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互联网金融与传统商业银行的竞合关系研究
2015-10-31王招治
王招治
一、互联网金融概念的界定
在互联网金融概念的界定上,有研究学者认为互联网金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互联网金融是指具备互联网精神的金融业态,这类金融业态利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尤其是移动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和APP等技术来经营,对传统金融模式产生了很大影响,包括非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对金融的渗透,也包括现有金融机构的金融业务互联网化。而从狭义上讲,互联网金融则是指单纯依靠互联网来进行融资的新型模式,这种模式不同于以往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它的资本流转仅仅依靠互联网技术作为金融中介,不依赖银行,也不依赖于证券公司等。本文将通俗的新兴互联网企业的金融化定义为狭义的互联网金融,即区别于传统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化,资金融通仅依托互联网来实现的方式方法称之为互联网金融。
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及其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
我国的互联网金融服务起步于2003年。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国互联网金融服务伴随电子商务的迅速崛起呈现出超常规增长的势头。特别是2013年,互联网金融由余额宝为导火索迅速引爆,并作为“搅局者”成功打入中国金融市场,2013年也由此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阿里小贷异军突起、“三马”试水互联网金融、P2P网络借贷数量激增、十家较大的商业银行分别开设网上综合商城等。
刚开始,互联网金融涉及的领域主要是支付结算业务。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业务进入传统商业银行的领地:第三方支付、众筹、P2P网贷、电商小贷、网络保险销售、网络理财等。互联网金融以这些形式为资金供需双方提供直接匹配平台,与客户实现了开放、交互和无缝接触,在第三方支付、线上融资、线上理财等方面展开激烈的竞争,抢占市场份额。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抢占银行基础业务的市场份额
首先,在支付领域,作为商业银行最原始的业务,这部分业务如今已被互联网金融企业所吞噬。互联网金融企业以其交易价格更低廉、操作更快速便捷、支付无时间差等优势迅速抢占了我国16亿元支付市场份额的80%;其次,在线上融资方面,互联网金融企业以众筹、P2P网贷、电商小贷等创新性的融资模式,将因为征信体系的缺陷性而被银行业所忽略的小微企业、个人借贷等领域的贷款业务纳入旗下。虽然从短期来看,互联网金融企业由于风险管控方面的劣势尚不能对银行构成威胁,但是长远来看,受益于互联网信息的公开分享,互联网企业非常有可能将信贷业务扩展到大企业客户,届时将对商业银行构成极大威胁;最后,在投资理财领域,一方面,以余额宝、微理财、财付通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侵占着传统银行受制于门槛高、期限长等缺陷而忽略掉的草根客户市场;另一方面,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譬如“好贷网”、“融 360”、“数米网”、“天天基金”等承担起了原有金融机构发布理财、贷款、基金等信息中介或代销业务,使得银行这部分表外业务的收入也被互联网企业所抢占。
(二)改变传统银行业的经营模式
相比于传统银行业,互联网金融企业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在经营上将先进技术与金融服务融合在一起,开放现有的金融平台,能对客户迅速作出反应、服务更加灵活多变。譬如,阿里巴巴集团开辟的阿里小贷业务创新性地利用网络数据库信息有效解决传统银行头疼的小微客户的信用风险规避问题,开辟了小微企业融资新渠道,有效地赢得了小微企业、个人等贷款市场。而受制于缓慢的网络化进程,传统商业银行虽然对互联网企业的攻城掠地有所准备,纷纷推出电子银行、手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化产品,但是其服务质量、服务模式仍远远不足以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相抗衡,也难以对客户需求迅速作出反应,这也造成其长久以来对小微企业及个人的贷款业务以及理财市场的忽略。在网络平台的构建上,传统商业银行也只是仅局限于网络支付以及转账,难以实现多个平台的相互转换。
