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城市规划中的人本主义思想研究*

2015-11-02王晓晓施瑞婷

江淮论坛 2015年4期
关键词:人本主义城市规划城镇化

王晓晓施瑞婷

(1.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南京210037;2.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南京210046)

我国城市规划中的人本主义思想研究*

王晓晓1施瑞婷2

(1.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南京210037;2.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南京210046)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是建立在人的各种需求上的。为了城市的发展,结合城市特点来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和社会目标,城市规划方案关系到这些目标是否可以实现,规划可以决定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和城市发展或者扩张的策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正处于全球化、市场化的大背景之下,面临着许多挑战。目前我国城市规划水平总体不及西方发达国家,尤其在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上差距很大,只有满足了人的需要,才能推动城市更好的发展。

城市规划;人本主义;城市发展;和谐发展

当前,我国城市规划正处于全球化、市场化、城市化深入发展的国内外大背景之下,城市规划工作正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从本质上说,人是城市各种活动的主体,城市规划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归根结底是在人的各种需求的基础上展开的。然而,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理念远远落后于城市发展的客观需要,人口的集中带来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城市的相关问题变得十分复杂。

一、城市规划中的人本主义思想传统

人本主义中对“人”的研究、对“本”的探索以及对人本主义这个词本身含义的探究成为学术和理论界对人本主义讨论的三个层面。说到人本主义的历史和起源,古代阶级斗争激烈,民众受苛捐杂税剥削严重,君主唯我独尊,为了改善这一情况,当时先进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走入百姓中了解民生疾苦,总结出人本主义这个概念。2003年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中,时代的变迁与不同,这里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和过去的人本主义有着性质上的区别。古代的君王所制定的政策或规定都是从巩固自己的统治和权力出发,维护君主专制,人本主义思想也是如此,打着以民为本的幌子实则为自己的统治而服务。[1]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生活追求的变化,现代西方理论认为,人本要更注重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和共同的发展,不能单单为了提高居民收入和改善物质条件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说,街道是能够启发人们强有力的“意象”。美国作家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指出:“人的活动总是沿着线进行的,当想到一个城市时,心里有了什么?它的街道。如果一个城市的街道看上去挺有意思,那么这个城市看上去就挺有趣;如果这些街道看上去很枯燥,那么这个城市看上去就很枯燥”。[2]两位学者都认为街道在城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田园城市》到《雅典宪章》再到《马丘比宪章》,从规划的技术层面上表现了对人本主义的变化。城市内的街道为城市中的居民提供了活动场所和交往空间,也像是城市里的一条条脉络和血管,将城市的各个角落联结起来。芒福德是近现代城市规划师中提倡以人为本的典范,他认为城市能够帮助人类提高自己,改变自己,还认为不考虑社会需要的城市空间布局就不称作城市,这样的规划也不是城市规划。正是由于人本思想的理论基础才创造了和谐的城市环境。[2]

二、我国城市规划工作现状

从20世纪60年以来,城市规划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与此同时许多西方国家的社会批判也接踵而至,如许多郊区独立住宅的建设被指责为“剥夺了儿童的童年乐趣,与之为伴的是精神脆弱、爱好咖啡的妈妈,而爸爸被拥堵的交通和繁忙的工作排除在家庭之外”等。低收入居民的生活空间被所谓城市中心区改造剥夺和破坏殆尽,他们的社会网络也随着旧城更新土崩瓦解了,而他们的下一代也将困在新的高层建筑群里忍受着精神上的贫瘠和无知。[3]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期,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城市规划工作问题日益严重[4],其主要表现为:

(一)城市规划缺乏系统性,盲目规划

系统有序的规划在城市建设中非常重要,先行规划是构建城市宏伟蓝图的基础框架。居住区建设、市政建设、绿色建设、道路规划等所有的城市建设都必须遵从系统有序的城市规划。[5]然而,在我国规划界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专业规划人员的思想和方案往往由主管部门的领导所主导,往往是领导意志的体现,规划师并无自由发挥空间和决定的权力。城市发展往往只是看见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城市的未来,只重视经济发展却无视社会的利益。大兴土木短期内是能提高政绩,随之而来的各种问题无时无刻不体现着这么做带来的弊端。

