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教育价值及其实现

2015-10-30张阳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张阳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源泉,加强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使其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进取精神、责任意识、健康人格、诚实守信,树立和谐理念、正确的利益观和交往观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构建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社会大环境;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以传统节日为平台,将“无形”的传统文化教育转化为“有形”的具体活动,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民族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等途径,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

DOI:10.15938/j.cnki.iper.2015.03.028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5)03-0112-03

民族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在漫长历史中形成、传承的物质财富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言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指明了方向[1]。当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于受多元化思潮的冲击,青年学生对西方文化热衷和盲从,直接影响其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如何重新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和价值,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教育中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底蕴,提升大学生的人文内涵,凝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内生力量,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竭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涌现出众多道德楷模和典范事例。拥有旺盛的生命力、感染力和震撼力,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不竭源泉。

1.以民族传统文化的爱国情操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教育的所有最为纤细的根茎都生长在民族的灵魂之中,生长在民族精神力量之中。”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它深深地植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华民族能够比肩于世界优秀民族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古往今来,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写满了中华民族的史册。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苏轼的“报国之心,死而后已”,表达了报效祖国生死不渝的豪情壮志;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体现了民族利益至上,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中华民族历史上屈原、岳飞、辛弃疾、戚继光、郑成功等民族英雄的爱国故事,都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史料。以民族精神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引导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引导他们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兴盛联系起来,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需要联系起来,将个人的梦想与中国梦联系起来,为中华腾飞而读书,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具有重要意义。

2.以民族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中,“公义战胜私欲”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根本要求。强调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把自己的价值与国家的需要联系起来,在承担社会使命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两千多年前,《诗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尚书》主张“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思想,倡导人们要以公心灭除私欲。贾谊在《治安策》中强调:“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主张,《诗经》提出“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提醒人们要居安思危。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欧阳修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彰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怀和为天下、为民族而献身的精神,激励着历代先哲志士把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摆在首位,执政为民,为民而忧,为百姓利益鞠躬尽瘁。这些都是对大学生开展担当社会责任、崇尚奉献精神教育的良好素材。

3.以民族传统文化的自强不息精神培养大学生勇于进取的精神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立志警句和神话传说有利于对大学生开展立志教育。孔子曰:“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强调人要有坚定的志向;墨子言:“志不强者智不达”,告诫人们志向不坚定的人,智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强调立志的重要性;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强调人要有坚贞不渝的品质。诸葛亮说:“志当存高远”,指出人要有理想信念,实现理想目标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周易·乾·象》说“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指出君子应积极向上,奋发有为,自强不息。“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均表现了坚持不懈、坚定不移的精神,这些都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勇于进取的意识,激励着历朝仁人志士不断积极进取,不懈努力奋斗。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引导大学生面对生活的困境和磨难,面对挫折和厄运,保持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斗志,坚定理想信念,建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具有有益的启示。

4.以民族传统文化的重义轻利价值取向塑造大学生正确的利益观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崇尚重义轻利、义以为上的价值理念。孔子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道德修养高的君子懂得义,而小人眼里只有利益而没有道义,主张为人处事应“以义为重”,强调“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强调不能以利害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荀子倡导“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主张以义利区分荣辱,在义利关系上强调义重于利,义高于利。孟子则强调“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主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在义利不一致时,要求“见利思义”,必要时要求“舍生取义”。在当今社会变革时期,倡导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先义后利”、“义以为上”的价值取向;在义利关系上,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利益关系,引导大学生树立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观念,提高见利思义、重义轻利的意识,减少功利主义,摒弃拜金主义,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道德水平,促进其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5.以民族传统文化的诚信观提高大学生诚实守信的意识

