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龙田刊本《西厢记》插图对文本的阐释

2015-10-31张祝平

现代语文 2015年8期
关键词:刊本老夫张生

○丁 喆 张祝平

刘龙田刊本《西厢记》插图对文本的阐释

○丁 喆 张祝平

《重刻元本题评音释西厢记》(简称刘龙田刊本《西厢记》)刊刻于明万历年间,为《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收入。戏曲插图是绘者对文本的二次阐释,插图中贯穿着绘者的阐释思想。刘龙田刊本《西厢记》的插图对文本的阐释方式存在以下特色:1.插图照搬文本内容,并且通过画面分割在插图中置入尽可能多的文本信息。2.插图没有完全照搬文本,与文本稍有出入,或锦上添花,或画蛇添足。

刘龙田刊本《西厢记》 插图 阐释

《重刻元本题评音释西厢记》(以下简称“刘龙田刊本《西厢记》”),“明万历间乔山堂刘龙田刻,《重刻元本题评音释西厢记》二卷(《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收入),版式、内容几同熊龙峰刻本,然字体、插图有细微差别,附录之位置与顺序也与熊氏刊本不同(内容仍同熊本),可知系重新镌刻版而成。”[1]刘龙田刊本插图为单面全像插图,一折一图,共二十幅,另附录四幅。插图以人物为主,环境为辅,人物形象十分突出。画风简朴,粗犷豪放,富有强烈的戏剧性。插图三面都有文字说明,上端有四字标题,左右两侧各有十一字对联。

插图绘者选取每折中最关键的情节进行刻画,并且通过画面分割在插图中置入尽可能多的文本信息。人物活动背景常常作简化处理,把大量的空间留给人物造型,人物比例比较大,插图画面有紧促感。人物身段描摹细腻,身段的刻画无不是舞台表演中演员身段的描摹。注重对人物动作的细节刻画,人物动作的程式化十分突出,有的造型姿势明显是采自舞台上的动作,刘龙田刊本插图与舞台表演具有明显的关联性。

“迦达默尔坚持认为尤其对文学诠释而言,文本诠释原则上不可能只被局限为作者意图的东西,或同时代如何理解他的东西。文本不是作者主观性的表现。”[2]插图绘者在文本理解的基础上,选取典型人物、典型场景进行了描绘。插图是绘者的二次创作,在戏曲插图的形成过程中,融入了绘者自身对于文本的诠释和理解。对比刘龙田刊本《西厢记》的插图和文本,容易发现在其插图对文本的阐释方式上存在以下两个特点:1.插图是对应文本内容的,插图通过画面分割在插图中置入尽可能多的文本信息。2.插图没有完全照搬文本,对一些细节稍作了改动以增大插图信息量。

一、分割画面——增大插图文本信息量

刘龙田刊本《西厢记》仅二十幅全像插图,相当于电影胶片中关键情节的定格,是无法完全传达文本的所有信息的。插图绘刻者为了尽可能多地表达文本信息,大量使用画面分割的方式,将发生于不同空间的情景置入同一插图中。绘者用墙垣、腾腾的雾气等等方式将插图画面分割为两个部分,并在两个部分各置入同时发生在不同空间的情景。其中“僧房假寓”“墙角联吟”“琴心写怀”“草桥惊梦”“泥金捷报”“衣锦还乡”都是属于这一类的插图,下面以“琴心写怀”(图1)为例,进行说明:

图1:琴心写怀

此幅插图对应的是刘龙田刊本《西厢记》第八出的文本内容。该出文字主要描述了张生在红娘的指引下,乘莺莺烧夜香之时,弹奏起琴来,很快莺莺就被琴声吸引。莺莺虽与张生隔着墙垣,但通过张生的琴声,莺莺已经感受到了张生内心的情感。张生将遭到老夫人棒打鸳鸯后的满腹愁怨都寄托在了琴声中,莺莺未等其曲终,便将其琴音中的愁怨统统领会心中。红娘也借此机会,探得莺莺心意,了解到莺莺并不是站在老夫人一边的,内心是希望张生不要离开的。

