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币国际化趋势与路径选择研究及对策

2015-11-02翟元鑫

江淮论坛 2015年4期
关键词:国际化货币人民币

潘 莉 翟元鑫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100083)

人民币国际化趋势与路径选择研究及对策

潘莉翟元鑫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100083)

全球金融海啸爆发以来,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国内学者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内涵、可行性和必要性,尤其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实施路径展开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并在某些方面基本达成了共识。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的初步条件已经基本具备,但也面临着较多障碍,进一步深化改革,增强国家政治和经济实力,采取渐进式的路径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优选战略。

人民币国际化;趋势;路径选择;新进展

2008年以来,全球金融海啸的爆发暴露了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脆弱与缺陷,由此引起关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争论此起彼伏。近期美国退出QE政策的预期,更是对亚洲各国的金融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为了规避外部金融风险,寻找币值稳定的货币作为结算货币对亚洲各国来说颇为必要,这为人民币的区域化和国际化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从实践和政策层面来看,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进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突破。截至目前,与中国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的国家和地区已超过20个,通过货币互换“走出去”的人民币总额超过合2万亿元人民币;预计2015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量将超过6.5万亿元人民币;2013年9月29日,筹备已久的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正式挂牌,企业法人可在自由贸易实验区内完成人民币自由兑换,这意味着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试验田和突破口,极大地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此背景下,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改革,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本文通过梳理已有的文献,发现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人民币国际化必要性和可行性的探讨,二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与路径选择的探讨。本文通过对以往文献的综述,希望对未来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研究有所启发。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国内学者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可以溯源到上世纪80年代,但早期的相关研究时有间续,研究成果数量有限。2008年以后,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与蔓延,国内学者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的历史时期,国内部分学者重新界定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内涵,提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必要性。李稻葵和刘霖林(2008)从三个层面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内涵进行界定,分别是境外人民币现金流通量、人民币计价的投资工具、人民币结算的交易量。徐奇渊(2015)[1]则把人民币国际化视为市场交易网络。

目前关于人民币国际化必要性的研究主要从外部环境和内部动力两个方面展开。首先,从外部环境来看,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呼声日盛,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绝佳的机遇。李稻葵和尹兴中(2010)指出,在国际货币体系难以为继的背景下,人民币的崛起,将与美元、欧元形成三足鼎立的多基准货币体系。陈元(2009)、刘惠萍(2010)研究认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方向是建设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因此,人民币国际化是必然选择。其次,从内部动力来看,人民币国际化将会带来巨大的收益。陈雨露等(2005)估算,到2020年中国可以获得超过7500亿元的货币国际化收益。戴相龙(2009)指出了人民币国际化可以带来诸多收益,例如铸币税、贸易汇兑收益、境外发行本币债筹集资金、扩大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等。石巧荣(2010)、李长春(2011)研究认为,中国目前已经跨入新兴债权国行列,但作为不成熟的债权国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无奈,人民币国际化可以增加国民财富价值、调整经济结构等。王元龙(2009)研究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可以缓解高额外汇储备带来的压力,减少汇率波动的风险。

目前,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已取得基本共识,关于现阶段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行性还存在着争论。一国货币的国际化进程受制于多种因素的制约,货币国际化也是一国政治和经济实力的体现。目前,国内部分学者研究认为,中国目前已经具备了货币国际化的初步条件。顾丽姝和王凯庆(2009)研究认为,近年来,中国世界政治地位的提升、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广阔的国内市场,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人民币已经具备国际化的初步条件。陆宇莺(2009)指出,我国国际储备充足、国际信用良好、国际贸易量大、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可兑换等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一定的条件。潘英丽、吴君(2012)通过仿真技术研究货币国际化的潜能,他们认为,中国经济总量规模居世界第二位、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以真实利率表示的高成长性等都表明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条件。张群发(2008)分析了外汇储备、国际贸易总量、外资状况、经济总量等因素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后,认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已经具备。李稻葵和刘霖林(2008)则对人民币国际化进行计量研究,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可行而且符合国际货币体系发展的需要。

国内多数学者认为,尽管我国已经具备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初步条件,但是也面临较多现实障碍。例如,中国资本账户没有完全开放、经济实力整体不强、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等(张礼卿,2009)。李超(2010)基于贸易结构、产品差异度、贸易竞争力的计量分析,认为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较弱、贸易方式单一、贸易结构不合理、产品差异度低将会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韩剑(2011)对影响货币国际化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指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障碍因素,如资本账户管制、金融市场发展水平、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等。

