚姻,让郎世玮选择了一条和父亲不一样的路,无论是事业,还是婚姻。
不喜欢我做什么,我偏要做
郎咸平父子再一次不欢而散。
这次相聚本来有一个好的开始。作为中国最忙的经济学教授之一,郎咸平于百忙中有了两天空闲。回到上海,他给儿子打电话:“你来接我,我想到你家坐坐。”
儿子和儿媳兴高采烈地来接他,温馨的气氛却从车拐上通往浦东的高架桥后发生变化。下车进屋后,不等儿子坐下,一路沉默的郎咸平终于忍不住开口:“跟你说过多少次了,叫你别开快车你偏开快,你老婆有孕在身,一旦出事怎么办?”
妻子当时有7个月的身孕,但习惯了开快车的郎世玮一握住方向盘就忘了这些,他感到愧疚和后怕,可父亲骂他不心疼老婆的话却触到了郎世玮的痛处:“你是婚姻的失败者,没资格教训我,我小的时候你在哪里?”
痛苦的记忆再一次像藤蔓一样爬满郎世玮的全身。13年前,郎咸平给自己的第一段婚姻画上句号,前妻带着正在念初一的郎世玮和他的弟弟去了美国。在美国,正值青春叛逆期的郎世玮背着母亲去混黑帮,越来越偏离正常的人生轨迹,高三那年,最终因为与人打架被学校开除。
“父亲”成为郎世玮的敏感词。只要是父亲反对的,他都极力赞同,反之亦然。父亲不建议他创业,他却在工作最稳定时风风火火开始了创业之旅;父亲讨厌他开快车、开豪车,他不仅开快车,连自己创办的租车行也专走豪车路线——20多辆车全是法拉利和兰博基尼。
两代人的婚姻观
郎咸平没想到选择放弃婚姻会给儿子带来如此大的伤害。尽管在他看来,也许第一段婚姻从相识时就注定了分手的结局。
他和郎世玮的母亲相识于台湾,那时对方不过是出生于台北乡下的普通公交车售票员,家境与教育成长环境自然不能和书香世家的郎咸平相比。然而热恋中的年轻人不会考虑太多,直至婚姻里的频繁争吵磨光了两人的感情。
婚姻一定要门当户对,郎咸平的第二次婚姻秉承了祖训。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不久他又成婚了,但因性格不合等原因,这段婚姻同样没有维系多久。
2004年,郎咸平想第三次走进婚姻,不过这次他想听听儿子的意见。23岁的儿子心智足够成熟,可以和父亲来一场男人之间的交流。当听说父亲打算结第三次婚时,郎世玮突然失控般地对父亲发泄出暴怒:“你都离两次婚了,为什么还要成家,你为什么就不能一次婚姻走到底!”
也许是郎世玮的态度太过激烈,或者是郎咸平认真考虑了儿子的感受,他再也没提再婚的事情。郎世玮“一次走到底”的话让郎咸平明白,自己与儿子在婚姻观上的分歧——一个不断追求婚姻的极致,而另一个只想简单的白首偕老。
对于儿子的择偶观,郎咸平也以同样的方式表示了自己的不满。
2005年,郎世玮将女友领回家。面对普通市民家庭出身的儿媳,郎咸平不甚满意,他不想让儿子重蹈自己的覆辙,做事顾大局、识大体、能做贤内助的大家闺秀,才是儿子的上选。
可郎世玮不是郎咸平,不只是出于与父亲唱反调的心态,与门当户对相比,他更相信风雨同舟磨合出的伉俪情深。父亲不同意,他干脆偷偷和妻子领了结婚证。
在婚姻中得到幸福
婚后的郎世玮是名标准“暖男”。他顾家,从不认为应该为事业牺牲家庭。他常在周六清晨果断关机,当婴儿房里传来儿子起床的信号,他会自动进入“奶爸”角色,为儿子洗奶瓶、换尿布。
他眼里的妻子,一言一行绝不逊色于父亲口中的“大家闺秀”。郎家在上海亲人较多,妻子的一大家子也都在上海,不管是和夫家还是和娘家人相处,妻子都关照得无微不至。公公郎咸平喜欢吃什么、爱好什么,亲戚们都有哪些习惯,她都清清楚楚。
幸福不是选出来,而是自己过出来的。儿子用和睦婚姻证明了自己的选择无误,也让郎咸平再一次反思自己的婚姻观。他曾经借用统计学观念给儿子的婚姻做出预告:门不当户不对时,99.9%的婚姻可能都会是悲剧。他没想到,郎世玮真的成为了0.1%。
数年婚姻走下来,郎咸平对这个儿媳越来越满意。在一次家庭聚会中,郎咸平醉后向儿子吐真言:“我真的好羡慕你们!”
一直在婚姻问题上对父亲耿耿于怀的郎世玮突然理解了父亲:“原来,父亲是爱我们的。”那一刻,他从内心与父亲达成了和解。
(静静摘自《家人》2015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