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学科德育亟需三个转变

2015-10-31沈坤林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5年10期
关键词:志向体悟同桌

沈坤林

学科德育的价值和意义为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所认识,但是,具体到日常教学,大多数教师除了系统地“提醒”“告知”和“渗透”外,往往没能真正树立学科德育的必要理念,更找不到实施学科德育的有效抓手。

因此,要优化学科德育,需要从观念到行动实现必要的转变。

一、从“知的倚重”到“人的发现”

这里有两个层面的问题需要思考。一方面,当下的教学依然存在着偏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工具。这样,在学科教师面前,活生生的学生——有着生命活力、个性差异、主体能动意识的“人”不见了。而只有有“人”的课堂,一切教学与教育才能正常展开。

另一方面,一提到学科德育,许多教师就自然地想到传授一些“德育知识”或宏观的这个“观”那个“主义”,同样没能更好地考虑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内在自觉。

多次观摩伯尔的小说《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和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学展示课,不少教师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总喜欢讲述什么是正义战争,什么是非正义战争,怎样才算是爱国主义。这本身并没有错,甚至有时也是必要的,问题是,我们的学生从小在和平的环境中长大,《水浒传》等传统作品体现的“快意恩仇”,或近年“抗战神剧”的影响,几乎主宰着他们对战争的认知。可惜,不少教师对于眼前的学生没有深入了解,无视学生的困惑,如学生对《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战争受了重伤却还觉得炮声是“优雅”颇感不解,那么,一切崇高的教育都将大打折扣。

可见,对于这些战争题材的作品教学,首先要引领学生深入文本,设身处地地了解,指导学生联系已学的同题材作品或影视作品进行比较,同时适度拓展。让学生在读懂文本的同时,读出自我。

二、从“导的在场”到“能的智慧”

优化学科德育,无疑需要所有的教师自觉地担当起“在场者”的职责。但是,一些教师在学科德育上扮演着“退场者”的角色,即使在场的“引领者”也往往缺乏应有的智慧。

笔者曾观摩一位教师上《论语》中的《侍坐章》一课。执教者先花半节课让学生梳理课文,即从孔子问志到学生答志,再到孔子评志。然后用剩下的半节课让学生谈感想,即学生自己说志,同桌评志。有学生说:“我的志向和大家一心要考好的大学可能不同,我想开一个小店,卖自己喜欢的东西。”其同桌评论说:“这个念头有点古怪。”教师没作任何评价便让别的学生继续说,那名要开店的学生似乎很没趣。又有一名学生说:“我的志向是嫁一个外国的老公。”这自然引来一片笑声。教师笑着让其同桌评论,其同桌说:“我觉得她的志向一定能够实现,因为,作为同桌,我知道她口语很好,与外国人交流很方便……”课堂上笑声不断,教师偶然也会有“你的志向好独特”“你真的很聪明”之类的评价,但是,教师的引领实在缺乏必要的思想和智慧。比如,对于明显的搞笑者,没有进行必要的应对;对于流露出来的观念偏差,也没有进行必要的分析。

其实,《侍坐章》中孔子的言行和态度便是学科德育的智慧。孔子对“率尔而对”的子路,“哂之”,在后面的评价中特别提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对子路的表现有所不满,但并没有全盘否定子路的政治理想。而对于有点“另类”、似乎“没志向”的曾晳,孔子却明确表示“吾与点也”,并在评价中阐明自己的理想境界。这样,对于不同的学生都有所触动,更有所引领,体现了教师的担当与智慧,值得各学科教师借鉴。

三、从“点的揭示”到“过程的体悟”

以往,不少教师把学科德育简单地理解为在教学的某个环节把一些德育的“点”揭示出来,以便让学生记住,却忽略了引领学生自己发现和体悟。而一些教师片面理解高考的导向作用,又加剧了上面的偏差。如近年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往往有一道开放题,如浙江卷选用《静流》,其最后一题为:“结合文中弟弟的经历,写出你的亮点成长感悟。”

于是,在日常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热衷于与高考“接轨”,总喜欢让学生找到一些“点”,作为德育的“标签”。如杨绛先生的《老王》被选入初、高中多个版本教材,我们见到的相关课例也极多。但是,大多教师热衷于得出一些“点”的结论,如“底层的光芒”“关爱弱势群体”“知识分子的担当”等,而学生自己的发现和体悟没能跟进。

过程的体悟,还需教师引领学生联系生活,回到文本进行细读感悟。如杨绛先生为什么要在讲述中让老王自己说 “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因为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老王,是一个没有任何怨言的老实人,他谁也不怪,只怪自己。而我们只要肯思考,就不难发现,真正自责的应该是谁?真正要愧怍的应该是谁?这样的叙述,没有把矛头指向有关部门,却体现了一个学者的良心。

还有,杨绛直接引用老王的话,说他两个侄儿“没出息”。是两个侄儿没有考上大学、没有找到好工作或当上干部而“没出息”?显然不是。是两个侄儿经济状况也不好而没有能力帮助照顾老王而“没出息”?有一定可能。是两个侄儿对老王并不怎么孝顺而“没出息”?从全文看,可能性或许最大。老王说他们“没出息”,话里面自然有些不满,但从老王的嘴里这么说出来,并没有责怪的味道,足见老王为人老实与厚道。有亲人而不亲,有时候比没有亲人更感觉痛苦。如果让学生体悟到老王如此的辛酸,远比得出一个“我们应该关爱老人”之类的结论强。

如果说,教师对学生作为“人”的重视和教师对自身引领智慧的丰富,是学科德育优化的前提的话,那么,引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作为主体而自觉体悟,则是优化学科德育的根本。

(作者单位:浙江省桐乡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志向体悟同桌
有志向就一定就能成功吗
我的新同桌
郎世宁的心声与体悟
换同桌
脑洞超市 志向高远的猕猴桃归来
体悟伟大梦想 汲取创新力量
羡慕我同桌
体悟书法
不一样的体悟 2014 RFC国际雨林赛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