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广西诗歌发展状貌的一个侧影
2015-10-29罗小凤
罗小凤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市场经济和大众文化的冲击下,诗已从其原来的“文学中之文学”的高位被放逐到最边缘的边缘,退却了之前人们附加其上的神圣、崇高光环,逐渐成为“有限的少数人”的寂寞事业。然而,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下和尴尬的诗歌处境中,广西的诗歌发展从未“沉寂”,而是在有限的少数人的坚持下“隐秘地上升”[1]。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西诗坛涌现了许多民间诗群,如扬子鳄、自行车、漆、相思湖诗群、麻雀、南楼丹霞、西乡塘诗群、民族诗人群等。正如荣光启所言:“也许只有在以‘自由和‘个人化为特征的诗歌时代, 才能产生无数‘民间化的诗歌群体”[2]。对于这些民间诗群的涌现,《南方文坛》《广西文学》《红豆》《南方文学》等刊物都进行了密切关注与扶持,如《红豆》杂志,自2002年开始便在新改版的《红豆》上开辟《诗歌群落》专栏,迄今已坚持十多年,2015年则专门开辟《广西民间诗群诗歌巡展》的栏目推介广西各个民间诗群,目前已经推介自行车诗群、漆诗歌沙龙、扬子鳄诗群、麻雀诗群、相思湖诗群、南楼丹霞诗群、西乡塘诗群、民族诗人群等八个民间诗群,呈现了这些民间诗群的崛起、发展的历史轨迹与并立的格局,显示了广西诗歌的多种诗歌力量与多样化的诗歌姿态、诗歌风格与诗歌精神,一定程度上呈现了当下广西诗歌发展的格局与状貌的一个缩影,对广西诗歌和当代诗歌的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首先,《广西民间诗群诗歌巡展》呈现了广西诗歌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广西民间诗群的纷涌崛起与并立,呈现了多种诗歌力量的分化与汇聚。20世纪90年代末新世纪初的广西诗坛主要是扬子鳄诗群、自行车诗群、漆诗歌沙龙“三足鼎立”的局面,其中扬子鳄诗群是以1988年由曾健杰、麦子等诗人在广西大化创办、2000年由刘春接管至今的一本内部刊物《扬子鳄》为阵地团结的一大批诗人形成的,自行车诗群则是在非亚、麦子、杨克于1991年8月创办,现由非亚、罗池等主管的《自行车》周围自由联合起一批风格各异、个性鲜明的诗人,漆诗歌沙龙是以1999年5月创办的《漆》诗刊为阵地,以沙龙为形式组织诗歌活动,集结了吉小吉、伍迁、朱山坡、陈琦、谢夷珊、琬琦、陈前总、马路、湖南锈才、安乔子等诗人。多年来,这三个诗群是引领着广西诗歌发展最重要的三支力量,但近年来,广西的诗歌发展格局已经发生许多新变化,相思湖诗群、南楼丹霞诗群、麻雀诗群、西乡塘诗群、民族诗人群等相继崛起并各踞一方诗歌地盘,呈现出诸侯争霸、对话互动的新局面。麻雀诗群由刘频、大朵、侯珏等于2010年9月创办,以同年同月创刊于柳州市的《麻雀》诗刊为阵地,凝聚了柳州、来宾两地的诗歌力量;相思湖诗群成立于 2004年,同名刊物《相思湖诗群》于同年创刊,核心成员为董迎春、大雁、侯珏、李冰、肖潇、黄玲娜等,主要集结了广西民族大学爱好诗歌的师生;南楼丹霞诗群则缘起1997年在河池学院成立的南楼丹霞文学社, 代表诗人主要有费城、牛依河、卜安、那超、举子、韩璐潞等;西乡塘诗群于2013年12月成立于南宁市西乡塘,主要成员有荣斌、田湘、陆辉艳、罗雨、费城、牛依河等;民族诗人群虽然没有明确的阵地、创办人、旗帜、理念,但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聚居了汉族与12个世居少数民族,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诗人,不少诗人在追求诗歌现代性、全球化的同时保持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拥有共同的志趣,因而形成了一个松散的民族诗人群。这些民间诗群都争相搞活动、办诗刊、重点扶持各自的核心成员和新人,推动了广西诗歌的丰富和热闹。这些诗群都是各种诗歌力量经过分化、汇聚、多元共生而集结成的,大大地丰富了广西的诗歌版图,提供了与全国诗歌进行对话的窗口和平台,他们的崛起、并存与互动,为推动广西诗歌的发展做出了不可小觑的贡献。
