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地建筑的空间形态及设计探析

2015-10-31孙林玲

建材与装饰 2015年25期
关键词:建筑群山体山地

孙林玲

(上海尤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200433)

山地建筑的空间形态及设计探析

孙林玲

(上海尤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200433)

山地建筑依山而建,跟自然环境相互渗透,空间形态错落有致,处处彰显诗情画意。如今,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自然资源越来越匮乏,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山地建筑的空间形态时要从未来的角度出发,对山地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满足人类诉求。本文首先阐述山地建筑的空间形态,接着探讨山地建筑空间形态设计的价值观念,最后提出山地建筑群空间形态设计方法。

山地建筑;建筑群体;空间形态;设计

山地建筑具体是指在地形起伏变化较大的环境中建造的建筑,自然环境跟建筑物充分融合,为人类提供各种活动场所。当前,山地建筑的发展对我们而言意义重大。急剧膨胀的人口导致人类的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人类一点点蚕食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因而需持续拓展新的生存空间,于是丘陵、山地等成为人们开发的主要地区。同时,山地建筑接近大自然,能很好地缓解人们在高压力、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中面临的紧张和压抑等情绪,促使人们放松身心。因此,山地建筑的发展前景良好,值得我们深入探析其空间形态及设计。

1 山地建筑的空间形态

1.1空间的耦合性

山地建筑空间形态的耦合性具体表现为山地建筑跟相应山体环境在空间形态上的吻合[1]。如空间意味的耦合性,即人们营造的山地建筑空间跟环境空间具备类似的属性时,就实现了山地建筑空间意味的耦合,就像著名的雅典卫城,它建在陡峭的山岗上,只有西面的一条通道盘旋而上,建筑群主次分明、高低错落、布局自由。因而山地建筑应跟地形有机结合,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空间氛围,实现空间耦合性。

1.2空间的动态性

山地建筑空间形态的动态性具体是指对于山地复杂的地理环境而言,如果高差变化较大,这对地形不利,需要设计师们利用坡道、踏步等过渡性的空间把高差消除掉,过渡空间可以是室内的,也可以是室外的,能促使山地建筑的空间形态随着地面高度的变化而实现动态性。如我国颐和园的云松巢,就是利用连廊对山地走势实现空间引导,从而构建一个虚实相间的、丰富的山地建筑空间形态。

1.3空间的趣味性

在设计山地建筑时,最常见的手法是因地制宜,通过借鉴并利用自然景观来形成山地建筑趣味性的空间形态,为人们营造出适宜游玩和观赏的空间。如古代的悬棺,就是在悬崖峭壁上放置棺材,在表达生者对逝者的崇拜与孝敬的同时使逝者的灵魂跟上天更加接近,更好地保护逝者。直到今天,设置悬棺依旧是一个谜。又如在山体的内部设计并建立通道,当人们在支离破碎的空间里穿梭时,大自然的魅力与建筑空间的趣味性显露无疑。

2 山地建筑空间形态设计的价值观念

2.1山地建筑空间形态要依附于自然环境

设计山地建筑空间形态的基础和背景就是当地的自然环境,它牵引着山地建筑群体形成多样化的空间形态[2]。在设计中,山地地形融入空间形态,这是山地建筑跟平地建筑的区别。在每一个地区不同的地形地貌中,山脉是最强大的一个地标,所以山地建筑空间形态应当依附于自然环境而存在,实现相互的融合。对此,设计师们首先应树立正确的设计价值观念,必须充分了解并积极顺应大自然无穷的力量。如图1所示,设计师应充分利用山地不同的地形,顺应地势的起伏,在地形中融入山地建筑的一部分,尽量避免破坏植被,促使山地建筑认为设计的空间形态跟周围的自然环境完美地融合。

图1 山地建筑空间形态设计顺应地势

2.2维护山地建筑原山体环境的生态平衡

较平原地区来说,山地地形中的建筑在设计时需对地质、气候及植被等各种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因为这些因素特别敏感,加上山地建筑改变了山体原有的生态系统,产生各种反应的可能性远远大于一般环境。在城建规划与经济指标的共同作用下,过去的山地建设难以做到因地制宜,无法实现平衡发展,山地建筑空间形态设计也没有跟随山体生态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属于破坏性建设,一味追求视觉上的一览无遗,依靠高科技设备和先进技术把山体的大部分都挖去,不但增加造价,还破坏了山体原有的环境,导致山地建筑丧失特殊韵味,跟设计师的初衷相悖。所以山地建筑设计师应及时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全新设计观念。

2.3建构山地建筑群多元共生的空间形态

多元共生即协作共存,本质上是在新文化与旧文化、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共存的状态下找寻在运动中求创新、在变化中求生存的空间形态。山地建筑空间形态设计不得不跟人、自然环境和谐共存,只有这样才能跟生态规律相符,才能促进人类社会取得可持续发展。因此,设计师应依据山地建筑山体的自然环境及当地的人文精神,充分运用建筑学、生态学等知识及一些先进的科技手段,正确处理好山地建筑跟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促使建筑能跟周围的大环境融为一体,积极建构山地建筑群多元共生的空间形态,真正实现建筑、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生。

