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小学语文课文中“照应”的巧用
2015-11-02王同安
王同安
摘 要: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时,一方面要让学生读懂文章内容,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看作者是怎样把材料加工成脍炙人口的作品,以便自己把生活中的事情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关键词:阅读;写作;前后照应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是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就是让学生能用语言文字进行创造性表达和交流,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时,一定注意课文中的“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一、前后照应,能揭示情感
《燕子专列》(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一文中开头写一列漂亮舒适的空调列车装着燕子,人们自发地来到站台为燕子送行。课文是把人们救助燕子成功后来作为文章的开头的,其引人深思,人们为什么要送燕子?救助时遇到哪些困难?结尾写列车开动了,把燕子在车厢里唧唧喳喳的叫声,写成是仿佛在向人类致谢。结尾与开头的一呼一应,通过学习课文所描写的内容,正好揭示了人类为了保护燕子,花费很多人力、资源救助燕子,表达了人类与燕子的情感,燕子似乎也懂得感恩,有种依依不舍之情。
二、前后照应,重点强调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是采用倒叙的写法,把革命者李大钊烈士的遇难日“1927年4月28日”写在前面,不得不吸引读者要把文章继续读下去,都想去、都愿去了解、回忆李大钊烈士被捕的原因、受尽怎样的折磨、怎样遇害。作者在结尾处巧妙地应用李大钊烈士的女儿回答母亲的提问,再次写到李大钊烈士遇难的时间。作者这样写不是重复累赘,刚好与文章开头呼应,是重点强调李大钊烈士的遇难时间,是母亲让子女们铭记父亲的被害时间,是作者让世人永远记住无数先烈,为革命洒热血,抛头颅的伟大精神,是让我们不要忘记新中国的诞生,是无数革命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要求每位中国人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前后照应,能画龙点睛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夜莺之歌》一文,开头写了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为“小夜莺”的孩子,在敌占区一边放牧一边用白桦树树皮吹出“夜莺的叫声”给游击队传送情报。文末又写到这位孩子坐在河堤上吹着夜莺的叫声来结尾,与文章开头形成恰到好处的照应,巧妙地点出了文章的精髓。全文都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贯穿全文,自始至终,文中多次写到“夜莺”叫,其实是告诉游击队,敌人有多少人,有多少机关枪等等,通过对小夜莺机智、勇敢的描写,突出了抗战时期这位小英雄的足智多谋,有胆有识的精神。文末对他“又坐在河边吹着口哨等待任务”的描写,点出了战争还没有结束,“小夜莺”还要为游击队执行任务,还要屡建战功。
四、前后照应,铭记工期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开头中“2001年10月18日”这一表示时间的词,是把“青藏”铁路中“风火山”隧道的开工时间直接告诉了学生,建筑工程师们发挥聪明才智、奋力拼搏、日夜奋战,仅用刚好一年的时间,就打通了隧道。结尾处的“2002年10月19日,全长1338米的风火山隧道终于胜利贯通了!”与开头的时间刚好照应。让人一目了然,时间刚好一年,“风火山”隧道这样宏伟的工程就竣工了,这样的照应就是要让大家铭记,这样宏伟的工程,中国工程师花的时间非常短,外国人根本办不到,展示了中国铁路建筑工程师的风采。
在语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留意课文中的这些巧妙的前后照应,掌握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写作时也要巧用前后照应。这样才能把文章内容表述具体,文章情感才能突出,写作能力才能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