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续“和合”文化生命力—访超威集团董事长周明明
2015-11-02张云龙
永续“和合”文化生命力—访超威集团董事长周明明
文/本刊记者 张云龙
超威是一个年轻的企业,从创立至今,只有短短十七年的时间。十七年的时间,从一个小作坊,成长为世界第三、亚洲第一大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其中的一个关键,是把中国传统文化要素、企业使命和长远目标相结合,并经过不断总结与提炼、丰富与实践,形成了具有强大感召力的“和合文化”体系,融入到生产经营、日常管理、市场营销、创新研发等各个方面,实现了企业上下价值理念、使命愿景的共享,凝聚成了顺应时代潮流、驱动企业前进的强大力量。
近日,中国企业联合会在浙江湖州召开2015年全国企业文化(超威集团)现场会,授予超威集团“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记者在会上采访了超威集团董事长周明明,他围绕和合文化助力企业实现公司愿景与记者展开了深入交流。
电池打包擂台赛。
《现代企业文化》:首先请您谈谈超威为什么要培育和合文化?
周明明:超威的使命,早在创立初期就已经确立了,就是“倡导绿色能源,完美人类生活”。同时,提出了成为全球动力和储能电池第一大供应商的愿景。在二次创业的道路上,我们在原来基础上提出了“立志成为全球新能源行业伟大的公司”这一新的愿景。使命和愿景确定,接下来就是明确路径——第一条路径,就是先从动力电池开始,然后再到动力系统,最后到制造电动汽车整车。现在,大家都很关心环境问题,因为这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PM2.5问题。我们期待,未来所有的出行方式都是生态环保的;第二条路径,就是通过做储能电池,到储能关键零部件,再到储能系统,储能站,把太阳能、风能这些再生能源利用起来。因此,我们做企业文化的主要目的,就是以文化的共建、共享为支撑,来实现使命和愿景的共享,并最终达到伟大公司的目标。明白了愿景使命同企业文化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后,我们再来探讨文化建设的意义或者作用。有这么三个方面:
一是吸引人才的需要。超威的文化是具有包容性,没有国界的。文化是包容的,优秀人才就来了?那还不够,还需要平台。这个平台,就是培养企业家的摇篮。人才首先是借助于超威,摄取超威的养分,最后是要脱离超威,飞出去的。也就是说,超威是为社会培养企业家,或者为全人类培养企业家。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做文化,就是要让全世界的人才都认识到,超威不是一个简单用体力、脑力来换取收入的企业组织,而是一个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实现梦想的大平台。
二是激发创新的需要。从电池行业来看,我最担心的就是忽然有一天,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把老的产品、老的市场替代了。今天,我们的这种危机意识很淡薄。问题在哪里?主要是没有了创新创造的激情和动力。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企业文化发挥它的激励、导向作用,通过文化的建设,让员工都能深刻意识到潜在的危机,毫不犹豫地继续去大胆创新、去勇敢尝试。
三是提升管理的需要。优秀的企业文化,是渗透在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成为企业的基本法,规范、引导员工自觉地向目标前进。比如,有些东西,规章制度是没有办法去描述的,但是通过文化可以说清楚。在这一框架下,大家都很明确,什么是支持的,什么是反对的;什么是需要的,什么是摒弃的。当文化上升到行为准则,影响人、规范人,员工才能自觉自愿,更好发挥创意。而基于不信任的、有着严密规章制度和监督的组织,会使创新活动逐渐萎缩。所以,只有通过文化建设,形成好的环境和氛围,让员工获得相对自由时,才会真正产生创造力。
《现代企业文化》:请您谈谈超威倡导的和合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周明明:和合文化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创立初期):无意识地创造;第二阶段(创立初期至2012年):自觉的实践与总结提炼;第三阶段(2012年至今):发展与传播。早在创立初期,超威就明确了“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长期共存”的经营方针,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这16个字,体现了合作的过程,或者是竞合、合竞,相当于树的养分系统,把养分、水分输送上去,滋养企业这颗大树。这16个字,也描绘了所有跟超威有关系的一些人跟事,包括员工、供应商、合作伙伴,也包括科学家、专家,甚至还包括竞争对手。如果加以解读,可以这样来理解。
资源共享,这是天道。与企业相关方通力协作,打造发展要素共享的平台,形成强有力的战略、技术支撑,为企业持久兴旺打下基础。互惠互利,这是人道。企业的每个组成部分以及企业相关方,通过资源互换与优化配置,进而形成稳固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共同发展,这是正道。企业与全体员工共富、与政府共荣、与合作伙伴共赢、与全社会共享。长期共存,这是商道。与企业相关方和谐共生,共同开拓新能源事业,为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付出努力。超威人在十几年的打拼、奋斗和成长中深深懂得:竞争是市场经济永恒的法则。但超威人更加明白:合作共赢才是企业发展最终的追求。只有天道、人道、商道、正道四道并行,企业才有光明的前景。
在2012年经过提炼总结,我们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提出了“和合”概念,并把它作为企业文化的统称。“和”包涵和谐、和平、祥和;“合”则有结合、融合、合作的意思。“和合”:一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天人和合”;二是指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即“社会和合”;三是指人身心的自我和谐,即“自我和合”。所以,和合文化是一个和谐合作、开放包容的文化。
职工艺术团正式成立。
《现代企业文化》:超威如何推动和合文化落地?
