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发展对县域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2015-10-29陈晓乐
陈晓乐
摘 要:本文根据2013年云南省县(市)地区经济增长水平和金融发展程度,抽样选取16个州市129个县中具有代表性的60个县(市)为研究对象,依据Cobb-Douglas生产函数,应用2007-2013年共7年间60个样本县经济增长和农信社发展情况数据,选取6个指标,建立包括420个截面单元、2520个观测值的面板数据时点固定效应回归模型(time fixed effects regression model)。通过建立60个样本县的整体模型,再针对县域经济发展较好、中等、较差的三类样本,分别建立模型并比较结果,运用计量方法反映县级农村信用社对于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文章综合实证分析结论和云南省实际情况,通过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云南省县级农村信用社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县域经济;经济增长
2003年以来,中央持续推动农村信用社改革,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3】15号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意见》(国办发【2004】66号文)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经过十年左右的深化改革与持续发展,农村信用社已日渐成为支持“三农”事业、发展县域中小企业和个体经济、满足沿边沿疆农村地区普惠金融需求的重要力量。立足云南省实际,探索县级农村信用社发展对于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具有理论与现实的双重意义。
一、云南省县级农村信用社对县域经济的贡献作用日益显著
(一)云南省县级农村信用社发展迅速
2003年以来,随着改革进程的持续深入、改革红利的不断释放,云南省县级农村信用社通过整章建制、清收不良资产、化解历史包袱、推动增资扩股、强化稽核审计、完善内控制度、搭建网络平台、防控金融案件等措施,改变了过去管理体制混乱、经营持续动荡、运营业绩较差的局面。县级农村信用社整体风险管控能力大幅提升,经营状况持续好转,从根本上扭转了大面积亏损的不利形势,扎根农村、服务“三农”作用日益显著,逐渐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截止2014年,全省农信社历史亏损挂账共9.53亿元已全部消化,15.98亿元央行票据全部兑付,实现县县盈利。
截至2014年12月末,云南省农村信用社系统(含县联社、农合行)资产总额为7147.77亿元,各项存款余额为5593.9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3318.95亿元。到2014年,云南省农信社包括昆明市、曲靖市2家市级联社和14个州市办事处、125家县级联社、4家农村合作银行、2313个机构网点,在职职工2.11万人,全省农信社股金总额达到148亿元;金融服务覆盖云南省上千万个人客户和近13万法人客户。根据2013年末数据,云南省农村信用社共实现利润110亿元,资本充足率为14.91%,拨备覆盖率为232.19%;全省农信社涉农贷款余额达1888亿元,余额和占比居云南省第一位;林权抵押贷款新增12.5亿元,规模居云南省第一位;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146亿元,支持小微企业客户数占全省一半以上;“贷免扶补”贷款余额57.2亿元;高原特色农业贷款余额455亿元。
(二)云南省县级农村信用社对县域经济发展贡献明显
云南作为边疆少数民族省份,县级财政压力较大,农业和农村各项事业发展较为落后,中小企业和农业种植户经营分散,工业发展乏力,县域经济发展长期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以下。作为云南省规模最大、资金实力最雄厚、金融服务覆盖面最广的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云南省县级农村信用社确定了“立足‘三农,服务城乡,支持中小企业,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市场定位,充分发挥网点优势,不断适应县域经济和农村金融需求特点,推动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多方式、多渠道加大对于涉农领域、中小微企业的有效信贷投入,扩展县域地区金融服务覆盖面和金融服务深度,加大金融对“三农”和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推动边疆民族地区普惠金融体系建设。
二、实证分析的样本选择、变量选取与模型建立
(一)样本选择与理论基础
本文以云南省60个县级市、县为研究对象,60个样本县(市)选自全省16个州市的129个县。对县域界定为不包括市辖区的县和县级市。由于本文主要反映县域经济增长与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之间的关系,部分州市的州府所在地为“区”,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条件较好,但亦不在样本选取的范围之内。按各地区经济增长水平和金融发展程度,依据2013年云南省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排名情况,将此60个样本县分为三类。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20个县作为第一类,经济发展为中等水平的20个县作为第二类,经济欠发达的20个县作为第三类。在总体60个样本县以及三类各20个样本县的选择上,力图尽量均匀覆盖全省16个地州,在每个州市样本的选择上尽量做到均衡。
