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氟芬那酸丁酯软膏联合光子治疗仪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2015-10-31卢庆芳于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5年10期
关键词:丁酯后遗神经痛

卢庆芳于 飞

氟芬那酸丁酯软膏联合光子治疗仪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卢庆芳1于 飞2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指带状疱疹痊愈1个月后皮损部位仍有顽固性、持续性的剧烈、难以忍受的疼痛,是带状疱疹常见的后期并发症,好发于老年及免疫力低下的患者,病程可达数月甚至1年以上,1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本院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1月应用5%氟芬那酸丁酯软膏配合光子治疗仪照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61例,取得较满意疗效。

1 资料和方法

1.1病例资料 纳入标准:符合《临床皮肤病学?中PHN的诊断标准,2且疼痛时间持续1个月以上者。排除标准:同时接受其他方法治疗的患者。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1月本院皮肤科门诊PHN且坚持完成治疗的患者117例。其中男48例,女69例。年龄18~70岁;病程1~12个月。11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1例,其中男33例,女28例;年龄18~70岁,平均59.9±9.1岁;皮肤损害愈后神经痛病程1~12个月;疼痛部位:头面部神经痛3例,胸背部神经痛18例,腰腹部神经痛14例,骨盆部神经痛12例,四肢部神经痛14例,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跳痛、针刺样疼痛或灼痛,疼痛评分为7.21±0.97分。对照组56例,其中男31例,女25例;年龄20~68岁,平均60.1±8.9岁;皮肤损害愈后神经痛的病程1~12个月;疼痛部位:头面部神经痛2例,胸背部神经痛18例,腰腹部神经痛11例,骨盆部神经痛10例,四肢部神经痛17例。同样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跳痛、针刺样疼痛或灼痛,疼痛评分为7.52±0.98分。两组年龄、病程、发病部位及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5%氟芬那酸丁酯软膏(商品名:布特,同联集团沈阳抗生素厂)均匀的搽于患处,轻微摩擦至软膏完全吸收,30 min后再用Carnation系列光子治疗仪(深圳普门科技有限公司)治疗。光源材料属于高光功率半导体固态冷光源,波长640±10 nm,皮下3~5 cm直接照射患处。光照与皮损距离20 cm,有效照射面平均光密度为70 mW/ cm2,每次治疗单元时间10 min,每日1次,连续4周。对照组采用维生素B12500μg肌注,每日1次,吲哚美辛25 mg、维生素B120 mg,日3次,配合光子治疗仪照射,日1次,连续4周。

1.3临床疗效 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通过VAS评分法3评价止痛效果,即0分:无痛;3分以下:轻微痛,患者能忍受;4~6分:患者疼痛,影响睡眠,尚能忍受;7~10分:患者疼痛强烈难忍。显效:VAS评分0~2分,疼痛明显恢复;有效:VAS评分4~6分,疼痛部分恢复;无效:VAS评分7~10分,疼痛无恢复或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病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通过SPSS 13.0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双侧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疼痛评分分别为7.21± 0.97分和7.52±0.98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评分值分别下降至2.77±0.76分和3.96±0.87分,治疗组治疗后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不良反应及转归:治疗结束后继续随访1个月,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复发 2例(3.28%)和 8例(1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

3 讨论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一般认为本病与病毒侵犯脊髓神经后根的神经节,引起的神经组织内炎性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神经纤维粘连及疤痕形成等有关。1

5%氟芬那酸丁酯软膏是非甾体类外用药,具有较强的抗炎活性,其抗炎机制主要是在机体细胞内阻断花生四烯酸生成前列腺素及白三烯等炎性介质,从而达到抗炎、止痒、镇痛的作用。25%氟芬那酸丁酯软膏对血管通透性、急性炎症及迟发型变态反应均有抑制作用,其毒性低,很少发生皮肤刺激,也无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3光子治疗能增加白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自体消炎,可改善微循环,提高细胞携氧能力和细胞有氧呼吸作用,加快细胞新陈代谢。同时,红光能够穿透深层组织,使病损处巨噬细胞释放相应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等促组织修复物质,4提高细胞活性和降低炎症部位5-羟色胺含量,达到止痛疗效。5本文中治疗组治疗后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愈率较对照组高,复发率低。

1张冬云,张丽,张春敏,等.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神经电生理改变与后遗神经痛的相关性分析.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1,33(2):146-148.

2王玉文,蒙秉新.糖皮质激素降阶梯疗法治疗慢性湿疹临床疗效观察.临床皮肤科杂志,2011,40(5):303-305.

3蒋昕,陈韵如,邱威.氟芬那酸丁酯软膏联合卤米松乳膏治疗慢性湿疹110例.皮肤病与性病,2011,33(3):164.

4杨灿.红光联合药物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临床观察.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21):76-77.

5贾叙锋,傅麟炜,杨钰鑫,等.Carnation 33光子治疗仪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河北医学,2010,16(9):1065-1067.

(收稿:2015-05-18)

1枣庄市皮肤病性病防治院,山东枣庄,277500

2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三工种局医院,山东德州,253009

猜你喜欢

丁酯后遗神经痛
带您认清带状疱疹,远离后遗神经痛——专访北京医院皮肤科主任常建民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验案
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后遗疼痛的临床观察
磷脂酶Cε1在1型糖尿病大鼠病理性神经痛中的作用初探
治疗眶上神经痛首选针刺
藏药如意珍宝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43例观察
3,5-二氨基对氯苯甲酸异丁酯的合成研究
乙酸仲丁酯的催化合成及分析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收缩血管作用及其机制
2,4-D丁酯对棉花造成的药害及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