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名家手法 塑丰满形象

2015-10-31叶乃初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5年10期
关键词:捕鸟交代贝壳

叶乃初

鲁迅先生在《故乡》(人教版课标教材九年级上册)中塑造了少年闰土的可爱形象。名家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很值得学生作文时学习借鉴。为了论说方便,现将原文摘引如下(括号中的内容为笔者所加):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这不能。须下了大雪才好。我们沙地上……什么都有:稻鸡,角鸡,……”(捕鸟)

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闰土又对我说:“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检贝壳去。……(捡贝壳)

“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管贼么?”“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看瓜)

“他不咬人么?”“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刺猹)

“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看跳鱼)

从这些文字可以看出,少年闰土在我的要求和好奇的追问下,一口气向我讲述了他在乡下所经历的“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看跳鱼儿”等新鲜有趣的事儿。

不难看出,在塑造少年闰土形象的技巧上,鲁迅先生运用的主要手法是语言描写,但仔细分辨,这些语言同中有异,笔法灵活,富有变化。

语言描写“雪地捕鸟”,除将捕鸟的时节、环境、地点、用具、诱饵、方法、时机、所得等交代得一清二楚外,还准确地运用了“扫、用、支、撒、看、缚、拉、罩”等一系列的动词,即动作的细节描写,将捕鸟的全过程描述得细致入微,让人产生迫不及待、跃跃欲试之感。

语言描写“海边捡贝壳”,先交代捡贝壳的季节、时间、地点,然后说到贝壳的颜色及名称。就贝壳名称而言,采用的是隐性摹状方式,颇有民俗意味,令人产生闻其名思其形之感。

语言描写“月夜看瓜”,先说乡下所具有的纯朴民风,自然管看的不是“人贼”,而是偷吃糟蹋西瓜的獾猪之类的小“动物贼”了。晚上看瓜,重在听声音就能发现它们;然后捏了胡叉,轻轻走过去。看瓜的动作描写,令人顿时屏息静气,心跳加快。

语言描写“瓜地刺猹”,由于伶俐的猹的异常行为,稳当当的刺猹却常常变得落空了,十分出人意料。刺猹的场景描写既惊险又刺激。

语言描写“潮汛看跳鱼儿”,先交代地点、时节,尤其是对跳鱼儿——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的想象描写,充分显露出少年闰土的灵气天真。

正是采用了富有变化的语言来描写这些有趣的事儿,一个活泼可爱的乡下英俊少年,一个月夜看瓜、手捏胡叉、勇敢刺猹的少年英雄形象才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少年闰土对我说起乡下的那些新鲜事儿,绘声绘色,滔滔不绝。其中有一点大概很少有人提及,那就是他只顾讲述那些有趣的事儿,完全忘记了角色转换、地点转换,而把眼前所在的城里当成了自己的乡下,因而对我说出“你到我们这里来”的话。此处的语言飞白描写加上之前的外貌描写,让人很容易联想起这样一幅情景: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站在我的面前,不时挥舞着那双红活圆实的小手,绘声绘色、滔滔不绝、有滋有味地讲述着乡下那些有趣有味的新鲜事儿……

还有,在对少年闰土的语言描写中,不时穿插“我”好奇的追问与由衷的感叹,也对少年闰土的形象塑造起到了一定的衬托作用。这些衬托描写,使少年闰土的形象更丰满。

(作者单位:汉川市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 姜楚华

猜你喜欢

捕鸟交代贝壳
男子捕鸟近千只,竟用来涮火锅
捕鸟网
银贝壳
原来你是这样的贝壳
贝壳里的海
小小的贝壳一幅幅的画
“围网捕鸟”缘何屡禁不绝?
交代
交代
盗墓者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