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机制研究

2015-11-02陈智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陈智伟

摘 要: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是符合知识经济发展需求、增强我国竞争力的要求,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也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途径,因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此项工作不仅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也能够丰富和扩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内涵。基于大学生具备创新精神的现实意义,并根据笔者多年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创新精神培养机制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5)10008702

在我国高校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具有一般性特征,而且还体现出了高校独有的规律与特点[1]。当前,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改革开放进程加快,国外经济与文化渐渐渗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大学生的思维、思想与行为,其中个性化特征日益凸显。对于这一情形,各大高校为了建立健全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机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与精力,取得了实质性的效果。然而,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高校办学方式等因素的制约,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机制依然存在大量缺陷。在建立健全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机制时,不得生搬硬套其他学校教育模式,必须立足于自身教学实际与学生个性特征开展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定出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机制。

一、大学生具备创新精神的重要意义

就高校而言。“大学”二字自古以来就不仅指的是知识方面的渊博[2]。它同时还具有人格方面的深层次含义。学以致用,要求大学生不仅要见多识广,而且要有利用知识发现、处理问题的能力。这种“发现”与“处理”并非是书本知识的照搬,而是知识的融会贯通后,不拘囿于现成的东西,创造性地形成自身独特的见解与处理方式,从而使问题通过最简单的方式化解。因此就高校而言,积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前提。

就大学生成长而言,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基于其身心的全面发展。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是其创新精神发源之土壤。因此重视大学生的个性健康、独立和全面发展,就能够为创新精神的萌发提供有力的平台。因此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应当针对当前青年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帮助他们培养自律、自爱、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品格,要使他们学会如何面对挫折,克服困难,并通过自我调节来不断地奋进。促使其精神成人,才能有效地催生创新精神。

就社会外部环境而言,当前全球化已成为了必然趋势。不论是从人类发展层面、国家强盛层面以及社会进步层面,还是从社会期望与人才需求的层面,创新精神都是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创新精神甚至可以说是“人才”的代名词。因此面对外界的多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难以满足要求,为此我们必须要转变思想,创新思政教育方式。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创新精神培养机制的思考   1建立健全创新精神培养激励机制

高校必须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构建阶段性激励目标。按照大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制定不同的学习方案和目标,将这些目标作为激励学生积极学习的助推力,激励大学生为实现这一目标努力奋斗。若该目标未完成或出现问题,必须主动引导大学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索预定目标和方案是否科学,是否需要进行调整,等等。在确定目标、实现目标激励的同时,也需要对大学生实现目标过程中的激励,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励大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在重视精神激励的同时,也可以设置一些物质奖励,构建公平的奖学金激励机制,特别是创新奖励,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创新,拓展大学生评价机制,在高度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前提下,为那些具有一技之长的学生提供宽广的展示平台,激励他们参与创新。

2转变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充分运用各种途径,整合教育资源,增强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实效性,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善于利用计算机为中心的网络信息技术,能够较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性,提高大学生思维能力,指导大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究,一旦发现问题,必须及时找出解决方法,进一步丰富创新的心理基础。充分使用多媒体各种最新教育资源,打破传统照本宣科教学模式,破除单向传输的教学方式,学生和老师之间相互交流,逐渐形成交往式教学模式,这样能够将以前死气沉沉的思想教育课程变得异常活跃,学生能够有效吸收知识。启发式教学已经打破了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质疑精神是构建大学生创新精神机制的关键,引导大学生不盲目、不畏权威的意识,只有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的气氛活跃,愉悦,学生才能充分发挥其创新精神,敢于展现自我,积极思考,大胆创新。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有效使用多种教育资源和教育内容,启发大学生积极探究,从知识中发展问题,指导大学生养成积极创新、不畏艰辛和越挫越勇的创新意识[3]。

3优化创新精神培养的实践机制

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能够强化理论教育的效果,能够引导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积极参与到各种创新实践活动中。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丰富社会经验,转变观念,吸收新的知识和思想,促使大学生知行统一。所以,高校应该建立创新精神培养机制。

在开展校园活动的过程中,尽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切身体验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服务活动。另外,基于高校教育目标,广泛号召社会力量为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创造条件和环境,建立各种实习基地,根据实际情况创新大学生实践的方式与内容。指导大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履行职责,在实践中展现自我能力,增长见识、锻炼意志、切身体验社会,引导大学生创新理念同实践相结合。同时,培养大学生不怕失败的坚韧精神,使得大学生在激烈、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能够百折不挠、坚强奋斗,引导大学生养成创新理念。

4建设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

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是学生成长路上的指引人[4]。教师自身创新能力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因此,简而言之,教师是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机制的重要构成部分。教师只有自身拥有创新力,才能够科学地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创新的热情,提高自身创新力。(1)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育人理念,不断增强自身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方法,争取将学生培养为德智体美全方位发展的人才。(2)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想方设法丰富理论体系,及时了解学科最新理论与技术,积极参与各种研讨会培训活动,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鲜血液。(3)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需要具有风险精神和使命感。因此,为了进一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大高校必须建立一支具有创新能力、专业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来保障大学生创新培养机制的真正落实。

5建设良好的校园创新环境

高校大学生创新精神机制的建设需要学校和领导的高度关注,从教学组织形式上创新,从课堂和教材上创新。营造创新校园氛围,有利于调动大学生创新积极性,将大学生置身于创新氛围中,从而激发大学生创新欲望。所以,突显校园文化环境中的创新环境,整体布局校园、教育教学以及校园文化,并在校园各大宣传栏、广播、校报、讲座中宣讲创新意识,将创新精神深入到校园每个角落,深入学生内心,实现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调动大学生自身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机制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高校需要进一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破除传统陈旧思想,在以人为本理念下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力地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徐志远,宾培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注重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11).

[2]汤晓伶.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河北省高校为例[D].石家庄:河北农业大学,2014.

[3]傅钰.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作用与途径方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

13,(21).

[4]尹露露,狄成杰.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2).

(责任编辑:侯秀梅)  2015年10月第34卷第10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