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过程中的“异化”问题分析

2015-11-02慕海军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异化

慕海军

摘 要:高校辅导员作为教师群体中的一部分,被期望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知心朋友,应该是知识的象征和高尚师德的化身。现实中的高校辅导员在其教育活动和职业发展中存在困境,人们习惯从职业发展本身或者制度建设层面去寻找问题的原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者、教育活动和大学生群体之间存在的“异化”是更全面分析这一原因的另一视角。这一角度的分析对于客观评价高校辅导员的社会价值,推动这个群体的健康持续发展和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异化;教育异化;高校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5)10004703

一、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教育维度解读

关于异化的理解,德文Eettvemdung的意译,原意为转让、疏远、脱离等[1]。主体转让了权力、疏远了自我、脱离了本意,与己相异、对抗的力量就出现了。这样,事物经历了转让、疏远与脱离等过程也就不再“是其所是”了,背离了初衷。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异化劳动概念,包括四个方面:劳动者与其产品的异化,即“物的异化”;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即“活动着的异化”;人同自己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异化[2]。异化了的主体成为了活动或某种力量的附属物和被支配者,其实质是一种扭曲了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集团之间,人与某种关系之间的一种扭曲的关系。

在以“物的依懒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劳动还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并未真正成为人们的内心所需,教育作为一种有意识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异化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所谓教育异化,实际上是教育作为培养人的这一活动变成了“非培养人”

或“培养非人”的活动,即“教育被人异化”和“人被教育异化”。教育被人异化导致了教育的功利化,教育被扭曲为由“既利他、又利己”变为单独的“利己”行为。人被教育异化的直接表现是人没有成为教育的目的和追求,而是成为了某种手段或工具。

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中的异化是教育异化的一个方面。高校辅导员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教育、管理和服务等,又以教育为核心,其劳动在本质上是一种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劳动。按照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四个方面,首先是“物的异化”,物是人创造的,为了满足人的需要才产生的,但“物的异化”使物成为支配人、决定人的一种力量了。高校辅导员在教育活动中所产生的“物”本应该是为了满足教育对象成长的需要,却被异化为支配大学生的一种力量。第二,“活动着的异化”,即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高校辅导员的劳动表现在有意识、有目的开展的一系列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活动和过程,不是以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目的而设计的活动是被异化了的教育活动。第三,是人同自己类本质的异化,人作为人的类本质是有目的的、创造性的活动,即劳动。高校辅导员这一群体的类本质必须体现在开展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活动,否则,高校辅导员就不符合其自身的类本质要求。第四,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异化,表现在高校辅导员的教育活动中就是他们与大学生之间的关系错位。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中的“异化”现象表现

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为消除异化现象提供了前提,这一阶段消灭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现象存在的社会历史根源,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扫清了主要障碍。但是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以及生产关系的进一步优化尚需时日,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升与社会发展进步的水平要求尚不完全一致,这种现象在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过程中也有所体现,进而造成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现实困境。

第一,教育活动的异化:高校辅导员劳动的异化。高校辅导员的劳动首先是教育,也包括管理和服务。高校辅导员的管理和服务不同于一般行政干部的管理和服务,这两项职能在履行的过程中必须要蕴含教育的意义才符合高校辅导员的教师身份,才能体现教育意义,是教育性的管理和服务。因此,高校辅导员劳动的异化表现首先是从事了未必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这种“非教育”的活动没有体现出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人的本质要求,没有满足其对象成长成才的需要就没有了教育价值。第二课堂、主题教育等这些教育活动被异化,就会背离了教育人的价值追求,转而满足其他利益主体的诉求,比如主管领导、上级部门,包括高校辅导员自身成绩炫耀的虚荣心理,作为教育对象的大学生却被忽视了。同理,不以人才培养为宗旨的管理不再育人,服务也未能育人。