然而,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过早推行人民币国际化会带来一定的风险。李永宁(2010)指出,国内学者之所以得出人民币国际化的时机已经成熟的结论在于简单套用了发达国家学者的研究方法,利用发达国家的经验指标来确定中国货币国际化的参数,这种研究方法在中国是错误的。国内学者的研究完全忽略了货币国际化的国家不但是经济大国而且还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这一现实。世界银行资料显示,从GDP总量来看,中国已经达到“上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但是中国人均GDP仅仅达到世界中低收入国家水平,中国目前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穷国。富国使用穷国货币违背了国家货币的发展历史,因此,现阶段推行人民币国际化的时机并不成熟。此外,华民(2009)认为,人民币作为被美元渗透的货币,缺乏微观基础,推行人民币国际化不是明智的选择。曲凤杰(2010)指出,人民币离区域核心货币的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人民币成为能与美元抗衡以及摆脱美元在全球货币霸权的状况还不现实。林毅夫(2012)[2]认为,尽管人民币国际化是大势所趋,但现阶段加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会扰乱中国金融秩序,不利于中国经济增长。此外,一些学者还对人民币国际化可能遇到的风险及消极效应进行了研究。余永定(2012)[3]认为,当前推行人民币国际化的路线图存在较多问题,以人民币贸易结算为突破口的国际化势必导致新增美元外汇储备的增加,在当前美元贬值、美国国债不再安全以及我国资本项目管制情况下,加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以及资本项目自由化是危险的。张斌和徐奇渊(2012)[4]认为,过早推行人民币国际化会带来巨大的无风险套利机会,势必对人民币市场造成冲击,不利于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形成。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

尽管现阶段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行性还没有达成共识,但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以及政治和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人民币国际化是大势所趋,因此,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是我国学者最受关注的地方。目前,学术界关于人民币国际化路径选择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步走”战略、“双轨制”战略、区域化战略、“强制度”战略等四个方面。

(一)“三步走”战略

目前,通过渐进式改革分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同。郑木清(1995)首次提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三步走”策略,即首先实现人民币在部分周边国家和地区国际化,其次实现人民币在亚洲地区的国际化,最后实现人民币全球范围的国际化。王元龙(2009)在郑木清研究的基础上,从地域和职能两个层面构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三步走”战略,在地域层面,采取人民币“周边化—区域化—全球化”的改革取向,货币职能层面坚持“国际结算货币—国际投资货币—国际储备货币”的改革取向。地域层面和货币职能层面的改革路径并不是孤立推进,而是双管齐下、内外兼修、相互补充、相互交叉、相互配合,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二)“双轨制”战略

孙健等(2005)结合美元、日元以及欧元等货币国际化经验,提出了人民币国际化相互兼容的“双轨”模式,其一是在“一个中国”区域范围内(包括大陆、港澳台)实施“欧元模式”,整合一国四币,对外联合浮动,其二是在东南亚及东亚等更大区域范围内实施“日元模式”,深化金融改革,增强经济实力,最终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李稻葵和刘霖林(2008)则最早提出了人民币国际化“境内—境外”的双轨制战略构想。他们研究认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根本要求是人民币在资本账户下的自由兑换,但短期内允许中国居民和企业将人民币兑换成其他货币进行国外投资,还存在较多的障碍,一方面是因为中国金融体系还不健全,使得人民币资本账户管制成为经济体制改革中必然的制度安排,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A股市场股价高于其他新兴市场和成熟市场的股票价格水平,一旦人民币完全国际化,会引致股票市场的抛售行为,这势必对中国金融市场以及经济运行造成较大冲击。田涛(2015)[5]则提出了“资本输出+跨国企业”的战略构想。

(三)区域化战略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复杂和长期的工程,一些学者认为目前人民币区域化相对更具可行性,因而提出了相应的战略构想。陈晞和虞红霞(2009)主张以香港为突破口实施区域化战略,建立人民币国际结算中心和离岸金融中心,推动人民币成为区域储备与投资货币,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基础。杨长湧(2010)结合我国地缘政治和各国人均GDP的对比情况,提出了人民币区域化的三层次目标,即3年的短期目标,与东盟四国(柬埔寨、缅甸、越南、老挝)、蒙古、朝鲜及上合组织等国进行合作;5~10年的中期目标,与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韩国、台湾地区及新加坡等国进行合作;10以上的长期目标,与日元合作,实现亚洲货币区域化。因此,现阶段加强与东亚、东南亚和上合组织成员国的合作是人民币区域化战略的主要目标。[6]

(四)“强制度”战略

人民币国际化虽然在最近几年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毕竟是系统性工程,如何破解人民币国际化中的制度瓶颈,也是很多学者关注的焦点。何慧刚(2007)根据中国经济的特点,提出了“弱经济—强制度”模式,即在经济实力较弱的情况下,一方面继续保持经济总量的提升和经济速度的增长,另一方面完善国内各项制度,尤其是完善国内货币金融制度,通过发挥制度创新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王华庆(2010)也认为,“强制度”战略在人民币境外需求和自由兑换双重约束下有一定的土壤,即通过进一步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完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建立有效宏观经济调控体系、逐步推行资本账户开放和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等一系列制度安排的完善和设计,可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阶段性突破。

除了上述战略安排外,很多学者还提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具体的措施。黄梅波和熊爱宗(2009)认为推行人民币国际化当务之急是采取措施逐步放开资本账户管制,积极稳妥实现资本账户的可兑换。巴曙松和严敏(2010)主张进行金融创新,加强人民币境外投资规模,拓展人民币国际化运作,发展各种人民币标价的金融衍生工具,减少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制约因素。李婧(2011)认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一步是以人民币跨境贸易计价结算为切入点,改善贸易结构,提升国内银行业的服务水平,加快实施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增强外贸企业的定价能力。[7]