(三)加速利率市场化,实现金融托媒
与传统金融机构利用央行基准利率指导来制定利率基准不同,互联网金融利用网络化交易平台实现交易双方资金供给与需求的透明与对接,借方报价,贷方根据流动性和风险等因素来选择对象,双方交易市场化。这样,互联网金融机构就能通过市场来判断利率走势,形成特定客户群的利率水平。今后,如果能对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借贷双方数据做系统深入挖掘,则利率完全市场化指日可待,从而形成完善的贷款定价基础。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作为网络化交易平台,担当着资金供需双方信息中介的角色,使得交易双方能够利用该平台实现资金的互惠互补,并且已经发展成熟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也能为客户实现付款、转账汇款等结算和支付功能。因此,互联网金融将加速弱化传统银行的中介角色,实现金融托媒。
三、互联网金融与传统商业银行竞合关系的形成机理
如上所述,伴随着网络技术和移动终端设备的迅猛发展,互联网金融给传统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经营模式、传统职能等带来了深远影响,互联网金融借助强大的技术优势对传统银行产生极大的冲击,但是商业银行历经400多年的发展,其强大的生命力不单单完全借助技术优势,其经济地位也不容忽视。因此,未来两者不应只是寻求一方代替另一方的模式,而更多地应认识各自的定位,在鼓励竞争中寻求互惠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一)互联网金融与传统商业银行竞合关系的必要性分析
1.恶性竞争只会导致两败俱伤
互联网金融企业与传统银行如若不能认识到各自的优势所在,盲目恶性竞争则只会导致双方两败俱伤。譬如,在借贷与理财市场上,互联网金融企业如果通过盲目调高收益率等手段来吸引客户,而银行为了留住现有以及开拓潜在客户而紧随其后为提高收益率而进一步恶性竞争,则不良的竞争会造成金融市场利率紊乱,提高融资成本,阻碍金融业良性发展。此外,实力较雄厚的银行和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过度竞争会给实力薄弱的企业造成影响,有可能会导致它们最后因敌不过竞争而破产或被收购,损害它们的经营权益,破坏市场竞争原有的公正性。其次,在第三方支付市场上,互联网金融企业虽然抢占这部分业务的大部分市场份额,但是其无法完全脱离传统银行,特别是第三方支付企业资金的兑现需要依托银行,如果银行与其展开恶性竞争,则会冻结用户的银行账户,其支付宝账户也会被封冻,目前,也有银行降低了支付宝转账金额额度。因此,毫无疑问支付宝的“寿命”取决于银行。同时,如果银行介入第三方支付,一些互联网企业最终可能会敌不过实力较强大银行而被收购或者经营不善导致破产,依靠银行自身的金融垄断优势,第三方支付的市场将受到挤压。
2.单纯合作只会导致垄断等问题
现今各商业银行为了保持原有地位并在互联网金融这一大锅里面分一杯羹,纷纷与互联网企业进行合作。例如:兴业银行与搜狐焦点联合推出“e购贷”贷款产品,兴业银行与百度、1号店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进行合作。各银行纷纷抢食互联网金融这一片蓝海,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共同研发新产品。如果互联网金融与传统商业银行只进行合作的话,这会使其垄断我国金融行业。垄断就会存在操纵市场的可能,妨碍市场的公平竞争,降低行业效率使整个行业停滞不前。如果行业垄断后没有继续改进的话,就会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造成客户的不满意度增加,也有可能存在恶意性经营,因为垄断地位来获取超额利润,扰乱市场秩序,损害消费者利益。
(二)互联网金融与传统商业银行竞合关系的可行性分析
从本质上讲,互联网金融也是金融,互联网金融只是借助互联网工具从经营模式上改变现有银行的运行模式,其在客户基础、服务网络等方面尚难以撼动传统银行的地位。因此,传统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各有优势,这促成了双方竞争合作可行性的客观基础。
1.在客户服务上的优劣势对比分析
在客户服务方面,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利用全天候覆盖全球的互联网工具,打破传统银行时间、地点的局限性,使得客户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实现资金支取、借贷、办理远程银行中介业务,大幅度地节约了时间成本,实现了更广的服务半径。另一方面,互联网平台作为信息的中介,资金的借贷双方能够在这个平台上分享双方的资源与信息,每个客户的需求都得到了充分关注与满足,因此,客户体验较传统银行更为优越,也有效地打开了被银行忽略掉的“长尾”市场。当然,作为有着400多年历史的传统银行,虽然在服务半径、客户体验等方面与互联网金融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但是其仍然存在着客户基础雄厚、服务网络完善等优势。