第二,教育主体的异化:高校辅导员的异化。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表述的是劳动在私有制的条件下成为了仅满足自身的某种需要,而不是为了对象开展的活动。作为教育主体的高校辅导员受到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后,从事只为满足自身利益的活动。活动的属性决定了活动主体的身份,不以大学生的成长为目的的活动不是一种教育性质的活动,高校辅导员作为活动的主体就无法称之为教育者,高校辅导员被“异化”为某些利益主体的客体或者利益工具,这是高校辅导员其类本质的异化。现实中由于高校辅导员身份角色的特殊性和职责范围的模糊性,“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情况客观存在,不管是不是高校辅导员的本职工作,只要与大学生有关的事务性任务都落到了高校辅导员的身上,高校辅导员变成了服务于其他利益主体的工具。

第三,教育客体的异化:大学生的异化。异化的存在造成大学生被看成“被管理者”和 “接受者”,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不仅地位矮化,而且被一定程度上视为实现高校辅导员或者其他主体利益的工具。将国家、社会或者统治阶级的意志传递给大学生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要方式,但这本来没有问题的做法却在实际中出现被扭曲的情况:“根据……要求

”“为了实现……”等句式成为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的一种常规话语体系,大学生被动地接受和服从似乎成为一种习惯,这背离了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身心特点这一基本规律,大学生自身没有产生愿意接受上级指令和教诲的积极情绪。事实上,大学生在高校辅导员的教育活动中既是“客体”,更是“主体”,而异化的存在导致大学生只成为了其他利益主体的客体,却没有成为自己的主体。

第四,主体间关系的异化:“教导”和“选择”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高校辅导员和大学生这两个主体之间,不是“我”与“他”之间的主客体关系,而是“我”与“你

”之间的平等、共生、理解、对话、交流的关系[3],是主体间性之关系。两者同为“主体”,即教导的主体与选择的主体,高校辅导员在教育与引领的过程中体现出主体的角色,大学生在选择与内化的过程中同样显示出主体的身份。异化了的两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失衡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大学生被视为被动的接受对象,高校辅导员成了绝对的权威,服从成为一种常态,纪律成为了一种管束而不是一种教育,主体间的交流与互动成为奢望,两者间的交流体现为单向的“指挥与服从”。这造成了高校辅导员自身威信的丧失,助长了高校辅导员无视大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意识。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中的“异化”原因分析

第一,“物的依赖关系”为特征的社会发展现阶段决定了高校辅导员职业中异化存在的必然性。高校辅导员从事的是一项崇高的教育事业,是以引领大学生思想和身心健康发展为宗旨的,而在以“物的依赖关系”的现阶段,劳动还是作为一种生存的手段而存在的,还未成为人们的内心所需,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定程度上体现的是物和物的交换关系。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从事教育活动的动因之一是能为其带来生活所必需的财富而不是育人本身,受教育者从事学习活动也有因为劳动技能的提高能获得财富的目的,教育活动被异化为简单的谋生手段。高校辅导员的教育活动不是简单的商品活动,它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实践,其特殊性体现在,一方面教育活动中的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物的依赖关系;另一方面,这种特殊的劳动实践又要求高校辅导员必须从“立德树人”的高度出发,从教育属于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的本质要求出发,尽可能脱离这种物的依赖关系,实现高校辅导员和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

第二,目的与手段的颠倒。高校辅导员职业中的异化是教育异化的一个方面,急功近利的心态造成了教育目的与教育手段的颠倒,进而导致了人在教育活动中是作为手段却不是目的而存在。现实表现为,在高校辅导员的教育活动中,大学生成为高校辅导员的手段的同时,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群体两个主体之间又同时成为了其他主体的手段或工具。同时,以人为指向的教育活动也被异化为目的本身。以道德教育为例,现实中由于颠倒了这种目的与手段的关系,“道德教育动辄被视为一种旨在单纯培育公民政治观点、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和一种能够唤醒人的自我意识、经济意识从而赋予经济发展以动力的工具化教育,以致其自身变为达及某种外在目的的工具与手段”[4]。这种为了实现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完善的实践是正确的,但却被异化了,作为手段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成为了目的本身,成为了一种为了活动而开展的活动而不是为了人。高校辅导员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在育人上发挥了作用,但这种教育或者影响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发生到了什么程度等问题并不明确,所开展的活动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单纯为了完成任务方面考虑的多,是否真正能收到教育效果关注的少。