插图绘者用一堵墙垣将画面一分为二,并把墙这头弹琴的张生与墙那头听琴的莺莺都囊括在一张画面中。插图的上半部分是抚琴的张生,张生双手操琴,头微微低下,目光紧随着双手,面部没有什么表情,正在认真鼓琴。插图的下半部分则是墙那头听琴的莺莺和红娘,绘者用假山的一角以及露出的植物表达莺莺和红娘正在户外环境,在墙的那头。莺莺和红娘二人几与墙垣一般高。莺莺双手合于袖笼之中,身体微微倾向红娘,眼睛望着红娘。红娘一手举至胸前,一手垂在身侧,眼睛也是望着莺莺的,二人仿佛在耳语些什么。插图绘者仿佛站在高处,恰好俯视到了墙垣内外的情景,插图画面设计确实有些不符合实际比例以及透视原理。

插图将墙这头和那头两个空间中的张生和莺莺都囊括在画面中,使读者能够在一幅插图中既能看到张生,也能看到莺莺。插图同时表现出了张生抚琴以及莺莺、红娘听琴的情景。从绘者的画面安排,可以看出绘者想要在这幅插图中尽量传递比较多的文本信息,希望能尽量把故事交代清楚。如果只是刻画了张生抚琴,或者莺莺、红娘听琴的情景,都可能让人琢磨不清事情发展的阶段。绘者通过一堵墙垣进行画面分割,让插图阅读者在看到张生抚琴的同时也能看到此时莺莺的表情、反应,让人自然而然地理解到情节的发展。

在刘龙田刊本《西厢记》的二十幅插图中,有四分之一以上的插图采用了这样的刻绘方式。将同时发生在不同时空的情景糅合在同一幅插图中,必然能使插图画面的文本信息承载量增大,同时也能让读者更直接地理解到情节的发展。有助于无法直接阅读文本来获取信息的读者,直观全面地了解故事情节。

二、与文本稍有出入——增大插图信息量

(一)融入绘者的理解

刘龙田刊本《西厢记》的插图大多都是完全对应文本内容的,其中也有一部分是不完全对应文本内容的,绘者对插图的部分细节进行了改动,以增加插图的信息量。绘者将自己超脱于文本的一些理解融入到了插图的创作中,使得插图内容和文本内容略有出入。如“月下佳期”“堂前巧辩”等插图,现以“堂前巧辩”(图2)为例说明:

图2:堂前巧辩

对照插图和文本内容,可知该插图对应的是第十四出的文本内容。文本书写了老夫人发现了张生和莺莺私自欢会之事,让欢郎叫红娘来拷问。文字主要描绘了红娘在老夫人的威胁拷问下,说出了事情的真相,并且辩驳老夫人,说明应当由老夫人承担此事之责。正是老夫人毁约在先,使二人成了怨女旷夫,才会出现今日之局面。并且,告知老夫人因她无理在先,如若张生上告,受损的必是相国之家。正是红娘聪慧、狡黠的辩驳说服了老夫人,事情才有了转机。老夫人服了软,同意将莺莺许配给张生,但是前提要张生上京赶考取得功名才能迎娶莺莺。

插图中老夫人坐在屋内椅子上,一手拄着拐杖,一手伸出并且作指点状。老夫人上身微微前倾,眼睛盯着眼前的红娘,脸上表情严肃,伸出的手也是指点红娘,好像是在教训红娘。红娘则是跪在老夫人面前,身体倾向老夫人的方向,双手如抱球一般张开,眼睛望着老夫人,红娘在辩解着什么。在老夫人身边则站着欢郎,欢郎一手举在胸前,一手垂在身侧,侧身站着,眼睛也是盯着眼前的红娘。在门户外莺莺伸出半个身子,探着头看着屋内的情况。绘者用老夫人和红娘的动作形态,表达出了老夫人正在训斥红娘,而红娘则跪在地上辩解的情景。

插图中对红娘堂前巧辩这一文本中戏剧性、关键性的情节进行刻画,正是红娘的堂前巧辩,立体化了红娘聪慧、狡黠、胆大的正面形象。并且也是这一情节的出现,使得故事发生了戏剧化的变化,张生和莺莺本来不被老夫人承认的关系,在拷问红娘,红娘巧辩之后,老夫人只好妥协,同意将莺莺嫁给张生。但是插图中出现了探出了半个身子偷窥的莺莺,莺莺此时应该在自己的闺房之中,绘者却将其安排在了门外。绘者用莺莺的窥视贴切地表现了此时莺莺内心的忐忑以及强烈的好奇。

