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中的交往空间设计
2015-10-31李嘉LiJia
■李嘉 Li Jia
(长沙理工大学,湖南长沙 410000)
住宅中的交往空间设计
■李嘉Li Jia
(长沙理工大学,湖南长沙410000)
生活方式与住宅形态相互作用、互为因果;交往行为是组成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住宅的客厅、书房、入户门内外等空间都产生了影响因子,是基于生活方式的住宅设计需要考量的。本文从交往行为对住宅的户内外空间的作用出发,从一个侧面探讨生活方式与住宅设计的关系,提出“住宅设计乃生活方式的设计”观点。
住宅;交往行为;设计
交往行为是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与家庭生活、消费观念、闲暇方式共同组成与住宅设计密切相关的影响因子。在当今物质丰富、技术进步、信息过载的现代都市,人与人之间既联系又隔绝,既交流又冲突,普遍产生出孤独感、压抑感,对社会交往产生了更多样、更强烈的需求。德国学者哈贝马斯提出“交往行为”之重要概念(1981):通过交往行为达到理解以实现传播、维护以及更新文化知识的目的;互动的交往行为的协调以满足社会整合和群体团结的需要;交往行为的社会化以形成个人认同[1-2]。哈贝马斯肯定了交往行为的社会学意义,在文化与理解之间建立了联系。
在全球化语境中,住宅承载了现代人基本的生活方式,是既能独处又能交往的避风港。住宅设计不可能避免交往行为的需求,数字化生活更是将交往延伸到住宅的各个角落[3]。作为生活方式重要内容的交往需求,在住宅住宅设计中与形式、色彩、风格、一体化、智能化等等因素一样需要设计师统筹安排。
1 客厅交往空间
传统中国社会人们受血缘、地域关系限制,交往方式简单,交往范围狭窄。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国人的生活空间开阔了,交往方式日趋多样化,其内容既包括客观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也包括主观的思想、情感和认识。交往既是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思想交换的过程,比从书本上获得的信息具有更广泛更直接的内容。就拿住宅装修来说,除了大众传媒的影响外,朋友同事之间串门,互相观摩对方的住宅风格,更能直接引起对某种装饰的偏好。家中待客,更能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增进彼此间思想、感情的交流,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亲密感,获得愉悦。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交往行为在古代亦受重视,传统住宅的厅、堂就是住宅中重要的交往空间,其位置居于建筑的正中央。图1为红楼梦荣国府荣禧堂的室内设计,正面两座为主人或贵宾上座,两旁两列侧座为宾客准备,一般按宾客身份次第就座。可以看出,传统厅堂中家具座位的摆放非常注重与宾主身份相符,这与儒家礼教是一致的。现代居住空间中的客厅同样具有交往的功能,只不过淡化了主次之分。客厅这个名称的字面意义即接客迎宾之厅堂,对内是家庭男女老少团圆聚集、交流感情的地方,属于相对公共的领域,往往成为住宅的装饰设计重点。中国人重人情好面子的特点在客厅装修上显露无遗:最高档的材料、最华丽的造型、最显赫的家具、最讲究的陈设,最丰富最亮的照明等等,都会集中在客厅。这一点,从古至今观念上都没有多大的改变。
2 虚拟交往空间
在全球化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场合和空间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方便地在全球范围内交往已变得可能。美国学者曼纽尔·卡斯特在他的鸿篇巨著网络三部曲中分析了当今全球浮现的新的社会结构,并尝试将此社会结构概念化为网络社会。在卡斯特的笔下,网络不仅仅是Internet,通过信息技术实现的交往让交往行为跨地域、跨国界,具有了更宽泛的外延——Email、BBS、语音、视频、语聊、网络游戏、网上购物等等,都是传统社会无法想象的交往手段。这种基于互联网建构起来的新的交往模式,克服了传统社会受时空限制的“点对点”局限性,实现了“点对面”的全方位交流,这是一个超越时空的虚拟世界,开放、快捷、多元、平等,从而把世界连成一个前所未有的“地球村”。
在住宅空间里,人们通过一个窗口就能实现与外界的交往:电话、传真、光纤、调制解调器、电脑、手机、3/4G……围绕信息技术节点布置起来的空间成为通往广阔虚拟公共空间的媒介,容纳这个媒介的空间是网络社会兴起才具有的住宅内容,物理意义上的私密通往虚拟的公共,这种“网络媒介空间”传达出网络社会新的居住范式信息。电脑及信息技术在我国城市家庭中有极高的普及率,然而目前住宅户型设计和设施预埋还未跟上生活方式的发展,很多家庭中的“网络媒介空间”被挤在狭窄的卧室、客厅,条件宽裕一点的放置在书房,不太利于每个家庭成员方便平等地使用;杂乱的网线、电源线既容易积灰又影响美观;缺乏专门为电脑操作设置的照明,炫光或照度不足都会引起视力下降。可以预见,随着网络交往带来的工作便利,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居家办公,“网络媒介空间”将会步入越来越多的家庭,其空间的重要性会越来越突出,它需要更适宜的设计,从建筑户型到装饰到设备预埋、配置到适宜的照明,这对每一个设计师都是任务和挑战。
■图1 红楼梦荣国府荣禧堂室内设计
■图2 带有私密、半私密、半公共和公共空间的分级化组织的住宅区
3 邻里交往空间
尽管互联网为网络社会的交往行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交往空间,缩短了人与人的距离,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但也随之产生一系列问题,有些人越沉溺于网络越觉得孤独。网络社会带来交往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疏远。于是,人们开始寻求内心深处的居住记忆,回味过去鸡犬相闻的生活气息,想起老街坊、老邻居留下的珍贵记忆,方便温馨的邻里交往是传统社会遗留下来的一种文化心理依赖。