第三,本质与职能的混淆。高校辅导员就其从事的劳动来说在本质上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全面发展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本质是内在的,职能则是外在的,职能是本质的一种外延,只有充分体现了本质要求才能更好地实现其外在职能。高校辅导员在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本质需求的同时也追求着社会价值,体现着某种社会职能。但实际中,高校辅导员们有的实践活动并未完全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去设计、组织和实施,很多都是过多地关注了社会职能,以为完成了社会职能就满足了本质要求,这实际上是将本质与职能混为一谈了。这种本质与职能的混淆反映在教育目的观上,体现为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之间的失衡,个人是社会组成的基础,社会的进步需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高校辅导员在认识上以为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也就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过度追求社会价值而忽略了个体价值的做法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四,管理主体政绩观的偏差与评价方式的简单化。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这一方面肯定了高校辅导员的“师者”身份,但也说明其管理者的角色定位。无论是教师还是管理者,既然存在于一个组织系统中,就必然要有其相应的管理主体,其工作就要受到管理主体的政绩观和评价方式的影响,像高校辅导员这样带有管理者特征的教师更是如此。高校中受企业管理思想和官僚体制的影响,管理主体的“唯绩效”思想实际存在,是否完成好上级交给的工作任务成为衡量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一个标准,“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一定程度上能够让高校辅导员得到管理主体的认可,这种管理主体政绩观的偏差导致高校辅导员工作评价方式的简单化,不仅造成了高校辅导员过度追求完成各种指标,片面追求工作量,而且还会引起他们在面对教学科研人员因丰硕成果带来的丰厚利益面前心态失衡,要么不安心本职工作,要么苦思如何得到领导的赏识。

第五,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尚不完善。高校辅导员职业中的异化是教育异化的一个方面,其存在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但就其职业本身来说,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亦是异化产生的重要原因。高校辅导员的专业能力不够强直接导致公众对其专业地位认可程度不高以及育人能力的怀疑,其教师身份不断受到挑战;高校辅导员的专业伦理建设不完善造成了“敬业、奉献、公正、自律”等品格尚未内化为当前高校辅导员的自觉选择,学生入党、评优、学生干部聘任以及奖、助学金评定等环节中有失公平、徇私舞弊等情况客观存在,这有悖于高校辅导员高尚师德化身的基本要求;“自在”的专业自主发展状况是影响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主要瓶颈,其专业自主的意识不强、缺乏主动成为学生培养过程中主体的能动性,习惯于被动接受指令,对所从事的工作视为一项专业进行思考和发展做得不够,主动提升、发展自我的能力不够高等。

参考文献:

[1]卢之超.马克思主义大辞典[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901—902.

[2]冯契,徐孝通.外国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352—353.

[3]封国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9,(5).

[4]燕连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154

—155.

Analysis of University Instructors Alienation in the Vocational

Development

MU Haijun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College,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25, China)

Abstract:As a part of the teacher group, university instructors are expected to serve as guides and bosom friends in the healthy growth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should be the symbol of knowledge as well as the embodiment of the noble teacher virtue. While in reality, difficulties exist in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vocat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y instructors. People tend to find out the reasons from vocational development itself or the level of institutional building, but there is a more comprehensive perspective which can analyze the reasons, that is the alienation between educators,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during the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analysis from this perspective is significant for objectively evaluating the social value of the university instructors, pushing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is group, and fulfill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value establishment and

talent cultivation in a better way.

Key words:alienation; educational

alienation; university instructors

猜你喜欢

高校辅导员异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分裂、异化与虚无——解读《上来透口气》的主题思想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发展视域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探析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武术异化研究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