依据为经典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形式,该生产函数模型的全微分转换形式可以较为清晰地解释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具体地:Y=AX■Z■,两边取对数形式,1nY=1nA+α1nX+β1nZ经全微分转换: ■=■+α■+β■
采用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以对数生产函数形式针对全样本县、经济发达县、中等发达县、欠发达县构建对数转换线性模型:
1nY=A'+α1nX+β1nZ
对原始数据进行对数处理,记为:
Y■=A+α■X■+β■Z■+ε■
其中,Y■为被解释变量,表示所选取样本县的经济发展水平,此处用各样本县的GDP值(万元)表示,i=1,2,3,..,60;t=1,2,3,..,7。X■表示农信社在金融支持规模和效率上的影响因素;Z■表示影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Y■的除县域金融因素外的其它各类控制变量的自变量矩阵,β■为转置系数。
(二)变量选取与说明
考虑到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各类因素,重点考虑资本投入(固定资产投资,万元)、政府公共资源投入(地方财政支出,万元)。按照经典经济增长理论,劳动力就业情况(社会总就业人数,人)、县域科技投入(科技支出,万元)等几方面因素原本应纳入模型,但由于数据质量以及可获得性等原因未纳入。对外开放和国际投资及贸易因素、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工业化程度等往往也是影响地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考虑到云南省沿边沿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省情,以及县域经济农业为主、封闭单一的经济社会模式,本文略去以上三类因素。
X■表示反映各县农村信用社金融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指标,主要体现在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效率等方面。鉴于云南省的实际情况,农村信用社作为县域金融发展的主力军,是“支农”、“支小”的核心力量。村镇银行虽然近年来发展较快,但全省仅有36家,且大多位于经济较发达的州市地区,分布较为不平衡(如昆明市辖内仅8个县区有村镇银行10家,而普洱市全辖10个县仅有1家村镇银行)。本文在金融力量方面仍着重于农村信用社,重点从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效率两个方面选取指标作为建模的考虑因素。在金融发展规模方面,存款规模是县级农村信用社最具优势、最主要的资产规模衡量指标,也是决定农信社在县域金融体系中力量与地位的决定因素。在金融效率方面,存贷比是衡量金融机构存款向信贷资金转化效率比例的重要指标,反映了资金利用效率和周转速率;资本利润率则能比较全面地反映金融机构的综合运营水平、成本管理能力、风险管控能力、资金转化效率以及金融机构的综合竞争力。因此,选择存贷比、资本利润率作为衡量金融发展效率的指标。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数据质量以及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对实证结果的影响,资产规模、净利润、金融机构从业人数等其它反映机构规模、人力资源和运营效率的指标,未作为变量体现在模型之中。数据来源于2007-2013年的《云南省统计年鉴》、《云南省金融稳定报告》、《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以及WIND数据库等。
综上所述,本文试图应用2007-2013年共7年间云南省60个县经济增长和农信社发展情况的数据,选取6个指标,包括420个截面单元、2520个观测值,构建农信社对于县域经济增长贡献的面板数据模型。
(三)模型建立
对于短期面板数据而言(t=7,i=60),60个样本县的经济情况、农信社发展情况由于云南省自然、地理、交通和资源情况差异巨大,即对于不同的个体县,所取的6个变量值差异较大,因此在模型构建时,先建立60个县的整体模型,再分为三类即县域经济发展较好、中等、较差,分别建立模型,比较结果。本文数据期选择从2007年至2013年,由于2005年8月省联社成立,通过央行再贷款、剥离冲销坏账等措施开始推动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县级农信社经营状况在2005后几年中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因此,可将2005年后启动的农信社改革视为整体的政策性利好,在时期截面上(period-sections)对所有样本县具有统一的外部因素冲击和影响,因此,本文拟建立面板数据的时点固定效应回归模型(time fixed effects regression model)。在本文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中的Hausman检验和F统计量检验也证明了建立时点固定效应回归模型要比混合回归模型、个体固定效应回归模型更合理、更科学。
对于本文所构建模型定义如下:
yit =β0 +β1 xit +β2 zt +εit, i = 1, 2, …, 60; t = 1, 2, …, 7
其中β0为常数,不随时间和截面单元变化;zt表示随不同时期截面(时点)变化,但不随个体变化的难以观测的变量。令αt =β0+β2 zt,即
yit =αt+ xit'β+εit, i = 1, 2, …, 60; t = 1, 2, …, 7
