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要忽视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

2015-11-02新灵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机会导向劳动

新灵

暑假伊始,和一个朋友聊起给他正在上小学的孩子的暑假安排,朋友说他准备把孩子送回农村老家一段时间,让孩子有机会了解、认识一下家乡,同时也感受和体验一下真实的农村、农业和农民,让孩子接受一点劳动教育。

现在孩子的劳动教育确实弱化了。现在的父母都很重视孩子的智力教育,对于学多少知识、长多少见识、会多少能力看得很重,但对劳动习惯的培养不是特别重视。一来是因为现在许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不忍心让孩子去干家务、做劳动,二来是因为孩子确实很少有机会去参加劳动体验,暂且不说城市的孩子很少有机会去田间地头,即使农村孩子,也因为在城市化进程中,田地或荒废或集约化经营,干农活的机会也不多了。况且,学校也没有特别注重这方面的引导,来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

这样一来,对于生活在大都市的孩子来说,“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等现象很常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这“三爱”中,爱学习、爱祖国不难理解,学校都很重视,在教育工作中也一直都强调,但“爱劳动”这一点却做得不够,很多学校都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学生的劳动教育。

不管社会怎么发展和进步,劳动教育都不能忽视。诚然,现在在农村,孩子平时不再需要上山割猪草、打柴火,也不需要在农忙双抢季节收麦子、拾稻穗;在城市,孩子可能也用不着自己洗衣服、烧饭、打扫卫生。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劳动就不需要了,劳动教育就不需要了,只能说明劳动的内容和形式在发生变化,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需要随之调整。劳动不仅是一种生活体验,也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孩子尊重劳动、勤俭节约、劳动光荣等价值观的重要方式。

因此,在当前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重视对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要有明确的导向。近期,最新调整修订的《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已经出台了,在课程结构、内容设置、课时安排、价值导向等方面都有一些显著的变化。除此之外,还可以看到一个变化,那就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特别突出强调了劳动教育,提出“要让学生有适当的劳动体验,通过出出力、流流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有了这样明确的导向,如何在实践中落实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呢?

首先,学校可以根据新的课程设置方案的要求,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自主安排开展劳动教育,可以长短课相结合,也可以大小课相结合;可以在校内上,也可以走出去,关键是要有相应的师资、一定的课时来落实。有些学校在校园内专门开辟了小菜园、百草园等供学生体验农业劳作,这种方式比较适合郊区学校,城区的学校往往受客观条件限制难以做到。

其次,充分利用现有社会大课堂的农事体验基地、农业博物馆等资源,让学生有更多机会直接体验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比如,中国农业博物馆,或者一些专为青少年学生设立的以学农为主题的教育基地,开设了农业科普教育、农事农活体验、农业文化活动、农业手工制作、生态农业养殖、果蔬观光采摘等寓教于乐的生态农业劳动实践项目,这些项目都非常适合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再次,学校还需引导家长转变观念,鼓励孩子在周末或假期适当地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家长不仅不能剥夺孩子劳动的机会,还要创造让孩子劳动的机会,让孩子养成劳动的意识和习惯,比如,整理自己的房间,简单地清洗自己的生活用品和衣物等,既锻炼和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也让孩子体验劳动的艰辛和快乐,更加珍惜劳动成果。

总之,加强劳动教育,行政部门要有导向,学校要有落实,家长也要多加鼓励、适当放手,让学生有机会做、有地方去、有积极性。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少工委也已经印发了文件,要求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笔者相信,这项工作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编辑  付江泓

猜你喜欢

机会导向劳动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偏向”不是好导向
给进步一个机会
最后的机会
给彼此多一次相爱的机会
没机会下手
热爱劳动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