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识教育期盼加快曲艺学的教材建设、学科建设

2015-10-29康尔

曲艺 2015年8期
关键词:南京大学通识曲艺

康尔

中国曲艺与高等教育的关系,或许可用“若即若离、藕断丝连”来描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准确地说是1980年6月13日,侯宝林大师被北京大学聘为兼职教授,一度成为文坛、曲坛佳话。可是直到侯宝林大师谢世,曲艺在高校中依然没有成为一个学科。北大当年的延聘活动,只是学界向曲艺大师摆了一个致敬的pose,其形式大于内容。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非遗保护”“文化传承”“通识教育”“素质教育”等先进理念逐步为世人接受,中国曲艺长期游离于高等教育之外的状况,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加快曲艺学教材建设、学科建设的呼声,也在日益高涨。笔者长期在高校中从事艺术教育工作,对于上述变化与呼声深有体会,此处概述三点:

一、中国曲艺是通识教育的宝贵资源

通识教育,与既往的填鸭式、灌输式的应试教育截然不同。它主张打通人为设置的专业壁垒、学科藩篱,主张向学生提供更丰富、更多元的教育资源供他们自由选择、自主学习。通识教育是一种超越功利性、实用性的人文教育、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学养丰厚、眼界开阔、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中国曲艺是中华民族众多说唱艺术形式的统称。它历史悠久、传承有绪,是传统文化、非遗文化的“活化石”;它内涵丰富、流派纷呈,是优秀民族、民间艺术的活态载体。遍布全国并拥有400余个曲种的中国曲艺,理当成为高等院校实施通识教育宝贵的教学资源 。

审美教育、艺术教育,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的教育大家,普遍认为应对全体学生开展人文艺术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因此,将中国曲艺融入通识教育,不仅具有学理上的合法性、必要性,在教育实践中也是切实可行的。

本人做过一个部省级重点课题《将中国“非遗”提炼、整合为素质教育资源的研究与实践》,对中国曲艺中的文化内涵、艺术精髓作过一些梳理,并在南京大学开设的“艺术精品赏析”“艺术创造思维”等课程中有机融进了“曲艺赏析”“曲艺史论”和“曲艺创作论”的内容,丰富了通识教育的内容。此举,对于大学生民族认同感、自豪感的增强,对于非遗文化的传承以及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一初步尝试,受到了来自教育界、文化界课题验收专家的一致好评。

本人认为,将中国曲艺排斥于高等教育之外的习惯做法,是教育界的一大失误。在深化教育改革、努力建构具有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进程中,中国曲艺理应走进全国高校的课堂,并使之发挥在高等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的瓶颈是,很难找到水平高、观念新、适用性强的曲艺教材,尤其是“曲艺经典赏析”“中国曲艺概论”“中国曲艺简史”“中国曲艺文化”类的教材或读物。至于说系统的音像资料,那就更是难以寻觅了。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加快曲艺学教材建设,特别是适用于通识教育的系列教材的建设。依据教育规律,曲艺必须由文化资源转变为可供使用的教育资源。也只有这样,中国曲艺才能全面融入高校的通识教育。

二、曲艺活动是校园文化的新增板块

赏析、观看乃至模仿来自西方的艺术经典,如聆听交响音乐、观摩艺术电影、排演经典话剧,曾经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构成。流行于港台地区的校园歌曲,也曾在大陆高校风靡一时。可是近些年来,这一现象明显有所改观。中国曲艺因其具有喜闻乐见、乡土气浓、诙谐幽默、直通心灵等特点,突然间成了最受大学生欢迎的艺术样式之一。观摩曲艺、学演曲艺、创作曲艺新作并经常举办汇演、展演与竞赛,成了高校中新增的、活跃的文化板块。

仅以南京大学为例,近年来在中国曲协、江苏曲协的支持下,南大邀请了姜昆、刘兰芳、常宝华、李金斗、大兵、马东、盛小云、吕少明、杨明坤、马伟等诸多曲艺名家来校演讲、演出,曲种涉及相声、评书、快板、苏州评弹、扬州评话、扬州弹词、扬州清曲等。上述名家的到来,受到了学生的追捧,每场活动座无虚席,为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增添了新的亮泽。

高校学生自发组织的曲艺社团,近年来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据笔者所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都有学生自发成立的曲艺类社团。仅江苏省就有十余所高校成立了大学生相声社、曲艺社、校园书场等社团组织。爱好曲艺的同学们,经常开展联谊、交流活动,并成立了“江苏省大学生曲艺联盟”。本人长期担任南京大学“永遇乐”相声社的艺术指导,姜昆老师欣然为该社团题写了社名,并观看、指导学生的演出,给他们以很大的鼓舞。该社团的同学已自创相声80余段,每学期都要举办几次专场演出,在我校学生社团联合会举办的“百团大战”中屡获佳绩。

曲艺活动虽然是校园文化的新增板块,但因其具有雅俗共赏、灵活机智、直抒胸臆、成本低廉等优势,普及率非常高,充满了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在不远的将来,校园曲艺活动有望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打板块。

面对方兴未艾的校园曲艺活动,笔者以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依然是教材及相关读物的匮乏。同学们想创作一段相声或其他类别的曲艺作品,找不到能够指导创作的书籍,也找不到前辈大师的作品集来学习与借鉴。长此以往,校园曲艺还能走多远,那是不言而喻的事了。

三、通识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对曲艺界有期盼

高校的通识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得到曲艺界的支持,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邀请什么样的曲艺家、什么样的节目以及什么样的演出团队上,高校是有自己的主张的。换言之,高校对于曲艺界也是有期盼的。

从内容上说,高校特别欢迎的节目是,文化内涵丰厚、非遗价值显著的经典性、代表性作品以及新创作的曲艺精品。南京大学曾邀请苏州评弹团的《雷雨》、扬州曲艺团的《水浒》等精品力作来校演出,反响很大,好评如潮。

从形式上讲,最受大学生欢迎的活动样式是讲座演示会。所谓讲座演示会,就是一边讲解、一边演出。著名曲艺家姜昆、常宝华、李金斗、大兵等应邀来到南京大学,采用的都是这种边讲边演、边演边讲的形式,颇受大学生的欢迎。

但我们也发现,有些曲艺演员甚至包括个别曲艺名家,演出虽然成功,但演讲并不精彩。问题出在哪里?大多是因为唠叨了半天讲不出道理来,更不要说从艺术学、文化学、民俗学、语言学、叙事学等角度去阐述曲艺的精彩了。这一现象的客观存在,与曲艺学建设缓慢、滞后有关。一个对于曲艺原理、曲艺史论、曲艺批评等关键理论没有做过深入思考、系统研究的演员,很难清晰地阐述自己的学术观点,很难在高校的讲坛上完成精彩的演讲。显然,切实加快曲艺学的学科建设,有助于弥补这一缺憾。

总之,中国曲艺能否在某个高校落脚生根并率先建成一个专业,虽然十分重要,但笔者以为这只是局部问题。而将中国曲艺真正融入全国一千多所高校的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则是一个规模更大也更有意义的变革。本人相信,在曲艺界、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随着曲艺学教材建设、学科建设的切实推进与迅猛发展,中国曲艺与高等教育必将形成更为密切的合作。其结果,一定是双赢。

猜你喜欢

南京大学通识曲艺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曲艺泉城》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
独立学院通识教育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Homosexual Marriage Legislation in China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
南昌大学章程引发“南大”简称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