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津曲坛忆先贤

2015-10-29沈之骅

曲艺 2015年8期
关键词:曲艺团天津市舞台

沈之骅

在相声界,提起“常白”这对组合,想必没有人不了解。他们的台风火爆、大气、时代感强,在京津两地火了五十年,老观众们牢牢记住了那个会五官挪位的白全福和漂亮的“三蘑菇”,同行心中难忘的是和蔼可亲的常三爷和尽是包袱的白大爷。一月四日,常宝霆先生与世长辞,“常白”组合,永远成为了人们脑海里萦绕的笑的回忆。

相声巨匠,世家风范

常宝霆先生的出身不用过多介绍,单就一个“常”字就可以说明一切。父亲常连安,长兄常宝堃都是同辈演员中的翘楚,幼年的常宝霆耳濡目染,六岁起开始学习相声,九岁登台演出,从旧社会演到新中国,从启明茶社演到中南海,他的脸上始终带着那份自信的笑容,他的台风依旧那样潇洒自如,看他的相声会被他的舞台魅力紧紧吸引住,就像一团火一样,热烈、奔放、火爆、昂扬向上,时刻在感召着观众的每根神经。特别是他与白全福的合作,更是将这一特点发挥到了极致。“我师父和白全福的合作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风格,那就是捧中有逗,逗中有捧,互捧互逗,重于表演。用李伯祥先生总结的一句话说就是常宝霆先生的节目从来没泥过。”徒弟王佩元回忆说,“所以我师父不仅说相声棒,演戏一样优秀,上世纪五十年代他演出曲艺剧也非常火爆。”

常宝霆先生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原因有两点:一是来自家庭深厚的艺术积淀,父亲与兄长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形成了一种以京味儿艺术为根基,以天津市井幽默为表现形式的相声表演体系,在这一点上常宝霆先生有着很好的继承。二是常宝霆先生结合自身条件,搭档白全福的艺术特点所开创出的个人特色。与父亲和兄长相比,他的嗓音条件好,形象更加潇洒帅气,因此他更加注重柳活儿,同时又加入了丰富的表演,他的“帅”与白全福的“怪”形成了鲜明对比,舞台形象丰满且有特色。常宝霆先生的公子常贵德这样评价自己的父亲:“他同样是常氏家族的代表性人物,在相声界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尽管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演员,但他和白全福先生所表演的段子都是新的,父亲一生追求的就是艺术的完美。”

正如常贵德所说,常宝霆先生的艺术是完美的。今天我们重新回顾他的舞台形象,审视他所塑造的人物,剖析他和白全福之间的默契配合不难发现,他的形象潇洒大方,举手投足颇具大将风范,就像王佩元先生经常说起的那句话:我的师父,那是多漂亮的三蘑菇啊;他所塑造的人物性格鲜明,形象饱满,有很强的代表性,特别是小人物,辛酸中带着可爱,滑稽中透出智慧;他与老搭档白全福的配合更是天衣无缝,激烈的矛盾碰撞中仍然不燥不闹,不争不抢,形成相互依托相互辅助的作用,堪称绝配。

为民求乐 薪火相传

翻开常宝霆先生的作品集《舌治心耕》,我们看到的是一段段曾经在舞台上光彩熠熠的作品,一字字都饱含了常先生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观众的深情厚意。为民求乐,把欢笑送到最基层的地方去,常宝霆先生坚持了一辈子。他的创作现在看来始终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讲的那样深入生活,扎根于人民的。这也是如今我们曲艺作品要坚守的方向。常宝霆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极强,回顾他的一生,无论是到部队、到朝鲜战场、老山前线还是抗震救灾都冲在了第一线。常宝霆先生文化水平不高,但他的作品却渗透着浓浓的文化气息,这与他的勤奋和钻研是密不可分的。1958年赴福建前线慰问,在战壕里为战士们演出,从这一年开始,他尝试自己创作相声,他的作品《儿童乐园》《还乡记》在天津日报发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多次深入工厂、农村、部队体验生活,创作并演出了《我爱乒乓球》《水车问题》《挖宝》(与人合作)等作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又重新整理并演出了一些新段子,如《道德法庭》《诸葛亮遇险》等,这些节目源于生活,现实意义很强,深得广大观众喜爱。这些作品都是常宝霆一字一句精心创作而成,字斟句酌。他的勤奋和敬业值得晚辈学习,他对观众的热情和负责更值得晚辈学习和坚持。

相声演员总说的一句话叫——给相声添产业。这份产业除了不断地出新作品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接班人。让更多的年轻人成为舞台上的主角,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对于艺术的发展很重要,常宝霆先生作为天津市曲艺团的老前辈,从六十年代起就承担起培养新生力量的工作,如今很多曲艺舞台上的名家大腕都曾受到了他的关怀和指点。

