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越野跑对培养职校学生中长跑兴趣的实验研究
2015-11-01陈钢
陈钢
1 研究目的
中长跑课是一项身体负荷很大、锻炼价值很高的运动,尤其对发展速度耐力素质、提高心肺功能及培养吃苦耐劳精神有着良好的效果。本文是通过定向越野跑和教师语言激励的形式进行中长跑课教学,以此来培养职校学生对中长跑课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中长跑成绩。运用定向越野跑的形式,充分解决了职校学生对中长跑课的兴趣问题,并对职校学生中长跑课的教学方法的实施提供了参考。
2 研究方法
2.1文献法
查阅了学习兴趣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中跑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等文献资料,为本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2实验法
运用定向越野跑的教学方法,在中长跑课上对实验组进行七次课的教学,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的方法进行教學。
2.3数理统计法
对实验中得出的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论证,各组数据间的差异采用t检验,显著性水平最低取0.05。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1实验后结果分析
利用定向越野跑进行实验的实验组成绩有明显提高,这是因为处在职校阶段的学生对其所不了解的事物有很强的探索欲望,而定向越野跑是学生不了解的一种练习形式,所以职校学生对其充满了好奇心和练习兴趣。实验组不仅满足职校学生的好奇心,引起职校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使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有机结合。在练习时,学生也十分关注比赛的进程,有的跃跃欲试,有的呐喊助威,有的欢呼雀跃,课堂气氛大为活跃,再加上教师语言的刺激,在练习过程中,甲班无论是课堂气氛还是练习的密度和强度,都比对照组强。这就说明实验组的同学都投入到课堂训练中了,良好的课堂气氛、多样的练习方法和学生不断增强的兴趣是实验组的成绩高于对照组的主要原因。
在训练中不断加强定向越野跑的强度,即各分段提出不同的时间要求,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运用定向越野跑的形式进行中长跑课的教学,不仅提高了职校学生的兴趣,而且还培养和锻炼了职校学生的勇敢顽强精神,增强了学生体质和智力水平。运用此方法可以使职校学生在非常放松的状态下进行练习,不会有枯燥无味的感觉。运用定向越野的形式进行教学,可以充分调动职校学生的积极性,使职校学生在快乐中增强体质。对照组之所以成绩没有大幅度提高是由于教学方法陈旧,满足不了职校学生的好奇心,引不起学生对中长跑的兴趣,导致学生没有学习积极性,认真练习的程度下降最终没有好成绩。
3.2定向越野跑的形式对培养中长跑兴趣的作用
3.2.1运用定向越野跑的形式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中长跑项目
按常规的训练法,学生对其充满了厌倦心理,在训练中根本达不到训练的效果,学生也就体会不到战胜极点后的快感,也就无法充分、全面、正确地认识中长跑课。而运用定向越野跑的形式可以使学生对定向越野跑充满疑问,充满了好奇,训练也就更加认真,这样能使学生在全心投入的情况下感受中长跑课带来的乐趣。再加上教师在课上对中长跑课生动的讲解,就更有利于其对中长跑课的正确认识。
3.2.2运用定向越野跑的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在实验课上判定哪个队优胜是依据全队成员的成绩总和来判定的。并不是以某一个学生的成绩来判定,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促使身体不好、成绩差的同学刻苦训练来提高成绩。在常规的训练方法下,一个学生的成绩好与坏与其他人无关,导致中长跑成绩好的学生越来越好,成绩差的学生越来越差。
3.2.3运用定向越野跑的形式有利于锻炼学生勇敢顽强的精神
学生完成了中长跑课本身就要具备一定的勇气,因为学生从小到大接受的都是陈旧的、枯燥无味的教学形式,学生对这种教学形式有了一种惧怕心理。如果学生能够完成中长跑课,对他自身是一种很大的鼓励,他不再惧怕中长跑课,这就是勇敢、顽强精神的表现。通过中长跑培养了勇敢、顽强的精神,对其以后的生活、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3.2.4运用定向越野跑的形式有利于学生快速提高中长跑成绩
通过实验研究,在短短的几个星期内实验班的成绩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说明运用定向越野跑的形式,对职校学生中长跑课有快速提高成绩的效果。
4 结论
4.1运用定向越野跑教学方案,提高学生的兴趣进行教学的实验,实验组中长跑的成绩和教学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
4.2运用定向越野跑的教学方案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利于中长跑课教学活动的进行。
4.3运用定向越野跑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中长跑课兴趣在教学时数、师资、学习对象、教学条件等方面无特殊要求,符合现阶段中长跑课教学的实际,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推广性。
4.4运用定向越野跑的形式提高职校学生中长跑课兴趣的方法,能缩短学生泛化阶段的时间,提高分化阶段的教学效率,有利于提高中长跑课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刘燕.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体育科技,1996(2):78-80.
[2]刘建亚.优秀运动员的速度特点及其训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3):52-54.
[3]张杰.中跑(1000m达标)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1(1):1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