(二)城市建设以生态破坏为代价,城市生态状况严峻

生态环境与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城市设施的完善程度共同决定了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城市合理的布局、良好的生态环境、人性化的规划建设和持续的发展潜力才是宜居的关键因素。[5]如今的城市品位和居民幸福指数已经与城市的街道布局、城市的绿色规划和生活环境密不可分了。绿色、环保、可持续、可循环的生态环境是评价一个城市宜居性的不可回避的重要因素。纵观目前我国各大城市的规划建设,不能忽略的是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水资源浪费等问题充斥着城市化进程的每个环节、每个角落,而这些问题与城市建设部门和地方领导对环境保护法和水土保持法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城市项目竣工后的环境影响评估和水土方案的编制上轻描淡写是分不开的。[6]

(三)单纯追求城市发展速度,置质量与品位于不顾

在城市发展进程中,片面追求城市建设的速度和城市表面形象的改变是很多城市建设者和地方领导的通病,他们往往与城市建设的客观规律和本地区的实际经济水平背道而驰,热衷于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盲目规划,置城市建设的质量和城市品位于不顾。[6]以城市街道为例,一个街道评价其是否合格,应该既可以满足交通运输功能,使车辆安全平稳穿梭而过,又可以满足居民社交休闲功能,让居民漫步且相互交谈,一个合格的街道应该是一个公共空间。进行城市生活研究的美国人马歇尔·伯曼,认为街道最应该发挥其社交的功能。

(四)城市规划工作前瞻性不足

当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发展速度脱节是城市规划前瞻性不足的主要方面,以交通设施建设为例,道路拥堵是交通设施建设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重要体现,当然这也与我国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汽车制造业有关。随着中国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交通堵塞已成为各地最为严重的城市病之一。在城市的老城区中,由于住户密集、道路狭窄、卫生恶劣以及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和活动空间,使得居住在这里的居民们生活质量低下。城市拆迁频繁都是由于之前的规划没有考虑到和正确计算出未来城市发展的规模和大小,没有给未来的城市建设预留出足够的空间所导致。[7]结果,公共设施的不足极大限制了城市居民的活动空间,公众的社会权益得不到保障,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8]

三、运用人本思想,科学规划城市的对策

城镇发展速度可分为:高速度、中上速度、中下速度、低速度,城市的健康状况可分为:完全不健康、基本不健康、基本健康、完全健康(见图1)。各城市健康水平都可对应找到各种发展速度的城市案例,故而城市发展速度不是城镇化健康状况的评价标准之一。在城镇化自身内在规律的完全作用下,城镇化健康是其作用的自然表现形式。为保证城镇化健康发展,在其受到无政府干预的市场规律的外力作用时,政府必须遵守人本主义的理念,尊重城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避免错位干扰,方可达到正确科学引导城镇化进程的目标。

城乡统筹发展包含众多要素,而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则是其各要素间相互关系的表达及作用机理。从区域发展的角度考虑,乡村和城市是其极为重要的两大组成部分。若想获得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做到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发展的方针。城乡经济发展可分为城乡混杂阶段、城乡分野阶段、城乡融合阶段共三阶段,在其发展历程中,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发挥着各自不同的功能,并相互作用使其形成最终的城乡一体化。具体过程为:在城乡混杂阶段,区域经济呈现分散、孤立的均质无序状态,此时聚集效应起主要作用,使其发展至城乡分野阶段,即形成局部与整体呈不平衡发展的初级有序状态。下一个阶段,即融合阶段,其主要表现为扩散效应:区域中心会逐步地向整个区域慢慢“渗透”,使区域经济转变成均衡的高级有序状态。故而,在城乡发展的过程中,在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的共同作用下,城乡空间结构经历了低水平平衡到城乡二元分化再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历程(见图2)。

西方国家的城市更新已经形成较成熟的理论,拥有较深入的实践经验,其核心理念是关注弱势群体及以公众为本,力求达到增加民众尤其是低收入人群的就业机会并提高城市活力的目的。在以公众为本方面,西方国家谨慎对待任何一栋住宅的拆迁,须征得公众的同意后方可拆迁,故极少出现大拆大建的中国式改造行为。公众可以利用公众参与、法律诉讼等合法渠道表达自身对规划的意见,从而维护自身利益不受损害。如在二战后,法国为维护公众权益,建立国家规划师制度。每座城市就有一位国家派遣的城市规划师,该市内所有涉及房屋拆建的决定都必须经派遣规划师及市长签字后方可生效。[9]