周明明:和合文化并不是游离于超威运营的各项活动之外,而是从企业诞生之日起,就渗透在企业发展、壮大、转型的全过程中。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体现在经营哲学上。超威有今天的规模,主要得益于实施企业重组与兼并合作的战略模式,从而实现了“快”的速度和“远”的目标。这一模式是以“控股”“参股”的形式,以密切协同、优势互补的方式,密切协同、抱团发展。比如,我们同德国MOLL公司的合作。MOLL公司是一家有着70年历史的启停电池生产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奥迪、宝马、保时捷等汽车品牌。超威通过收购股份,签订合作框架协议,获得了MOLL公司的专业技术以及品牌使用权,在较短的时间掌握了启停电池的核心技术,迅速抢占国内汽车启停电池制高点,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全新动力。这一模式,也开创了国内动力电池行业跨国合作的先例。
我们与18家子分公司、14家生产联合体建立了良好的互助合作模式,实现由自身生产到合作输出技术、管理、工艺,甚至最核心配方的联合发展模式。比如,对子分公司,实施人力资源统一、市场统一、技术统一、财务统一、采购统一、品管统一的“六统一”合作机制,其中,财务由子分公司独立核算,其余由总部来负责,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合作模式;对联合体,运用采购、技术、工艺、管理、品质、品牌、销售“七共享”方式,按照超威标准开展合作。在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我们优先考虑各联合体抗风险能力,承担市场导致的大部分亏损,充分保障联合体的利益。
体现在人才培育上。创新的核心是人,效率的核心是人,价值创造的核心也是人。最大程度激发人的潜力,调动人的创造性。我们构建以人的成长为核心的企业家培养“三个模式”,打通了从员工、合作伙伴、专家技术人员三个群体成长为企业家的职业发展通道,把企业打造成了平等、自由、开放的企业家摇篮。这三种模式是:通过提升岗位技能和增强业务能力,将普通员工逐级培养成企业家;通过与专家、科学家结成战略合作关系,通过项目合作、资源共享,发展为企业家;通过与合作伙伴结成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信息共享、互惠互利,帮扶成企业家。山东超威公司的总经理,原来只是一线的操作工,通过努力和培养,一步一个脚印,从普通农村妇女走上高管岗位;河南超威公司的董事长,原来是同超威合作的联营商,借助企业家成长通道,在十年时间里,打造的企业成为亚洲最大的单体电池生产基地;福州大学郭永榔教授以技术入股的形式,成立金超威公司,成功从技术专家转型成为企业家。通过企业家培养模式,极大调动了人才的创造性,激发了企业内部的活力。
体现在社会责任上。现代企业有四大责任:创造利润、满足顾客、发展社会、保护环境。因此,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除了设定利润目标外,社会责任也是同样重要的目标。以铅蓄电池的无镉内化成生产工艺为例,大幅降低了电池生产的能耗及含铅废水的产生量。据初步测算,如果全行业全部采用该工艺,每年可减少重金属废水排放900多万吨,可减少重金属污水处理费近10亿元,间接效益和直接效益达15亿元。这项技术,超威投入了近亿元的资金进行研发,耗时近半年。但是研发成功后,我们没有把它封锁起来,而是通过无偿开放“源代码”,促进工艺在全行业共享,为整个铅蓄电池产业的转型升级作出了贡献。近年来,超威致力于推进电池产业绿色化发展,先后启动了国家环境保护铅蓄电池生产和回收再生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建设,牵头组建了电池产业绿色循环发展联盟,成立了电池污染防治和救助专项基金等。
开展职工绿色骑行活动。
《现代企业文化》:超威集团是如何推动和合文化进一步传承创新的?
周明明:超威的“和合”文化建设,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支撑了企业飞速发展。2014年,集团公司销售额突破600亿元。在今年8月份中企联发布的2015“中国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500强”榜单上,分别名列第198位、第90位。
激发了创业创新激情。与全球新能源技术领域6位知名院士和20多位专家形成了紧密的项目化合作关系,从日本丰田、韩国三星培养和引进了3名在新能源领域国千计划特聘专家。企业研究院先后获得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认可实验室等创新平台资质。
提升了企业的凝聚力。全体员工遵循、践行“忠诚、责任、结果、奉献”“一对一责任”“用数据和事实说话”等和合文化理念,在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绩效。同时,通过和合文化确立的制度体系,与专家学者、合作伙伴等相关方形成了紧密的关系,奠定了行业领军优势。
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和合文化的实践经验得到了中央、地方各级领导的肯定以及推广,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路甬祥在超威考察时就提出,要把和合文化传承下去。原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胡和平来调研后,在全省范围内提出了打造和合共同体,并加以推广。企业也凭借和合文化实践成果,获得了全国企业文化优秀成果奖、浙江省企业文化示范基地和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等荣誉。
文化的生命力,来自于不断地完善丰富、重塑再造。下一步,一要制定科学的规划。在厘清关键文化要素及文化体系的前提下,制定文化建设中长期规划,明确目标思路,确定方法措施,更好地指导传承与创新。二要推进文化品牌建设。在未来,要加大企业家培养的力度,培养出更多、更优秀、更有知名度的企业家,让企业家培养计划更有说服力、更具代表性。同时,加大激励员工、规范行为、提升凝聚力等方面载体、品牌的建设力度。三要实施差异化的企业文化战略。探索一主多元型的文化管理模式,即在坚持共享和合文化,保持内部主体一致性的前提下,鼓励子分公司、联合体探索与当地地域文化高度兼容的理念、习惯和规范,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亚文化。四要着力突出创新文化、团队文化培育。从现状来看,创新和协同,是企业文化建设中最薄弱的两个环节。这就要求我们思考,今后怎样在和合文化的共建共享中,把各种优秀的资源要素整合起来,产生更利于创新迸发、智慧涌流、相互协同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