互联网金融对客户教育程度要求较高,对互联网行为习惯的依赖性较强,这使得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客户基础仍然比不上传统银行。譬如,2007年英国在线银行爱格(Egg)就因客户的流失而被花旗银行所收购。此外,多年的积累沉淀使得国内银行业的客户服务网络相比于互联网金融更为完善。分支机构遍布全国各地,且机构和代理行有向海外不断延伸的趋势。实体网点、便捷银行、楼层银行等实体服务点连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渠道形成线上线下互动服务网络,为客户带来更为优质、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2.在信息与资源处理上的优劣势对比分析
在信息处理方面,互联网金融相对于传统银行来讲优势非常明显。互联网金融借助网络优势使得金融主体的行为变得更有逻辑和更容易辨别,这样,信息处理能力更强,交易成本更低。具体地说,在信息获取上,传统银行将单个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分析,而互联网金融则通过单个企业所处的企业环境出发,从多个侧面来理解该企业的信息,并进一步将这些信息做拼接,这样便可以获得一个全面的企业信用状况,阿里金融就是利用这个原理来有效打开小微企业这一市场;在信息处理上,相比于传统分散庞杂的信息资源,互联网金融模式利用社会网络生成和传播信息,搜索引擎组织和结构化信息,云计算建模和分析信息,这样使得其金融交易具有充分的信息基础;在资源配置上,互联网金融的资源配置效率更高,资金供需双方利用互联网中介平台实现融资与个人投资的有效供需对接,实现定价完全竞争,大幅提升资金效率,并进一步带来交易成本的有效降低,一般而言,银行业通过在线虚拟支付的成本仅是通过物理分支机构支付的1/16到1/6。
3.在资金供给上的优劣势对比分析
在资金供给上,互联网金融相比于传统金融是一种新兴的金融模式,仍然存在有风险管控薄弱等缺陷,因此其吸储能力仍远不足以与传统金融相抗衡。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不仅资金来源有限,而且筹资成本也相对较高。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则不然,利用吸收存款、发行金融债、同业拆借等多种方式,商业银行可以为企业和小微企业带来可持续的信贷资金来源。仅从存款方面看,商业银行就可以吸收居民储蓄、企业活期和定期存款、财政性存款、IPO资金存款、第三方支付资金、结构性存款等多渠道的资金。
4.在风险管控上的优劣势对比分析
在风险管控方面,有着多年基础的商业银行相较于互联网金融积累了更为丰富的风险管控经验。无论从风险管理理念、风险控制手段来讲,还是从企业征信体系的建设、专业化人才队伍的培养来说,商业银行均能有效结合企业自身特点,控制业务风险,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譬如,某商业银行将多年积累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开发出各类小微贷款打分卡,进而提高信贷审批的效率和质量。然而互联网金融因为自身的特殊性以及目前我国监管法律法规的缺位使得其面临的风险不容忽视。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主要分为信贷类风险与非信贷类风险。信贷类的风险主要存在于很多资金需求者无需提供抵押品或者第三方担保便可以凭借资金信誉获得贷款,这显然存在着较大风险性;非信贷类风险则主要是在支付领域以及保险产品或者理财产品的销售方面,因为赖以支撑的互联网网络本身存在的风险性,譬如容易遭到黑客攻击,黑客盗取密码等所导致的账户资金的丢失。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商业银行的优劣势对比分析如下表所示: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优劣势对比
四、我国互联网金融与传统商业银行竞合关系的构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互联网金融与传统商业银行竞合关系的构建有其一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双方在强调竞争的同时,更注重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互联网金融与传统商业银行应该从各自的优势出发,注重优势互补,在传统的第三方支付、线上融资、线上理财等基础业务上开展竞争与合作;在经营模式上相互借鉴,功能互补,信息共享;顺应时代发展,双方共同致力于打造互联网金融生态圈。
(一)基础业务上有效竞争,互惠合作
