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住机遇 迎难而上

2015-10-29崔凯

曲艺 2015年8期
关键词:曲艺艺人艺术

崔凯

历史悠久的中国曲艺是深受广大民众喜爱的艺术,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说唱表演艺术(曲艺)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秉承“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理念,以人们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持续传扬着正能量、正趣味,养心、育人,哺育了世世代代中华儿女,特别是那些没有机会识文断字的普通民众,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段内全靠接受说唱艺术了解历史、明辨善恶、鉴赏美丑、认可正确的道德评判尺度,以及在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说,曲艺是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艺术,在民族文化传承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进入新时期以来,面对文化多元化、艺术多样化、传播现代化的大趋势,曲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多媒体、自媒体、网络剧、微博、微信、微电影的迅猛崛起,吸引了大多数青少年的眼球,正在影响和改变曲艺的创作、表演和传播方式。目前,除相声、评弹、娱乐二人转以及部分地区性的少数曲种生存状态尚可,许多曲种都显现出衰退、老化现象,有些曲种甚至失去了市场竞争能力,只有在公益性文化服务和专业性比赛中才有展示的机会,只能依赖于“被保护”维持生命。出现这种不适应现实文化需求和艺术发展的状况,有客观因素,也有传统曲艺自身保守、观念陈旧的问题,其中专业教育和学科建设滞后是阻碍曲艺科学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曲艺教育落后于时代。

千百年来,中国曲艺一直以师父带徒弟、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所谓的艺术教育。实践证明,这种门户式的教育方式,对于某一曲种的传承和培养职业艺人确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各个曲种或流派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都出现过优秀的艺人。但是,曲艺这种原始教育方式存在的缺憾和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自成一家的局限性。过去的师父教徒弟,主要是传授跑江湖的生存经验和卖艺赚钱的本事,在曲艺这个江湖之中又非常讲究门派,不属同门同派的艺人很少在一起切磋艺术,所以有“宁舍一锭金,不给一句春”(指春典、艺诀或作品)之说。门户之见容易造成近亲繁殖与基因退化。这就是在过去漫长的时代里,优秀的艺人常见,而大艺术家十分鲜见的主要原因。

新中国成立以后,有些进入到专业艺术团体和艺术院校的民间艺人,突破了以往师承关系的局限,有机会接触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理论,并在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名家、同道交往中改变和丰富了知识结构,眼界大开,艺术观有了根本性改变,加上个人悟性和努力,方才产生了曲艺有史以来从未涌现过的一大批具有一定学养、涵养、修养的著名曲艺艺术家,他们为传统曲艺地位的提升和新中国的曲艺事业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二是知识面狭窄的局限。过去的说唱艺人受过正规教育的极少,讲究一招鲜吃遍天,专业技能是他们吃饭的本钱,往往在某一地区、某一曲种范围内也出现过出类拔萃的职业艺人,但离开了本行、本土、本工活,便显得捉襟见肘、无能为力了。有些艺人几乎一辈子就靠一两部书或几块活行走江湖,他们能传授给徒弟的也就是一些单纯的技艺和经验,最好的艺人也不过是“肚囊宽绰”、“艺人的肚子、杂货铺子”而已,怎么可能培养出知识渊博、具有文学、美学、社会学修养的优秀人才呢?尤其在当下高等教育基本普及的情况下,曲艺从业者倘若比普通观众文化程度还低,肯定会越走路越窄;三是有名无实的师徒关系影响传承。新时期曲艺的师承关系较过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的艺人收徒是真传实授,徒弟入门要和师父签生死合同,三年学艺期间,除了要孝敬师父(师徒如父子),长了本事能“上买卖”了,演出收入全部归师父,出徒以后赚钱才归自己。所以,教和学都是认真的。现在拜师基本上是拜门、拜腕儿,便于在江湖中安身立命,与“传道、授业、解惑”没有多大关系,有些名家收徒十几名或几十名,有些师徒之间一年也见不了几回面,偶尔见面也只能做比成样地指点一二,根本学不到多少真本事。如果遇到德行较差的师父传授徒弟一些歪门邪道更是糟糕。因为这些局限和弊端的客观存在,造成了曲艺教育不但落后,更制约了曲艺后备人才的科学化培养。在我国艺术教育事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公办的曲艺教育机构也只有苏州评弹学校、中国北方曲艺学校(现已合并到天津艺术职业学院)等屈指可数的几座学校,大量的民办或私人创办的曲艺表演培训学校或小班,所谓教学基本上还是口传心授,极不正规。少数挂靠在某些大学里的本科曲艺班也是带括弧的“曲艺培养方向”性质,曲艺专业高等教育举步维艰。由于曲艺教育落后,目前已经出现了曲艺原创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强、优秀作品难产,一些号称曲艺新生代的从业者,要么依赖网络段子七拼八凑应付买卖,要么肢解传统作品卖艺赚钱,曲艺生态链极其脆弱。面对着其他文学艺术门类不但有大批的本科毕业生源源不断地充实到业界之中,还培养出许多本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发挥着领军作用的新常态,我们曲艺人情何以堪?再不着急,曲艺必将落后于时代发展,我们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住后人。

