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如何巧妙设计主问题
2015-11-02顾淑云
顾淑云
摘要:面对语文阅读课堂中形形色色的伪对话,如何实施真正有效的对话教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我们要积极寻找有效的策略。问题的设计是有效对话的前提,所以,要选择那些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问题。当前的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设计的问题过多、过细,这些繁琐的问题既抓不住文章的重点,又突破不了文章的难点,更品味不了文章的妙点。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过多、过细、过浅的提问而提出的,是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重要问题。它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能起主导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能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整体阅读。
关键词:文本;对话;探究;主问题
余映潮老师认为:“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合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将教学内容用恰到好处的主问题呈现,是合理设计课堂教学过程、达成教学目标、攻克教学重难点的关键步骤。问题该怎样提出?是开门见山还是迂回曲折?是高屋建瓴还是小处着手?是为了达成预设还是更在乎动态的生成?所有的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师生对话的效果。
某教师在执教《奇妙的克隆》时,在“整体感知”环节,设置了两个主问题:一是“克隆”是动词还是名词?二是“克隆”“奇妙”在何处?相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们通常会设计这样的问题:什么是克隆?很明显,该教师这个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表面是在问克隆的词性,实际上还是在问克隆的含义,特别是克隆这一概念的演变过程。而作为整体感知,从“奇妙”这个词切入非常巧妙,学生一下子把握了文章的大意和结构。
主问题的设计要新颖,要深刻,要有启发性,要能面向全体,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要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触及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既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扎实地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思维水平。主问题的设计要能宏观把握整体脉络,起主导、引领作用,力图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如果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了几个主问题,那么这几个问题需要有逻辑上的递进关系,要有一定的梯度,循序渐进。
对主问题的设计,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从标题入手。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我们透过标题,可以捕捉到许许多多的信息:文章的体裁、故事的梗概、写作的脉络、作者的观点……例如,对《陋室铭》一课的教学,在学生充分预习、把握字词句的大意后,我抛出了这样一个主问题:“刘禹锡的陋室简陋吗?”在这个提纲挈领的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一下子就说了陋室不陋,因为这儿自然环境清幽,“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往来人物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生活情趣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又如,学习《智取生辰纲》,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主问题:晁盖等人劫取生辰纲的“智”表现在哪些方面?
从主题入手。对《都市精灵》一文的教学,在学生充分预习后,我设计了这样两个主问题:文章提到了哪些都市的哪些精灵?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这两个主问题的引领下,学生明白了都市如果拥有了精灵就会如昆明人一样拥有值得骄傲的景观,就会如上海人一样感受到盎然的生机,就会如旧金山人一样享受到传统动物节目。拥有精灵的都市就是我们和谐的家园,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
从文章的写法入手。例如,教读鲁迅的《雪》一课时,在“品味语言,体验情感”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确实有着不同的特点,作者在写法上也有所不同,你能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说吗?
从关键词或关键句入手。例如,教读《孔乙己》一文时,就文章末尾的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入手,设计这样一个主问题:“大约”和“的确”是否矛盾?同学们普遍认为不矛盾,因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样一个不劳而获,又被打折了腿的孔乙己必死无疑,所以用“的确”;说“大约”,是因为后来再也没有人见过孔乙己,无从考证。
从文章的结构入手。把握文章的结构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整体感知文本。例如,在教读《范进中举》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主问题:范进从二十岁开始应考,直到五十四岁才中了秀才,接着中了举人,“十年寒窗苦读书,一朝成名天下知”,范进中举前后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呢?
当然,主问题的设计也并不仅限于课内,也可以在课堂结束前抛出一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拓宽他们的阅读量,对文本进行拓展和延伸。例如,备朱自清的《绿》这一课时,我对文中的这个比喻句很感兴趣:“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再回忆起朱自清的《春》中这样一个句子:“‘吹面不含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我发现,朱自清的比喻往往跟人,特别是跟富有韵味的女人有关,于是,我翻阅了大量的资料,终于在朱自清为《子恺画集》所作的跋中找到了印证,他在那一篇跋中说:“最宜于艺术国土的,物中有杨柳和燕子,人中便有儿童与女子。”于是,在该堂课的授课结束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朱自清先生喜欢用女性的美来展示美景,你能从《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找到印证吗?”这个问题的设计触碰到了学生的兴奋点,很大程度上调动了他们阅读的兴趣,既扩大了他们的阅读量,又培养了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主问题可以是辩论的焦点,可以是阅读文本的疑点,也可以是文本留给读者想象的空白,还可以链接生活中的一些热点。教师在教学时,应力求新颖的教学角度,将教学内容有效地问题化,设置一些具有科学性、综合性、启发性、开放性、趣味性的话题,以此来激活课堂,追求教学价值的最大化。
很多时候,课堂上教师喋喋不休地讲解,学生不一定能听懂,也不一定想听;教师的步步追问,也不会使学生产生独特的感悟。长此以往,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就会越来越缺失。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教师的教,不在全盘授予学生,而在对学生相机诱导。教师要精心设计主问题,引导学生潜心研究文本。许多时候,我们要让学生坐下来静静地读书、静静地思考,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与书中的人物对话,与他们一起感受语言的魅力,这样,学生才会从语文学习中感受生活的快乐,从而更好地健康成长。语文的教与学需要静读、聆听、潜思、静写、默想、静悟。
【参考文献】
[1]余映潮.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3(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