对于每个截面,β为回归函数的斜率,为51阶回归系数列向量;Xit为51阶回归变量列向量(包括5个解释变量);截距项αt包括了那些随不同截面(时点)变化,但不随个体变化的难以观测变量的影响,因截面(时点)不同而异;εit为误差项(标量)。以上即为本文构建的时点固定效应回归模型。
三、实证分析的过程、结果与解释
本文使用Eviews6.0计量统计软件,数据以2007年为基期,进行了GDP指数平减,并对所有变量取自然对数处理。限于篇幅,数据处理后的统计性描述不再制表列示。在完成所有60个样本县2520个数据的处理、输入并建立截面单元堆栈数据(stacked data)格式后,首先进行相关性随机效应的Hausman检验以甄别建立时点固定效应回归模型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通过构造和计算F统计量,可以得到建立时点固定效应回归模型比构造混合回归模型更合理的结论;Eviews6.0可以直接进行Hausman Test并给出相应统计量,针对60个样本县的面板数据模型,反映时期随机效应的Chi-Sq统计量值为51.434400,可以认为拒绝存在时点随机效应的原假设,模型在相当程度的概率上存在时点固定效应。
(一)60个样本县总体的面板数据回归结论
图1即为Eviews6.0给出的针对60个样本县、420个截面单元共2520个观测值的计量结果以及主要统计量。可以看到,县域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支出、农信社存款余额、存贷比等自变量对各县GDP的解释效果较好,t检验结果显著,回归方程的R2值较高,拟合效果较好,具有相当的解释性;各统计量情况表现亦较好,这体现了面板数据模型在大样本、长时点、多截面方面的数据处理优势。
1、在时点固定效应上,2007、2008年的截距贡献值为0.2913、0.2180,较好地解释了农信社改革(以明确管理责任、坏账冲销、剥离不良资产、再贷款等)整体带来的正向外部冲击,促进了农信社以及县域经济的发展;2009、2010年值出现小额负值,2011-2013年负值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可以解释为随着县级农信社资金规模、综合实力日益壮大,富余沉淀资金开始有自本地区流出冲动,“脱农”、“脱小”苗头隐现。
2、从实证结果可见,县级农信社发展对县域经济具有较为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农信社金融发展规模(存款余额指标)对于县域经济增长(县域)的弹性系数为0.4753,是第一大贡献因素,即在给定的固定时点截面、其它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农信社金融发展规模(存款余额指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对县域经济增长综合贡献0.4753个百分点,这体现了云南省广大县(市)农村地区对于资金、对于金融的迫切需求。农信社金融发展效率(存贷比指标)对县域经济增长(县域)的弹性系数为0.3551,是第二大贡献因素,即在给定的固定时点截面、其它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农信社资金转换效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对县域经济增长综合贡献0.3551个百分点,这也同样体现了县域农村地区对于信贷资金、县域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渴望。
3、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支出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弹性系数为0.3255和0.3191,仍然为主要的贡献因素。这也反映了云南省经济发展依然属于投资拉动型的传统模式,对于政府主导、财政投入依赖过多过甚。
4、农信社利润水平(资本利润率指标)对于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弹性系数为负的0.0694,影响较小,但方向为负。农信社的利润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县域农村地区的资金价格,反映了“三农”事业、“小微”企业对于低成本信贷资金的迫切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较高的融资成本对于县域经济、实体经济发展的抑制作用。
(二)第一类样本县(县域经济发展较好)面板数据回归结论分析
实证分析结果的相关解释与上例相似,回归方程的R2值较总体回归情况有所下降,部分解释变量的统计量表现变差(如资本利润率),显示出在样本数和观测值减少的情况下,模型的解释力度变弱,但依然有相当的说服力。2009至2011年的时点固定效应为负,但2012、2013年的时点固定效应对于截距项的影响又变为正值,可解释为县域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对于富余资金有较强的吸引力。实际上,省联社的社团贷款非常乐于为经济发展较好地区的优质项目提供信贷支持。固定资产投资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最大,其弹性系数为0.3684,反映了较强的县域经济实力和较大的工业发展规模,说明投资对于县域经济发展仍然起到决定性作用。县级农信社金融发展规模影响作用因素居于次要地位,但仍大幅高于财政支出的贡献度。资本利润率指标仍为较小的负值。
(三)第二类样本县(县域经济发展中等)面板数据回归结论分析
对于县域经济发展中等的第二类样本,可以看到县级农信社金融发展规模、金融转换效率指标对于县域经济的贡献作用非常明显,大大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拉动的贡献度;2007-2010年的时点固定效应为负值,2011-2013年则为正值,体现了第二类中等县农村信用社、县域经济在发展步伐上虽落后于第一类,但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增速较快,如从2009年至2013年时点固定效应贡献值连年递增,2013年达到0.2149的最高值。