二、曲艺学学科建设任重道远。

曲艺教育落后的根本原因不是曲艺界认识不够或努力不足,而是由于曲艺学术支撑和曲艺学学科理论构建欠缺所至。

许多曲艺门里的有识之士,早就意识到没有高等教育作为支撑曲艺艺术就不能可持续发展的严峻现实,同时也在不断尝试与艺术院校合作创办曲艺专业本科教育。辽宁科技大学坚持了十二年招考曲艺培养方向的本科生,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可是,从总体上看,我们对曲艺高等教育准备不足,缺少科学性、规范性和系统性,缺教材、缺师资、缺规划,基本上是跟着感觉走,与“口传心授”没有本质差别,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均不理想。著名文艺评论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组召集人仲呈祥先生在为姜昆所著的《马季老师给我的思考》所作的序言中指出:“我深知,不仅姜昆,还有任上的中国曲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董耀鹏等曲艺界学者,都极有见地提出了‘中国曲艺学这门实际上早已存在而被艺术学界忽略了的新学科建设的紧迫任务,呼吁在国务院颁发的学科目录中的艺术学门类下增设(实际是补上)‘中国曲艺学的一级学科位置,并逐步在高等学校里开设曲艺的专科、本科乃至研究生教育。”“为了真正落实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的重要指示,我们理应刻不容缓地把‘中国曲艺学学科建设的神圣使命和任务,早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这无疑是我们曲艺界期盼已久的利好信息,但我们也应该知道,实现“中国曲艺学”学科建设的目标究竟有多难?我们缺少些什么必要的条件?第一难是构成“中国曲艺学”学术体系的分支理论严重欠缺。中国曲艺的曲种诸多,发展历史不一,书曲类说唱艺术已有千余年历史,分布于全国各地的不同曲种至少有四百余种,可是,现今可以查到的曲艺类书籍数量有限,其中绝大部分是作品和个体从艺经验总结性资料,学术理论类的资料极少,甚至可以说是支离破碎。大多数曲种都没有形成本体的学术体系,各个分支理论研究薄弱,特别是作为舞台表演艺术,曲艺表演理论体系是不可或缺的学术根基,目前还是一穷二白,平常表演者常说的“语言艺术”、“听觉艺术”、“一人多角、说法现身”、“四门功课”等等,都是说唱形式的表象形态,与表演理论无关。这一理论贫乏的现状势必给中国曲艺学学科定位、学科方向和发展层次构建,造成巨大的困难。第二难是学科带头人难找和学术研究队伍力量薄弱。由于曲艺人才培养的特殊性所致,曲艺理论建设和学术研究本来就是短板,许多曲艺表演艺术家往往缺少理性思维和逻辑思考能力,常把个人的艺术实践体会和艺诀、春典当学术表达;一些从事过曲艺创作或理论研究的人士又大多没有登台表演经验,写出来的理论文章总有隔靴搔痒之感;也有少数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热爱曲艺,但毕竟没在曲艺这个江湖中行走,即便愿意参与曲艺学学科构建,也有信息不对称、语法难沟通的障碍。业界之内,像姜昆先生、田连元先生等既有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又有理性思考能力的专家实为凤毛麟角,面对浩大的学科理论研究工程,我们将会遇到的难度可想而知。第三难是缺少可以依托的学科基地和科研实验条件。任何一个新学科的创建,都应该依托某一座大专院校或与本专业有关的科研机构来保障运行,同时还要有能够承担科研成果转换的专业团队负责体现学术研究成果。可叹的是全国拥有曲艺工作者和从业者最少十万余众,却没有一座曲艺艺术学院,曲艺研究机构有限,而且都存在人力、财力不足而无能为力的实际困难。

既然中国曲艺学学科建设关乎到当下和未来曲艺事业的兴衰存亡,那么无论有多大的困难也要下决心克服,迎难而上,这是姜昆主席、董耀鹏书记和中国曲协主席团达成的共识,并已经启动了前期工作:一是中国曲协正式与辽宁科技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发编写高等教育曲艺类本科专业教材,首批教材编写提纲已经基本敲定,正在积极推进编撰工作。二是现存曲艺类书目的调查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中华曲艺书目内容提要》和《中国少数民族曲艺艺术》的编写工作正在进行。三是筹备创办全国高校曲艺教育论坛,听取来自教学实践的一线声音,深化曲艺在高等院校的影响。四是全面加强曲艺学术理论研究工作,扎实推进一切有利于中国曲艺学学科建设的相关工作。

中国曲艺学学科建设是一项重要工程,需要全国曲艺界同心协力、攻坚克难、全力推进,还需要争取学术界、教育界和有关领导部门的关心支持。只要我们抓住机遇、真抓实干,一定会完成这项既是史无前例又是功在千秋的光荣使命。

猜你喜欢

曲艺艺人艺术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曲艺泉城》
朝三暮四
纸的艺术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艺人指数Top10
花灯艺人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