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型偏心支撑钢框架结构在水平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研究
2015-10-31李灵君
李灵君
(天水师范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甘肃 天水 741001)
K型偏心支撑钢框架结构在水平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研究
李灵君
(天水师范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甘肃天水741001)
根据水平荷载作用下,偏心支撑钢框架结构的耗能梁段发生破坏的特点,设计了耗能梁段长度不同的4组试件,应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分析了在耗能梁段上加与不加斜加劲肋的两种情况,作用循环荷载后的滞回性能。分析结果表明,耗能梁段的长度与Mp/Vp的比值较小时,加斜加劲肋后,框架的最大水平位移相对于不加有明显的增大,延性增加。
偏心支撑钢框架;耗能梁段;加劲肋;骨架曲线;循环荷载
偏心支撑钢框架结构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一种抗震结构体系。常见的偏心支撑钢框架结构的形式如图1所示,在耗能梁段处标有字母e。K型偏心支撑结构是最常见的一种耗能结构形式,如图1的左边第一个图所示。
图1 偏心支撑钢框架体系
《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规定:e≤1.6Mp/Vp,其中Mp为全截面的塑性弯矩,Vp为全截面的塑性剪切力,e为耗能梁段的长度。当e在1.0Mp/Vp~1.3Mp/Vp范围内时,耗能梁段耗能能力最佳。但是通常,受建筑构造等因素的制约,有时可能要把耗能梁段做得短一些,不能在最佳耗能的范围之内。梁段越短,塑性变形会越彻底,但也易造成梁段的腹板过早破坏,影响结构的总承载力。根据耗能梁段腹板破坏时的应力状态,为防止腹板过早发生破坏,加斜加劲肋于腹板上。应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分析比较5组试件它们在加与不加斜向加劲肋的情况下,施加水平荷载后,框架刚度、水平承载力、滞回效应等力学性能的变化。
1 有限元模型概述
1.1材料定义
分析用钢材为Q235级钢,考虑了钢材材性的应变强化,应用等向强化模型,所有钢材材性均为名义值。屈服强度fy= 235MPa,抗拉强度fu=375MPa,弹性模量E=2.06×105,泊松比μ= 0.3,极限应变εu=0.2。
1.2试件设计
分析模型如图2所示,其中H=3600mm,L=6300mm,B=2475~ 2850mm,试件中构件的的连接均采用刚接,构件尺寸如表1所示。根据《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取Mp/Vp=878.5mm,e取Mp/Vp的0.341、0.512、0.683、0.854、1.02倍,如表2所示。横向加劲肋取(90×10)mm,间距取150mm,斜向加劲肋取(50×6)mm。
图2 试件模型
表1 试件的杆件尺寸(单位:mm)
表2 耗能梁段的长度e(单位:mm)
1.3加载方式
有限元分析中,在图2所示的加载位置施加水平位移荷载。根据《建筑抗震试验方法规程》(JBJ101-96)的要求,并参考ECCS的完全加载制度,采用以下加载制度:先单向加载于框架顶部,根据荷载-位移曲线,求出耗能梁段的弹性水平位移Δy和对应的水平力Fy,再按Δy、2Δy、3Δy、…的方式施加循环荷载,每级一周,直到试件破坏。
1.4有限元分析模型
在分析中,所有构件均采用壳单元。因梁、柱及支撑未发生塑性变形,仅考虑了几何非线性,对发生塑性变形的耗能梁段既考虑了几何非线性,有考虑了材料非线性。柱、支撑和地面的约束边界采用了固接。
2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在循环荷载作用下,模型的刚骨架曲线如图3~7所示,从骨架曲线可以看出,试件1、试件2和试件3,加斜加劲肋后,框架的承载力相对于不加有明显的提高,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最大位移也有明显的增大;试件4和试件5,加斜加劲肋后,框架的承载力相对于不加有明显的提高,但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最大位移减小了。这是因为随着耗能梁段的增长,长度接近1.0Mp/Vp~ 1.3Mp/Vp范围,耗能梁段进入了最佳的耗能状态,如果在对其加斜加劲肋加固,限制了其发生充分剪切变形,整个试件的破坏是源于其他构件,而非耗能梁段。
图3 试件1的骨架曲线
图4 试件2的骨架曲线
图5 试件3的骨架曲线
图6 试件4的骨架曲线
3 结论
通过对五组试件的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图7 试件5的骨架曲线
(1)不管耗能梁段的长度如何,加斜加劲肋后都能提高框架的水平承载力。
(2)耗能梁段较短时,加斜加劲肋后,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最大水平位移有明显的增大,延性增加。随着耗能梁段长度的增加,最大水平位移有明显的减小,延性降低,耗能能力变差,不利于抗震。
[1]钱稼如,陈茂盛,张天申.偏心支撑钢框架在水平力作用下的试验研究和极限分析[J].建筑结构,1993(4):3~8.
[2]《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98)[S].
[3]赵宝成,顾强.K型偏心支撑钢框架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滞回性能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6,38(3):379~383.
[4]赵宝成.偏心支撑钢框架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机理及抗震设计对策[D].陕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03.
[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S].
[6]《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S].
[7]申永康,万斌,邵建华.偏心支撑钢框架延性抗震设计探讨[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7,27(2):47~50.
[8]Dune K.Miller.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Northridge earthquake[J].Engineering structures,1998,20(4~6):249~260.
[9]石永久,熊俊,王元清,刘歌青.多层钢框架偏心支撑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10,31(2):29~34.
[10]李新华,舒赣平,偏心支撑钢框架设计探讨[J].工业建筑,2001,31(8):8~10.
[11]郭秉山,庄晓勇,K型偏心支撑钢框架耗能梁段长度探讨.工业建筑,2007,37(3):81~85.
[1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抗震试验方法规程》(JGJ101-99).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TU391
A
1673-0038(2015)17-0114-02
2015-1-23
李灵君(1980-),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钢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