在第三方支付市场上,第三方支付公司在资金处理效率、创新能力上优于银行,但是在吸收储蓄存款上又无法与银行相比。因此,双方可以分别利用各自优势,银行托管、划转和清算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备付资金,开展分期付款、个人授信。双方合作获取网关接入手续费用,增加中间收入,提高客户活跃度和粘粘性,丰富收入结构,两者在“竞合”中找准各自的位置,共同发展;在融资领域,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与客户基础弱于传统银行,但是在信息处理能力方面又优于传统银行。因此,双方可以优势互补,共同致力于打造线上小微企业融资平台,则将有效开拓传统银行鲜为覆盖到的小微企业信贷市场。在线上理财方面,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造成了极大的冲击,银行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重视利用互联网的“长尾效应”,加强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互惠合作,制定大数据经营策略,重视互联网平台的网络营销渠道来有效降低成本,而互联网平台则利用传统机构获得数据,降低获客成本,实现双方共赢。
(二)经营模式上相互借鉴,功能互补,信息共享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在经营模式上各有优势。互联网金融凭借其强大的技术优势,有更为广阔的客户服务半径,对客户反应及时作出回应,客户体验较高,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资源配置水平较高。因此,互联网金融能够有效提高客户的粘性,带动其他银行功能业务的发展。而商业银行有稳固的客户基础,容易给客户予信任感,有线上线下广阔的服务网络,资金来源充足,风险管控能力较强。因此,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完全可以利用双方的优势点,在加强竞争的同时,共享商户资源与客户信息。起步于支付网络市场的互联网企业有丰富的中小个体的交易行为信息,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又使得其能迅速生成客户交易习惯与信用等级,传统银行同样需要这部分信息;同时,传统银行多年积累下来的客户基础以及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对于互联网初期构建安全度较高的客户群体也大有裨益,能有效提高网络交易的安全性。此外,商业银行与相关的制造业、零售业、交通运输业、物流业等龙头企业稳固的合作关系也为双方实现资源共享创造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交叉销售。
(三)积极打造互联网金融生态圈
最后,互联网金融与传统商业银行合作竞争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争夺市场份额,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的趋势应该是更注重实现多种产品线的叠加,针对不同层级的客户开发、提供不同的金融服务,建立一个大、中、小、小微企业以及个人客户等多重客户层级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努力形成金融的产业链,共同打造金融生态圈。这个互联网金融生态圈是以客户为核心,将金融服务、商务服务、消费服务和社交服务等糅合为一体的“金融+商务+消费+社交”的生态圈。其中,金融服务围绕客户习惯的差异性以及网络经济生活自身的特点着力于满足各类客户的金融需求,为客户提供最佳的服务体验,提供包括金融资讯、产品销售、理财顾问、客户服务为一体的全方位综合化金融服务;商务服务方面致力于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产业链形成,促进客户与客户之间的深度融合,并为其提供涵盖销售、采购、融资配套的专业化金融服务;消费服务方面则努力为客户提供信息发布、在线交易、支付结算、融资贷款、资金托管等全方位金融服务;社交服务方面力争与客户建立新型互动关系,把金融服务融入网络社交和网络圈子,让客户感受到金融服务无处不在。总之,互联网金融生态圈以整合便民生活服务、提高客户粘稠度为目标,加强商务支持、资金管理、数据支持等新兴服务模式的融合,通过互联网为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泛金融”服务。
[1]王国梁.互联网金融P2P网络借贷模式的风险和监管路径探析[J].科技视界,2013,(25).
[2]王筠权,王国成,金强.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研究[J].西南金融,2013,(12).
[3]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4]谈浩.互联网金融和小额贷款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EMBA学位论文,2013.
[5]王招治.互联网金融企业与传统商业银行的合作博弈分析[J].海南金融,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