成功的城市规划要做到最优利用土地资源,合理布局城市空间,优化资源配置和完善基础设施功能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良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并且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人们呼吁以人为本、人本主义和强调民生的城镇化,更加重视人在城市中的地位,改善和丰富城市中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相关功能。摩天大楼和先进的交通方式并不能代表城镇化的成功,只有使人民随着城市化共同发展,才是优秀城镇化的检验标准和实质。在城镇化的道路上,必须紧紧以人为核心,满足城镇居民的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使城乡居民都能同等沐浴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光辉,进而达到促进社会和谐的大目标,而非以所谓发展作为城镇化健康与否的建议指标,如“房地产化”和“造城运动”等不关注人的决策皆有悖城市发展的初衷。亚里士多德曾言:“人们为了活着,聚集于城市,为了活得更好居留于城市。”伴随着中国城镇化的推进,农村众多的富余劳力开始进入城市,为了他们心中更美好的生活而寻觅新的工作。在城市中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安定的生活,已成为中国一种近乎普世的观点。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在城镇中缺乏归属感,仅仅被视为可输出劳动力的工具,而并不能作为一名城市公民被城市平等对待。城镇化的意义在于为百姓带来切实的利益、创造公平的社会环境、力求达到城乡平等交换彼此的要素及均衡公共资源的配置。只有公平的社会环境才能带来城镇化的持续发展,不公平的环境只会导致更多的不公平,进而使城镇化半道夭折。欲使城乡居民生活更加和谐、美好,就需坚持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和不合理的人为壁垒,公平对待全体居民,使其共享城镇发展的成果,最终形成城乡一体共同发展的高级均衡发展阶段。

城市的建设是为了给人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平台,城市的规划和建设的服务对象就是全体市民和与城市相关联的人。我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正在不断加快,经济飞速发展,在处于关键发展时刻的当下,城市规划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城市规划工作并没有普遍做到“以人为本”,原因一方面在于规划工作者往往将“以人为本”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未付诸实际,大多数的规划师把城市规划方案的优劣与自己的制图能力挂钩,将城市规划工作停留在图纸上;另一方面是模仿现象严重,当下流行什么样式风格,各地的这种风格便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城市原有的风貌环境迅速消失,造成千篇一律的现象。一个城市是否宜居的判定标准不是光看外表,也不是看它的经济发展速度,而是要结合各类设施与环境、人文关怀与人民的幸福感等“软”指标来衡量和界定。“以人为本”这个观念应该成为我国城市规划工作的导向,成为国家与政府看待规划问题的基本点。规划工作者应该从人本角度来看待城市规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保留特色历史风貌,创造属于这所城市独特的地方环境,这样的规划才是“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这样才能为城市的发展做出正确的指引。

[1]李阳阳.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3.

[2]王东.人本主义视角下的城镇街道环境营造[J].小城镇建设,2011,(12):99-104.

[3]刘晓虹.和谐规划:城市规划人本主义的回归[J].规划师,2007,(1):50-52.

[4]程海霞.浅析城市规划的现状及管理[J].中国科技信息,2011,(08):308-309.

[5]焦爱新.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考[J].现代装饰(理论),2013,(03):133-134.

[6]张敏.城市规划现状及管理分析[J].科技资讯,2013,(14):236-238.

[7]周茂琅.浅析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工程建设,2008,(07):186-187.

[8]李宇环.对我国当前城市规划现状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4):231-232.

[9]康艳红.人本主义城市规划反思[J].城市规划学刊,2006,(01):56-59.

(责任编辑木木)

C912.81

A

1001-862X(2015)04-0108-004

本刊网址·在线杂志:www.jhlt.net.cn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第49批);南京林业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高层次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基金项目(G2014018);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王晓晓(1982—),安徽凤阳人,建筑学博士,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城市扩张与节能战略;施瑞婷(1989—),江苏南通人,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传播社会学和情感社会学。

猜你喜欢

人本主义城市规划城镇化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生态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阿瑟·韦利中国古诗英译中的“人本主义”透视
城镇化
浅析城市规划中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应用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
卡尔·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