三、研究展望及对策建议

通过对近期已有文献的梳理与总结,可以看出有关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得到了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内学者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内涵、可行性和必要性,尤其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实施路径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是如果纵向考察人民币国际化的作用机制链条,就会发现我国对于货币国际化尤其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今后我国学者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研究扩展:(1)目前的研究主要关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中间环节,而忽略了人民币国际化上游和下游的研究,因此,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货币政策的调整以及金融体系的创新与改革需要进一步的关注。(2)从研究方法上来看,目前的研究更多注重了定性的分析与描述,缺乏规范的实证研究。未来的研究中,需要利用最新的数据和恰当的计量方法,定量评估境外人民币存量和流量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效应。(3)未来研究中,需要结合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现实状况,确定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关参数,以求得出客观的结论,而不是简单套用西方学者和货币已经国际化国家的经验指标。(4)从研究范式来看,现有研究成果大多是借鉴了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内核和研究框架,而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范式的成果相对较少。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结合马克思关于国际货币理论的精髓,探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诸多理论和实际问题,也是未来研究需要关注的方向。[8]

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一种表现,对我国经济发展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要面对来自国际上的政治压力,另一方面一些影响经济稳定运行的因素也会凸显。因此,现阶段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防范风险,保障人民币国际化的顺利发展。

(一)加强国际金融合作。由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必然面对国际政治压力,为了保障人民币国际化的顺利进行,必须尽可能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尤其是亚洲周边国家的认可和支持。因此,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要与周边国家及世界其他国家加强合作特别是国际金融领域的合作。

(二)建立人民币国际化的微观基础。人民币国际化的微观基础离不开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的完善。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不仅作为人民币“资金池”的作用,而且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工具和手段,因此,建立人民币国际化的微观基础在于大力发展这两个市场。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放松利率管制,发展同业拆借市场,改革现有结售汇制度,拓展外汇业务和交易品种,深化银行体系改革等。[9]

(三)健全国内经济金融运行机制以适应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一方面,完善国内金融市场体系,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丰富资本市场层次和金融工具品种,鼓励金融创新,为利率市场化营造良好环境。另一方面,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空间,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尽管我国在汇率机制改革方面已经朝着市场化方向前进了一大步,但是人民币的弹性还相对较小,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人民币离岸市场化的汇率弹性必然较大,国内外汇率水平的巨大差异,将会导致国际资本流动的加剧,进而影响国内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伴随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积极推进汇率体制改革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完善货币政策的调控机制。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需要国内金融市场相关配套改革的迅速推进,强化货币政策的调控也应该与时俱进。这可以从两方面着手:首先,建立多渠道货币政策传导路径。人民币国际化的结果必然是资本账户的完全开放,境内外利率水平的变动就会引起国际投资资本的流动,进而影响我国货币供应量和实体经济。因此,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需要考虑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建立多元的货币政策传导途径,强化货币政策的调控功能。其次,灵活使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经济。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存款准备金率是我国常见的货币政策工具,但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货币政策调控的经济环境会发生变化,需要审时度势,灵活使用货币政策工具,尤其是更多关注公开市场操作以适应国内日益国际化的金融市场。

(五)强化金融监督机制。强化金融监管能力,提高金融监管水平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条件。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风险丛生,近年来,国际金融领域出现的危机和动荡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些危机和动荡都与金融监管不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民币的国际化可以带来金融工具和金融技术的革新,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但也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因此,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完善监管机制,提升监管水平,采取各种措施弥补监管漏洞势在必行。[10]

总之,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各种条件的日趋成熟,人民币实现国际化是

[1]徐奇渊.人民币国际化:概念、争论与展望[J].上海金融,2015,(04):47-55.

[2]林毅夫.展望未来20年中国经济发展格局[J].中国流通经济,2012,(06):4-7.

[3]余永定.从当前的人民币汇率波动看人民币国际化[J].国际经济评论,2012,(01):18-26.

[4]张斌,徐奇渊.汇率与资本项目管制下的人民币国际化[J].国际经济评论,2012,(04):63-73.

[5]田涛.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研究[J].武汉金融,2015,(02):19-24.

[6]张运书,潘淑娟.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民间金融监管的“马歇尔困局”[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6):1-7.

[7]邹薇,杜阳.美元本位制视角下美国金融危机国际传染渠道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85-89.

[8]贺力平.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J].经济经纬,2013,(04):1-3.

[9]印梅.人民币汇率变动、出口贸易及其影响因素的再检验[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123-127.

[10]林珏,杨荣海.货币国际化过程中的金融市场发展因素分析[J].西部论坛,2013,23(02):80-89.

(责任编辑明笃)

F831.7

A

1001-862X(2015)04-0034-005

本刊网址·在线杂志:www.jhlt.net.cn

潘莉(1976—),女,河南开封人,中国矿业大学博士生,高级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工程管理和城市供水。

猜你喜欢

国际化货币人民币
聚焦港口国际化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怎样认识人民币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古代的货币
你不了解的人民币
走近人民币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古代的货币
100元人民币知识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