丹麦杨·盖尔的《交往与空间》是一篇关于户外交往的经典力作,有助于改善和发展已有及新建的城区的人文质量。书中对于公共空间的户外活动概括出了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社会性活动。必要性活动是指各种条件下都会发生的活动,很少受到物质构成的影响,如上下班、等电梯、候车等;自发性活动是只有在适宜的户外条件下才会发生,如天气晴好时散步、路遇趣事时驻足等;社会性活动是指与人共同参与的活动,如孩子嬉戏、相互交谈、跳广场舞等,这类活动绝大多数都是由前两类活动发展而来的。如果必要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的条件得到改善,社会性活动就会得到间接的促进,交往行为就有了发展的基础。如今的住宅小区设计已经将利于交往的公共空间如会所、社区广场、游乐设施等纳入到规划中比较重要的地位,激发人们参与其中,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发生条件有了存在的空间基础。由公共空间向私人空间过渡的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或几家住户共用的半私密空间是非常重要的。邻里空间(图2),它是从家居生活迈向城市生活的过渡,是旧时邻里交往的空间容器。就像传统里弄住宅或大杂院,人们彼此熟悉,在一个共同的空间晒被子、晾衣服、择菜、水井取水,必要性活动的同时与他人有着近距离的接触,交谈成为很自然的事,在小尺度的空间里自然促进了社会性活动的邻里交往。
然而,如今高楼林立的城市住宅非常缺少小尺度的半公共、半私密的空间,家门口缺乏自发性活动的条件,防盗门一关,生活事务都能在室内解决,邻居间互不认识。如果在住宅建筑方案设计中适当留出一定区域,并在这些区域中添入能让人驻足观望的内容,或提供条件将户内的一部分生活事务转移至此,交往行为将会大大增加。
4 防卫性交往空间
虽然设置、利用和改善半公共半私密空间有利于促进邻里交往,但事实上人们的防卫心理却根深蒂固。住宅开发商在开发产品的过程中就已经考虑到交往空间中的防卫性控制,因而会出现不同层次的居住社区,在空间上加以分化、隔离,避免不同阶层的住区人员在空间中自由流动。其实传统社会富裕住宅的高大的院墙就是防卫性极强的手段,是“自我隔离”于普通百姓的符号。
这看起来似乎很矛盾,一方面呼吁交往空间的改善,一方面又强调防卫的必要。天津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刘峘的硕士论文《基于犯罪预防的城市居住空间规划研究》中对北京市海淀区的居住环境与犯罪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调查,认为中、高层住宅区比多层住宅区更容易遭受盗窃等犯罪的侵害,原因在于高层住区的某些不利于安全的特征,如电梯公寓的楼梯间、走廊尽头等“空间死角”[4]。而由于城市化发展,用地越来越紧张,中高层住宅所占总体住宅形式的比例也日益增大,空间的防卫问题已经引起建筑、规划设计师的重视。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提出了视线监视的安全策略,她认为城市街道由于被“遗弃”而容易发生犯罪,对策是增加沿街建筑的使用率,使街道处于居民或行人的视线之中。这种“监视”策略的观点在奥斯卡.纽曼的《可防卫空间》理论中也得到应用。纽曼主张建立相对封闭的迷你社区,减少外来车辆进入,促进居民互相了解,改善社区公共空间质量,使人们有更多的自发性活动条件,与街道的视线监视一样,增加住区空间的“观望”强度,因而控制犯罪的能力也就更强。实际上,这种观念很好地解决了交往和防卫的矛盾,人们到户外参与交往的活动增多,彼此熟悉程度加强,公共区域的视线监视就能起到一定的预防犯罪的作用[5-6]。
5 结语
交往行为与家庭结构、闲暇方式、消费观念等一样,都是与居住空间密切相关的生活方式内容之一,基于生活方式的住宅设计是设计师从业主生活实际需求出发,对“重形式不重生活”的设计问题的反思与纠正,是更深层的“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7]。住宅设计不仅仅是某种外在形式的美化,而应当更深入地关注生活方式,提升住宅的人文意义,设计本来就是生活方式的设计。
(责任编辑:贺辉)
[1](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3]唐兴荣.日常生活——当代室内设计史研究视角转向摭论[J].家具,2015,(3):33-37.
[4]刘峘.基于犯罪预防的城市居住空间规划研究[D].天津大学,2006.
[5](丹麦)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6]Oscar Newman.Defensible Space:People and Design in the Violent City.London: Architectural Press,1972.
[7]李嘉.居室设计与生活方式的同步演进[J].艺海,2015,(4).
Design of Communication Space in Residence
Life styles and residential function serve as reciprocal and mutual causations.An important part of a lifestyle,the way of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effects how spaces,like living rooms,reading rooms,entrances,and information receiving spots,are designed.It is crucial and necessary to consider such factor in residence designs that are based on specific lifestyles.In this article,I will illustrate the idea that "the design of residence is the design of lifestyle" through exploring how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effect the residential spaces.
Residence;Communication behavior;Design
TS664.01;TU238+.2
A
1006-8260(2015)11-0038-02
湖南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10C0388)
李嘉(1968-),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邮箱:lijia0520@163.com
李嘉.住宅中的交往空间设计[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5,(11):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