3 山地建筑群空间形态设计方法

3.1山地建筑群外部空间的统一设计

较建筑物本身而言,山地建筑群体的外部空间是虚的,而建筑是实的,能把虚空间呈现出来,因而两者之间是互补关系。当山地建筑群被外部空间包围,那么形成的空间就是敞开的、模糊的;当山地建筑群基于实体围合而成,其外部空间就是明确的、封闭的[3]。由于我们不能确定出空间的界面,因而外部空间也相对不明确。所以建筑群外部空间一般是利用单体建筑来实现空间上大与小、高与低、封闭与开敞等形态,以此实现外部空间的统一性、丰富性,或通过分割外部空间形成相互之间的渗透,从而在空间形态上达到统一。在综合布置山地建筑群的外部空间时,设计师还应考虑单体建筑功能跟建筑群功能的有机结合。在序列组合上,外部空间需结合山地建筑的地形、功能、人流活动等特点,通常是进行纵向延伸,同时辅以横向轴线,从而把空间细化、丰富,并在延伸轴线的同时进行适当的循环和迂回等。如图2所示的福建客家土楼建筑群,它不仅具备鲜明的建筑风格,且很多土楼都意味深长,有的为纪念先祖而定名,有的为劝勉后人而定名,有的以主人的名字来定名等。在福建民居中,土楼是一块瑰宝,揉进很多人文因素,称得上是结合了天、地、人三方。几百人、数十户在同一楼里居住,这充分反映出客家人和睦相处、聚族而居的传统。同时,土楼建筑就地取材,用当地的土料构筑楼堡,体现出山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图2 福建客家土楼建筑群

3.2山地建筑群体的组合统一设计

山地建筑群体的组合需设计师整体考虑、把握山体环境,主要可从三方面进行:①各个单体建筑之间在空间形状上要相互协调、彼此呼应;②通过桥梁、台阶或道路等把建筑外部空间连接为一体;③把山地建筑的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融为一体。此外,设计师应考虑建筑的功能,在统一设计群体组合时需跟山地建筑的实际功能需求相符。

(1)跟山地地形变化相适应。当设计师面对的是不规则的山地地形或地形地势的起伏变化较大时,可通过顺应地形变化趋势来布置山地建筑群体,特别是要严格沿着等高线的变化趋势来布置建筑群,确保山地建筑能跟山地地形相互结合,成功融入自然环境。与此同时,单体建筑务必要和谐地融入到建筑群体中,通过跟山地自然纹理的融合达到一种空间形态上的统一。

(2)统一山地建筑的形体。当设计师把建筑群体的所有山地建筑的色彩、体形、质地等元素都设计成相同时,就能取得一致性,这种一致性越突出、越明显,山地建筑之间的统一性、共同性就越强,山地建筑群体就能呈现出整体的韵律感、序列感,从而达到空间形态的统一。如图2的福建客家土楼建筑群,其造型和外立面相同,达到了一种和谐的、统一的空间形态视觉效果,完美地融合于大山之中。

(3)充分利用对称轴线。

当山地建筑单体比较类似时,设计师可利用轴线进行引导布置,从而形成完整的、统一的空间,打破山地建筑的杂乱无章性、单调性,求得山地建筑群体的组合和统一[4]。如我国明清时期的故宫,四周都是宫墙,南北长为960m,东西长为760m,故宫四面各开设了一座门,上建城楼,四角建角楼,轴线对称、轮廓丰富,护城河在城外绕周。故宫的建筑统一使用红墙、红柱和黄色的琉璃瓦顶,色调庄重,在大面积灰瓦灰墙民宅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壮观和雄伟。

(4)充分利用建筑的向心性。在山地建筑群体的组合中,设计师可选择一个建筑作为中心点,其他建筑单体围绕该中心建筑围合成一个空间,通过这个中心,各个独立的山地建筑单体就形成了一种聚拢感、秩序感。如法国著名的纪念性建筑物——明星广场凯旋门,广场的街道是呈辐射型的,紧紧围绕凯旋门而建,具备很强的向心性,而凯旋门采用的构图较简单,共同形成一种雄伟、庄严的艺术氛围。

4 结语

在当前的山地建筑空间形态设计中,设计师应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出发,充分尊重山体地形,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维护山体原有环境的生态平衡,因地制宜地设计山地建筑的空间形态,从而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的需求,最终促进实现山地建筑群体空间形态跟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翁季,常建.山地建筑空间布局特征与接地形态研究[J].室内设计,2013(02):46~51.

[2]戴志中,戴蕾.山地建筑形态创作的审美思维[J].新建筑,2013(03):84~88.

[3]张红红,张硕.北京郊区山地别墅区形态设计研究[J].华中建筑,2014(12):133~137.

[4]黎杞昌.巴渝传统山地建筑形态分析与现代应用[J].中华建设,2012(09):184~185.

TU201

A

1673-0038(2015)25-0016-02

2015-6-7

猜你喜欢

建筑群山体山地
山地草甸
南头古城数字展厅建筑群
建筑与建筑群储能工程初探
穿越火线之山地作战
济南市山体修复中的植物应用与技术——以济南市卧虎山山体公园为例
山地之旅
山地之美——雨补鲁
审视中国传统建筑群院落式构成法则
山体别墅设计分析
城市山体保护规划的实践与探索——以武汉市新洲区山体保护规划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