插图绘者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了自己的二次创作,增加了站在门外窥探的莺莺。绘者借助莺莺的出现,更加清晰地表达出此时莺莺内心的忐忑之情,让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立体。绘者的添加虽不符合文本内容,却是合情合理的,并且使得莺莺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活。

(二)偏离文本内容

刘龙田刊本插图还有一部分插图也是与文本内容稍有出入的,绘者的这部分插图,虽然同样也能增加插图的文本信息承载量,但却是偏离文本内容的,是不符合情理的。甚至可以说是对文本内容的一种破坏,可能会对读者产生信息误导。如“乘夜踰墙”(图3):

图3:乘夜踰墙

该插图对应刘龙田刊本《西厢记》的第十一出的内容,该出文本主要叙述了张生误解莺莺书信之意,乘夜踰墙,却被莺莺训斥的闹剧。张生读了莺莺的书信后,以为莺莺是邀自己在庭园中幽会。趁着夜深就往院中去,遇到红娘,误以为是莺莺,就将其一把搂住了。红娘说话,张生才知道自己糊涂搂错人了。张生跳过墙头见到莺莺,本是满心欢喜,谁知被小姐数落了一顿,并且唤来红娘。红娘教训了张生一顿,顺势让莺莺放过张生,张生才得悻悻而归。而后红娘就让张生断了这心思,张生说要再传简,也遭到了红娘的拒绝。

插图画面用一堵垣墙以及几株植物,表达了人物所处的正是室外环境。在这一侧墙角处,站着张生以及被其误搂在怀中的红娘,二人都是一只手伸出指向远方,身段极其柔软,眼睛看着手指的方向,二人面目几乎没有表情。另外,莺莺站在二人身边,面向张生和红娘二人手指的方向。莺莺一手拿着一把扇子举在胸前,另一手垂在身侧,头微微低下,有一种小姐的羞怯之态。插图中描绘的张生误搂了红娘,但是二人脸上都没有任何尴尬的神情,是不符合常理的。其次二人都是身段极其柔软,伸出一只手指向同一方向,人物程式化以及舞台化特征十分明显。

插图和文本虽是大致对应的,但此时张生和红娘脸上的面部没有任何尴尬的表情是既不符合文本内容,也不符合情理的。另外,张生搂住红娘时莺莺本该站在湖山之下,而插图却将莺莺安排在此二人的身旁,也是不符合文本内容的。莺莺本应站在垣墙那头的假山之下,绘者是将同一时间,处在不同空间的人物移至同一空间之中了。虽然可以将之理解为绘者为了在有限的插图中置入尽可能多的信息,但此时将莺莺移在张生和红娘二人身旁明显不能为读者理解情节给予帮助,反而会造成读者的误解。莺莺此时就在此二人身旁,看到张生误搂了红娘而出现了娇怯之态,这与文本内容是完全不符的。绘者此处的画蛇添足,反倒对读者造成误导。此类的插图虽增大了插图的信息量,但也会误导读者对情节信息的理解。

从与文本内容有所出入的两类插图可知,绘者改变文本信息进行刻画,无非是希望能将尽可能多文本的信息置入插图。出于绘者对文本的理解,绘者的二次创作或能为插图添彩,或成了误导读者的信息来源。

三、结语

以上即为刘龙田刊本《西厢记》插图对文本的阐释方式,这种阐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插图照搬文本内容,并且通过画面分割,在插图中置入尽可能多的文本信息。2.插图没有完全照搬文本,与文本稍有出入,或锦上添花,或画蛇添足而成为误导读者的信息来源。刘龙田刊本《西厢记》的插图表达出了绘者希望能用自己的插图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思想。但绘者在插图中置入的饱满的信息量,并不一定能够切实地帮助读者理解,有时甚至适得其反。

注释:

[1]黄季鸿:《〈西厢记〉研究史(元明卷)》,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09页。

[2]张弘译,[美]戴维·霍伊:《阐释学与文学》,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73页。

(丁喆,张祝平 江苏南通 南通大学 226019)

猜你喜欢

刊本老夫张生
从刊本到手稿——王建中钢琴作品《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研究(上篇)
《横浦集》校勘献疑
明代戏曲刊本插图的非叙事与图像重构
坦然面对别人的挑剔
坦然面对别人的挑剔
坦然面对别人的挑剔
雷打冬
雷打冬
张生题字喻客
西夏文刊本《三才杂字》残页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