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改变,认识了上海电气
——与创造者共创未来
2015-11-01◆杨佳/文
◆杨 佳 / 文
因为改变,认识了上海电气
——与创造者共创未来
◆杨 佳 / 文
近两年“一带一路”成了一个热门和时髦的词汇。很多企业都愿意成为“一带一路”的一部分,一是为了参与国家宏观建设;二是更好地挖掘市场,给自己的企业创造商机;三是为品牌宣传等等诸如此类的原因。
然而大家知道吗?上海电气早在本世纪初就是“一带一路”的先行者,尝试将我们的优质工程和先进技术带到周边发展中国家,可这种探索的背后是我们无数次的失败和不断创新。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电力缺口巨大的印度市场就引起了中国企业的关注。大批中国企业前仆后继试图敲开印度市场大门,然而鲜少有成功案例。
十多年后,在前人的基础上,上海电气决定进军印度市场。出于国企强于私企的惯性思维,上海电气一开始将印度国有项目作为首选,踏入了印度国家火电部大门。
当天在场有印度电力的高官和工程技术专家数十人,人人皆知通用、西门子、阿尔斯通,但没人听说过上海电气。他们的坐姿千奇百怪,有弓着腰的,有半仰躺着的,还有的甚至把脚翘得老高。
“Who are you?”印度人抛出了那个年代上海电气人在海外听到最多的一个问题。
“我们来自上海电气,中国最大的大型装备制造业之一。”时任电站事业部副部长的朱德年用英语回答,“印度经济发展靠什么?按照中国的经验,没有电力的大发展就不会有现代化。”
“印度今天的总装机容量是1.1亿千瓦,我给你们一个预测,今后二十年,印度经济要想正常发展,60万千瓦当量的机组至少需要1000台。”
在座的印度精英都睁大了眼睛,开始表现出兴趣和礼貌。这次推介足足进行了三个小时,但由于印度当时国内保守的政治压力以及本土产业保护主义,在印度没有业绩的上海电气最终没有获得印度国家火电部门的订单。
后来,上海电气营销团队用了一年多时间,走遍印度绝大部分邦的电力局,却依然颗粒无收。在一次公开竞标中,印度一位代表曾质疑上海电气的投标资格:
“我曾见过不少打着上海电气旗号出来的中国投标人。请问,如何让我们相信你们是上海电气授权的真正有资格的承包商?”
这个质问确实戳到了上海电气的痛处。当时上海电气的品牌管理混乱,没有知名度,眼看就要重蹈十多年前中国企业在印度全军覆没的覆辙。
然而苍天不负有心人,机遇终于青睐了上海电气。
来自印度信诚公司雅慕娜项目的项目经理苏里首先向我们伸出了橄榄枝。信诚公司是印度最大的私人工业公司,后来成为上海电气在印度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
2004年,上海电气在印度的第一个项目——雅慕娜项目开始了。这首个订单的背后是印度企业高于国内行业标准和制造难度的苛刻要求。面对这来之不易的第一份订单,我们决心迎难而上打造精品工程,为上海电气在印度打响头一炮。可问题来了,当时的上海电气的汽轮机年产能力仅53台,肩负着国家60%汽轮机的生产重任,手中握着十几台汽轮机订单的上海汽轮机厂,生产能力早已饱和。而且,我们承接的印度6台汽轮机均为30万千瓦的四代汽轮机技术,可是国内普遍已升级为五代超超临界的技术。为了按时交货,不影响现场的安装调试,我们不惜花大价钱曲线救国——找了制造质量好、代工价格不扉的外包企业,制造汽轮机转子和部分零配件。这也是我们鲜有的技术输出,用我们的技术要求和图纸方案,要求外包方加工制造。这大大增加了我们的制造成本,假设在国内一台30万千瓦汽轮机的造价为1200万元,那么外包方的造价就为1560万元,足足多出了30%。可就算成本高昂我们也要信守承诺按时交货,因为我们要跨出国门,要打消印度人对中国产品的质疑。
后来,雅慕娜项目不仅开创了印度安装30万千瓦机组的最快建设纪录,而且由于至今运行良好,获得了印度发电金盾奖。当一期工程顺利移交时,印度人向上海电气竖起了大拇指,印度《斯坦时报》在报道中称赞上海电气的工程速度“不可思议”。
此后,许多印度公司终于相信上海电气是中国实力最强的发电设备制造集团,上海电气在印度可谓顺风顺水,相继承接了瑞吉、罗莎、海萨等一系列电站项目,成为在印度最成功的中国企业之一,电站工程覆盖印度十三个邦。
人们常说品牌的力量,品牌的价值,就如同此次演讲,演讲的目的不仅仅是宣传品牌文化,更多是通过演讲改变大家对品牌的认识,改变大家对品牌的看法,甚至改变大家对品牌的态度。十多年前,在搜狐网的品牌调查中,只有不到10%的人知道上海电气。如今,上海电气在国际上已是一个强势品牌,世界品牌实验室评估上海电气品牌价值为513亿元,位列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第44位,居中国机械行业榜首。
我们常常认为走出国门很难,也常常认为我们的工业技术不能输出。可是我们要改变,因为改变,中国梦可以实现;因为改变,中国的伟大复兴可以实现;因为改变,大家认识了上海电气。
(本文获第三届全国品牌故事演讲比赛上海赛区决赛一等奖;由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