诚实守信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保证。孔子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思想,而且主张“与朋友交,言而有信”。韩非子曰“内外相应,言行相称”。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认为追求诚信是做人的准则。墨子说“诚心者,天下之结也”。强调诚信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纽带。荀子说“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也”。诚信含有诚实和守信两层含义,诚是信的内在基础,信是诚的外在表现。诚实守信在中国传统道德中,被看作是“立身之本”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诚为本,取信于人,言行一致,恪守诺言,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言必信,行必果的理念,在学习和生活中做诚信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做到讲求信誉、遵守诺言、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有引领示范作用。

6.以民族传统文化的谦恭礼让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交往观

中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歉敬礼让是中国优良传统道德,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传统美德。孔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主张有过失要主动承担责任,对待别人要多谅解,少责备。孟子说“恭敬之心,礼也”将歉敬与礼联系起来,强调尊敬他人,以礼待人。歉敬是人的自身修养,也是为人处世的要求。礼是人的立身之本。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指出不学习做人的礼数,难以立足。《左传》也有:“礼,人之干也。无礼,无已立”。中国传统文化在倡导谦恭礼让的同时,强调人们克骄防矜,“事思敬”、“不居功”。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当代大学生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在个人与他人相处中坚持平等、诚信、宽容、互助的原则,友善待人,大度容人,学习他人的长处,以其短处引以为戒,反省自己,加强自身修养,建立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路径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目标。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即通过文化传承和文化熏陶发挥“育人”的作用。只有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内化为大学生的道德文化素养,外化为大学生的具体行为,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1.大众媒体传播传统文化

在信息传播日益发达的背景下,重视传统文化传播的社会大环境,通过大众传媒等载体、大力传播传统文化,通过公益广告展示传统文化,形成全社会都重视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风气。“积极营造传播传统文化的氛围,使大学生能够耳濡目染地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感受正能量、传播正能量,进而认同优秀传统文化并践行优秀传统文化。”[2]在此基础上,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化内涵,以此引导他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

2.学校教育讲授传统文化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诸多培养大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可资借鉴的资源。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张岂之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的最好载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积极探寻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会通点,打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毕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和谐、平等等思想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又是传统优秀文化的主张,二者存在相同之处。运用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内涵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民族文化特质的人。优秀传统文化的培育绝非一日之功,要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使其产生传承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使其能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转化为大学生的信念和操守,外化为其行为准则。

3.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内含着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流淌的是民族的文化血脉,张扬的是民族文化中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和谐、正义、天时的认知,是维系国人精神世界的传统纽带。“在民族传统节日时宣传节日由来、蕴涵的文化基因,对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3]组织学生,利用春节拜年,传承孝道和仁爱精神;利用清明,祭祀先人和缅怀英烈,领悟承担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的重任;通过端午节开展包粽子、划龙舟等活动,纪念和缅怀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重阳节,开展助老爱老敬老等活动。引导大学生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在活动的过程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自觉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体会代代相传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4.实践活动践行传统文化

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要学习,更主要的是日常生活中的践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其实践行为能力,实现知行统一,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开展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从广度和深度上拓展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感性认知。”[4]例如音乐公修课和音乐专业课上可以组织学生收听收看极具地域文化特征的地方戏,京剧、豫剧、川剧诸多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戏剧中等都有可以利用的资源;可以组织大学生参观省级博物院、文化遗址,使学生直观感受中华文化的厚重博大,领略华夏先人在历史长河中的丰功伟绩、卓越智慧;可以利用寒假、暑假、周末指导大学生开展地方民俗采风活动,利用大学生来自各个不同省份的优势可以征集到具有不同地域文化特征的实物,汇总实物后可以举办风俗实物展览,使大学生感受民间文化的多姿多彩;可以组织学生协助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整理文化典籍、地方文化名人事迹、文化史的整理考证梳理工作,使其参与到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中,种下亲近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心理认同和认识深化。

参考文献

[1]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2-18(1).

[2] 郑丽萍.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探究,2007(6):87-90.

[3] 陈敏.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大学生价值观[N].光明日报,2013-11-18(6).

[4] 陈萌,张立成.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探究,2011(11):17-22

[责任编辑:庞 达]

猜你喜欢

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给”的价值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