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错误也是一种教学资源

2015-10-31胡继芬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5年10期
关键词:小冬分配律方程组

胡继芬

一、利用“错误”资源,设计趣味习题

很多学生觉得犯错很羞耻,一旦犯错就一蹶不振。针对学生这一心理,教师除了帮学生分析出错的原因之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平时作业或者课堂上所犯的错误,编拟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让那些犯错的学生看到他们所犯的错误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这也能给没有犯错的学生一定的鞭策。比如,针对学生粗心犯下的错误,笔者设计了一道趣味练习题:“陈风和陈凤是一对双胞胎姐妹,练习完书法后开始做数学作业。其中一道作业是解方程组ax+5y=13,4x-by=-2。姐姐陈风是个电视迷,边做作业边看电视,一不留神把a看错了,得到方程组的解为x=3,y=-1;妹妹陈凤喜欢吃零食,边吃零食边做作业,一不小心把b看错了,得到方程组的解为x=3,y=4。请根据上面的材料求出原方程组的解。”

这道题是根据学生平时做错的作业编拟的,这就让那些曾犯过类似错误的学生看到题目后备感亲切,让他们认识到粗心不可取,错误也可以加以利用,在解答趣味练习题的过程中,他们的心态也得到调整,有的学生甚至想把自己做错的题目也编成趣味习题,错题资源不仅没有浪费,还演变成一种新的检测方式。

二、利用“错误”资源,激发创新思维

对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错误,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发掘错误中的创新因素,并适时点拨,就能帮助学生突破当前的思维障碍,在不经意中生成一种新解法,这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比如,笔者在讲授习题课时,学生李小冬可能受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影响,错把原题当作方程求解,把分母去掉了,他的解法引起全班哄堂大笑。笔者却反问学生:“我们能不能从小冬的解法中获取有价值的东西?”全班学生都仔细分析着小冬的解法,不一会儿,程凡到黑板上写下了另外一种新的解法,方法很巧妙。当笔者问程凡是怎样想到这种解法时,程凡回答说:“既然小冬把原题当作方程求解,我们为什么不干脆直接设原式的值为a,用解方程的方法求原式的值呢?我就是在小冬的解法基础上想到的,我还要感谢老师的提醒呢。”

程凡的思考方法启发了其他学生,当再看到别人或自己犯错时,班上的学生会对错误解法深入分析,看能不能从中受到启发,能不能据此推导出新的解法。作为教师,笔者会帮助他们一起分析错题,在关键时候引导他们,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让他们真切感受到思维碰撞的火花。

三、利用“错误”资源,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许多学生利用公式会做数学题,但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对数学知识完全停留在机械模仿和记忆的层面上。这与执教教师只注重讲授数学结果,不关注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有关。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错误,引导他们关注知识的生成过程,关注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让学生不仅知道“怎样做”,更重要的是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比如,解方程[2x-13]-[10x+16]=[2x+14]-1。在讲授时,教师让一位学生在黑板上演示,其中甲学生的解法是:去分母,得4(2x-1)-2(10x+1)=3(2x+1)-1。教师没有立即指出他的问题,而是反问这个学生去分母的依据。甲学生在疑惑中查阅了数学笔记后,回答是“等式的性质2”。教师让甲学生重新把等式的两边都乘以公倍数12,并且写在黑板上。他刚写完,立即有其他学生对他的写法表示异议,他们表示应该把“[2x-13]-[10x+16]”用括号括起来,把“[2x+14]-1”也要用括号括起来,因为等式的左边和右边分别是一个整体,接下来再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在计算过程中,学生甲终于明白自己错在哪里了。原来从表面上看,学生甲在解方程中的“去分母”这一步出错,实际上是错用了乘法分配律。教师巧妙利用学生的错误,挖出了学生出错的“病根”,让学生知道“去分母”这一步是怎样来的,也巩固了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

(作者单位:钟祥市胡集一中)

责任编辑 严 芳

猜你喜欢

小冬分配律方程组
深入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
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二元一次方程组》巩固练习
乐于助人的好朋友
过去
一类次临界Bose-Einstein凝聚型方程组的渐近收敛行为和相位分离
除法中有“分配律”吗
除法也有分配律吗
活用乘法分配律
体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