(四)第三类样本县(县域经济发展较差)面板数据回归结论分析
对于第三类样本县,可以看到虽然相比总体、第一类和第二类样本,县级农信社金融发展规模、金融转换效率指标对于县域经济的贡献力度较弱,但仍然非常显著,明显高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度,仍然居于主要地位。县域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指标影响作用较小,体现了第三类样本县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缺乏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工业发展落后,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不强。地方财政投入指标弹性系数为负值,显示财政单薄乏力,财政收入困难(甚至仅仅维持“吃饭财政”状态)。时点固定效应自2009年至2013年连续递增,体现县域经济、农信社近年来持续发展,但增速较第二类样本县慢,亦在2013年达到最高值。
综上各项分析所述,县级农信社金融发展规模、金融转换效率对县域经济增长都有较为显著的作用。在县域经济发展较好、工业实力较强的样本县(第一类),农信社的金融支持作用要低于固定资产投资的拉动作用,但仍居次位影响因素;在县域经济中等发展(第二类)、发展较差(第三类)的样本县,农信社的金融支持作用占到非常重要的地位,反映了欠发达、不发达县域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实体经济发展缓慢、财政实力弱小的现实情况,以及广大县域农村地区对信贷资金、金融支持的迫切需求。截面的时点固定效应在三类样本和总体中都得到了较好的反映。从以上实证分析的结论看,可以从增加县域农村地区特别是不发达地区的有效信贷供给、增加“支农”“支小”资金投入、减少企业和农户的贷款利息负担、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等方面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更加充分地发挥农村信用社县域“支农”主力军的作用。
四、农信社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基于以上实证分析结果,结合云南省沿边、沿疆的实际情况,云南省县级农村信用社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存在以下现实问题,本文就此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县级农村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
1、部分农信社资金流向异地甚至省外,未起到支持本地县域经济发展和实体经济壮大的作用。县级农村信用社在吸收存款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但由于部分地区本地优质客户或企业不足,“支农”、“小微”企业贷款成本较高,利润空间有限,不少资金出现沉淀、闲置,部分地区县级农村信用社资金或通过“约期存款”形式上存省联社获取收益,或通过省联社“社团贷款”形式集中向大企业、大集团进行授信,宝贵的信贷资源并未应用于本地区经济发展,而是变相流向异地甚至省外。
2、县域地区抵押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缺失,存款规模难以转化为有效的信贷资金投放。出于审慎经营和控制风险,县级农村信用社进行企业、农户授信和贷款往往都要求提供明确的抵押或担保。多数农户和中小企业因为缺少“有效”的足值抵押品和担保,很难达到农信社发放贷款的条件,较难得到有效的信贷资金支持;同时,由于农村地区各项财产险、灾害险的投保比例较低,企业和农户保险意识不强,林权、土地使用权、果木所有权等作为抵押利权亦缺乏足够的法律保障,农村信用社出于“道德风险”的考量,也倾向于谨慎授信,出现农民“贷款难”和农信社“难贷款”的局面,有效信贷投放往往低于实际需要水平。
3、县级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水平的滞后和金融服务手段的匮乏,制约了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力度。目前,县级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务主要以存款、贷款以及日常的现金、结算业务为主,金融电子化建设较为滞后,支付结算体系尚不健全,无法满足县域经济对高效快捷金融品种和现代化金融服务手段的现实需求,使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受到较大的限制。
(二)县级农村信用社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建议
1、发挥自身存款规模优势,切实满足新型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的资金需求。县级农信社要从自身优势和经营战略出发,结合区域特色和当地农业、农村经济特点,大力推动本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大支持本地农业产业化经营力度,有针对性地挖掘本地潜力企业,培育优势客户,积极支持发展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不断壮大县域经济。