快板名家张志宽回忆起常宝霆先生对他的帮助时说道:“我从14岁进入天津广播说唱团就和常老师在一起,几十年来得到了他无私的帮助和关爱。那个时候我的天津口音特别重,他便逐字帮我纠正。常老师告诉所有团里的人,如果我说天津话,就不让他们理我,直到我用普通话才行。”一点小事,看出了一位老演员对艺术的严谨,对青年人要求的严格,同时也看出了他对青年寄予的希望和对后辈的提携。在天津曲艺界乃至全国曲艺界,受到过常宝霆先生教诲和帮助的人还有很多,他们回忆起这位前辈无一例外的提到了他对艺术的执着和对青年的关爱。天津市曲协秘书长王宏说:“我85年进入曲艺团,常老师就一直教我们。88年时我们去山东演出三个月,每天早晨常老师带我们吃过早点后就开始手把手地教,小到如何从侧幕上台,舞台上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他都亲自示范,一点细节也不放过。当我们演出回津后,大家都感叹我们这些青年人在这三个月里技艺大增,这与常宝霆先生的付出是分不开的。”

常宝霆先生为青年人作出的奉献不胜枚举,所谓薪火相传,重在身体力行,无论是他为徒弟王佩元捧哏《挖宝》,他与张志宽合作演唱快板书、他带领青年演员拍摄相声TV,乃至在他85岁高龄时还为天津市曲艺团青年相声演员们站台助威,都用他的实际行动为相声事业的接班人作出了好的榜样,起到了一位老演员对前辈艺术精髓的继承和对青年一代传帮带的积极作用。

德高艺精 晚辈楷模

“我是吃常家饭长大的,一定不能忘了感恩” 这句话,是在常宝霆先生去世第七天时,由相声演员杨议制作发布的短片《感恩》中杨少华的一句话,以此来表达杨少华全家对常宝霆先生的感恩,也寄托了两位老人之间70余年的感情,杨少华在片中这样总结:“马三立大师对杨家有过提携,侯宝林先生对杨家有过帮助,而如果没有常宝霆先生,我当年很可能就会饿死。”一句朴素的话蕴含的却是一段说不尽的兄弟情。在常宝霆先生去世后,无论问起哪位与他接触过的人,都会听到的一个词那就是“好人”。常宝霆先生是个好人,他在艺术上提携后辈,同行间互敬互助,在生活上更是扶危济贫,雪中送炭。杨少华在回忆中提起,那个时候住房困难,常宝霆先生就把自己的房子腾出来给苏文茂等人居住,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无论是对长辈还是晚辈,他的关心和体贴都是一样的。上世纪80年代,一次天津市曲艺团的演员们在外地演出,常宝霆先生有一天告诉年轻的演员们中午不要自己吃饭了,大家一起吃。到了中午,大家落座之后,常宝霆先生说:“今天这顿饭我们几位老朽来请,除了要感谢你们这些年轻人对我们的照顾,最重要的是今天是戴志诚的生日,咱们大家给他来过个生日。”语住时,大家再看戴志诚已经眼含热泪,不住地说:“师爷,连我都忘了自己的生日,没想到您还记得。” 那一年戴志诚20岁,而常宝霆已经是享誉全国的艺术家。

常先生如此奉献了一辈子,直至晚年。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常宝霆先生对于相声艺术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就在去年,常氏相声三代演员同台收徒,为相声事业融汇了新的力量,再次谱写了一段曲艺史上的佳话。几日之后,他又出现在了天津电视台节目录制的现场,为天津市曲艺团相声队的专场演出助威。对于这支队伍,他有着深厚的感情,作为天津市曲艺团的创始人之一,他在相声队工作了五十年,见证了它的兴衰。如今,重新组建的相声队里都是青年演员,更需要他的帮助和支持。曲艺团相声队队长李梓庭这样说起常老:“我们和老先生接触的次数不多,但每次都有很大的收获,特别是最近两年,有时候反应有些慢了,但一提到相声还是滔滔不绝,顿时来了精神。对我们年轻人,常老师更是鼓励有加,希望我们能够接过天津市曲艺团相声队的这杆大旗,我们也请老先生放心,我们正在不断地努力,把相声说好。”

“把相声说好”这是青年人对老先生的保证,也是常宝霆先生最期望看到的景象。舌治心耕八十载,常宝霆给后人留下了一大笔宝贵的艺术财富,他是津味儿相声的代表,他的段子里蕴含着北京相声的精髓,他是全国观众喜爱的“三蘑菇”。常宝霆把一生献给了他钟爱的相声事业,一个人的一生能够做精一件事是极不容易的,需要勤奋与痴情,当然更离不开悟性,这是他对自己艺术生涯的总结,他盼望着相声事业后继有人红红火火,因为他深知相声艺术传承发展是造福于民众的好事。

深冬的津城,寒风瑟瑟,大师走了,留下的是无数难忘的笑声,是那个舞台上永远潇洒大气的身影,是一份振兴相声的未竟事业,是津门曲艺人对他无尽的怀念。

猜你喜欢

曲艺团天津市舞台
马三立为什么“饭醉”
如果画笔会说话?
The Right Mindset is the Key to Success
刘兰芳:我为人民说书
台上
粤曲的历史及我区粤曲(私伙局)的发展
画与话
天津市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船期表
怀念曲艺团
天津市东丽中学“六·五”环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