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单,但深刻

2015-10-31李慧元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5年10期
关键词:瓶子水分空气

李慧元

《种子的萌发》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种子萌发必需的三个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笔者以本节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应对课堂生成的三种策略。

一、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生成性问题

要让学生直观地发现种子萌芽的三个条件,从理论上讲,应该设计三组对照实验;也就是说,运用六个装置(一般采用罐头瓶进行实验),让学生探究三个变量(水分、空气、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设计控制“温度”这一环境条件时,各小组提出了不同的方法。有的小组建议给两个瓶子分别加冷水和热水,这样温度就不同了;有的小组建议采用保鲜膜包裹的办法控制温度。很明显,这两种方法都有问题。运用第一种方法,热水很快会冷却,导致两个瓶子中的温度趋同,变量自然消失;运用第二种方法,对于一个小小的瓶子来说,包裹与不包裹,温差并不大,况且包裹后可能导致两个瓶子中的不一样,从而出现两个变量,这种方法显然也不可取。

从学生的设计思路来看,他们清楚地知道设计这个实验的目的是,在其他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两个装置的温度要不同,但他们提出的方案要么温差很快会消失,要么温差太小,难以达到实验目的。如何解决这个生成性的问题呢?教师看见一名学生桌上放着一瓶矿泉水,灵机一动,顺手拿起来,问:“如果老师想喝冰矿泉水,你们有什么办法呢?”“放冰箱里啊!”学生齐声回答。随即,他们明白了,对照实验中可以把一个瓶子放在冰箱里,另一个放在橱柜里。生成性问题和难题迎刃而解。

当课堂中出现生成性问题而学生思维又出现瓶颈时,联系生活实际,是帮助学生顺利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之一。

二、在互动中解决生成性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互动,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并及时引导,帮助他们解决疑问,拓展思维。

先来看看课堂中“水分组”的展示。“我们探究的环境条件是水分。我们认为设计这个实验时,除水分条件不同外(也就是说1号瓶不洒水,2号瓶给一定的水分),温度条件和空气条件应该相同并且适宜。”立即有学生质疑:“一定的水分是多少?”到底多少水合适呢?生成性问题出现。考虑到空气的多少也是用水量来控制的,教师让学生把这个争议先放一放,等另一个小组展示完后再回头看“一定”是多少。

再来看看课堂中“空气组”的展示。“我们探究的环境条件是空气。我们认为除了空气条件不同以外(也就是说给1号瓶充足的空气,2号瓶空气不充足),温度条件和水分条件都应该相同并且适宜。我们准备给两个杯子洒同量的少量的水,然后用保鲜膜包住2号瓶,使杯子里面没有空气,1号瓶不包,最后将两个杯子都放到橱柜里。”“用保鲜膜包住,杯子里面就没有空气了吗?”另一组的学生马上质疑。教师及时表扬了质疑的学生,并让大家思考:用保鲜膜包住后,瓶子里有没有空气呢?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不难知道:包住后,瓶子里仍然有空气,只是比不包的那个装置空气少了一些;这样设计实验,对比不明显。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2号瓶里的空气不充足呢?有一名学生提议抽成真空。大家眼前一亮,都说这个方法好。“啊,如果有抽气棒,这个方法实在是棒极了!”教师采用肯定加否定的方式指出了这种方法的不可操作性。

学生的思维一时陷入了困境。教师适时点拨:“有没有会游泳的同学?将头完全浸没到水中之后,有什么感觉?”“很闷,呼吸困难。”一名学生抢答。“为什么会呼吸困难呢?”教师轻描淡写地问。“缺氧。”大家恍然大悟,马上想到,将2号瓶里的种子完全浸没在水中,空气就不充足了。

大家都兴奋找到了解决的办法,科代表却站起来提出一个问题:“给1号瓶加少量的水,2号瓶加过多的水,虽然解决了空气的问题,但水分也成了变量,这就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了。”这刚好回到了上面预留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认识到:“一定”的标准是,水不能浸没种子,不然空气就不充足了。

教学中,当生成性问题出现后,教师既不急于给出结论,也不置若罔闻,而是给足时间,鼓励学生相互质疑,充分互动,产生思维碰撞,让学生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生成智慧的火花,最终突破了难点。

三、在错误中解决生成性问题

错误是发现真理的必由之路。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偏差和错误。面对这种状况,教师要灵活机智地进行纠正和引导。

教学中,学生根据经验对种子萌发所需外界条件作出假设时,除了教材中探究的水分、空气、温度以外,很多学生认为光、土壤也会影响种子萌发。面对生成性问题,教师没有否定学生的假设,而是在完善实验方案环节,在表格中(如下)多给出了一个5号装置(按:把6个装置中完全相同的那一组,也就是三个条件都满足的一组合并,就变成了4个装置,教材中就是按4个设计的),让学生选择除水分、空气、温度以外还想探究的环境条件,通过设计方案、亲自探究之后再得出科学的结论。

一个星期后,学生汇报观察结果。设计了光照组的学生汇报:将5号装置用黑色塑料袋包裹后,种子也萌发了,可见光不是种子萌发的必要环境条件。设计了土壤组的学生汇报:有土壤和无土壤的种子都萌发了,可见土壤也不是种子萌发必要的环境条件。

这一过程中,当学生因错误认识而出现生成性问题时,教师没有急于把学生引向教材,而是利用生成的错误资源,通过增加实验,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最终得出了科学的结论。

我们强调教师要善于运用生成、巧妙地处理生成,并不是要忽视预设。科学、合理、有效的预设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教师只有围绕教学目标精心预设有弹性的教学预案,才能在面对生成时不惊慌失措,并运用生成成就精彩的动态课堂。

(作者单位:宜昌市夷陵区教师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 姜楚华

猜你喜欢

瓶子水分空气
[呼吸的空气]Die Luft zum Atmen让我们把它推迟到明日
为什么灌满水的瓶子不易破
减盐不如减水分
我要买空气
完形填空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