2、创新信贷产品和融资模式,拓宽中小企业和农户融资渠道。推动农村信用社存款资金加快转化为有效信贷投放,加大信贷资金支持本地实体经济发展力度,积极尝试扩大林权抵押贷款、农房抵押贷款、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等规模。对有特色、市场广、信用好、潜力大的中小企业积极探索合情适用的贷款及授信模式。扩大信贷抵押品和质押物范围,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票据融资业务,推广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汇票业务范围;探索本地区中小企业、中小农户以适销对路的库存产品、实际应收款项、可靠预期现金流作为抵押向县级农村信用社申请获取贷款资金。
3、加强金融服务创新,提高县域金融服务质量。县级农信社要提高普惠金融供给能力,延伸金融服务内涵,扩大金融服务范围,在支付结算、征信信息、财务管理等金融基础设施方面推动县域经济发展。针对县域不同企业、行业和农户的特点,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满足当地企业和农户实际需要的合规金融产品,在为农村信用社自身发展创造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冰.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金融效率评价—以青海省县域为例[J].西部金融,2013,(8):56-61。
[2]陶建平,田杰.县域农村视角的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收入效应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24-28。
[3]闫丽瑞,田祥宇.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2,(3):99-105。
[4]赵勇,雷达.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生产率促进抑或资本形成[J].世界经济,2010,(2):37-50。
[5]周立,王子明.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1978-2000[J].金融研究,2002,(10):1-13。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to the County-level Economic Growth
——A Case of Yunnan Province
CHEN Xiaole
(Kunming Provincial Sub-branch PBC, Kunming Yunnan 650021)
Abstract:Based on the level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degree of the financial development of counties (cities) in Yunnan province in 2013, the paper selects the typical 60 counties (citi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from 129 counties in 16 states. On the basis of Cobb - 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 the paper uses the data of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of those 60 samples from 2007 to 2013, selects 6 indicators, and sets up panel data time fixed effects regression model including 420 section unit and 2520 observation values. And then, by establishing the whole model of 60 sample counties, aiming at three kinds of samples respectively ranking good, medium and low, the paper respectively sets up the model and compares the results and reflects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county-level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to the county-level economic growth by using measurement method. The paper combines the empirical analysis conclusions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Yunnan province,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related suggestions for the county-level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level economy in Yunnan province.
Keywords: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county-level economy; economic growth
责任编辑、校对:张德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