其次,《广西民间诗群诗歌巡展》呈现了广西诗人们多样化的诗歌姿态。扬子鳄诗群秉持包容、综合的诗歌姿态,团结了区内外一大批诗人,在广西甚至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自行车诗群标举“自行”这一诗歌理念,保持自由精神和独立品格,保持自己各位诗人在诗歌风格、审美取向、诗歌姿态与个性上的不同;漆诗歌沙龙则持开放姿态,秉持一种“无法为生活镀金,却可以为生活上漆”的诗歌姿态进行诗歌书写,显示了他们贴近生活、深入生活而毫不夸饰、伪装的独特诗歌姿态;麻雀诗群强调诗歌写作的创新和诗人的个性,注重对诗歌现代精神内核的把握,倡导忠于生活,发现生活,并把生活的发现转换为诗歌,兼容并包,力图探索和呈现广西乃至华语诗歌写作的一种可能性;相思湖诗群则坚持经典表达、语境建造、象征抒意、文化追寻的学院写作,一直呈现出独立而自由的文学创作面貌。南楼丹霞诗群将其宗旨定位为“营造一个对抗俗媚倾向和实用主义的纯文学氛围,探索和组建富有个性意义和抵近现实精神的话语空间”;西乡塘诗群虽然在命名上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但并不局限于西乡塘,而是以“打造中国诗歌新平台,保持纯粹性、前卫性、包容性”为理念,力图成为中国诗人的共同载体和一个历史性的文化符号。可见,每一个诗群的诗歌姿态、理念都各异其趣,自行车诗群的民间立场与相思湖诗群、南楼丹霞诗群的经典化、精英化、学院化立场显然是迥然有异的,扬子鳄诗群所呈露出的传统抒情理路与麻雀诗群注重的创新、西乡塘诗群倡导的前卫性先锋性追求显然也是截然不同,麻雀诗群主张的深入生活发现诗歌与南楼丹霞诗群所追求的“抵进现实精神的话语空间”同样显示的是诗歌发展的不同路向。不同的诗群,呈现了不同的诗歌姿态,倡导不同的诗歌理念,它们不定期地集体出击、群体互动,与其他诗群彼此交流、对话、改进,由此才能创造出不同的诗歌文本,才能不局限于小圈子化、小团体化和狭隘化。这些诗群不谋而合的是,它们虽然都是民间自发组织或形成的诗歌团体,但并不局限于地方或小团体、小圈子,都是立足广西、面向全国、兼容并蓄,以各自的诗歌姿态丰富着中国诗歌的版图。
此外,《广西民间诗群诗歌巡展》还呈现了广西诗人笔下不同的诗歌风格与诗歌精神。广西各种诗歌力量的分化与汇聚,形成了广西丰富众多的诗歌群落,而各个诗歌部落的诗歌理念、审美追求、风格、姿态各自有异,因而形成了多样化的诗歌风格与诗歌精神。即使是同一个诗群中,诗人们的诗歌风格和诗歌精神也各自相异,甚至同一位诗人的不同诗歌中显示的是不同的诗歌风格与诗歌精神。最有意思的是自行车诗群代表诗人非亚的两首诗《慢慢地呼唤死者》与《平桂矿务局》,显然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后者属于他一贯主张的口语化诗歌,是用口语对细节、事情的呈现、叙述、铺排,但前者却突破了口语化写作的局限,呈现的是他跟死者的对话,对生命、死亡的思考,诗中大量征用各种意象,将抒情、叙事、诉说、对话杂糅,完全突破了口语化写作的放逐抒情、消解意义、保持原生态特点的限制。其他诗人在《广西民间诗群诗歌巡展》中都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各种诗歌风格。首先是哲性书写。扬子鳄诗群中刘春的《自省书》以对自己进行深刻反省为基点,展开了他对人性、人心、人生的思考,是对人性在生活历练中发生的变异的反思,显然是由个人经验抵达人类经验的知识分子书写,充满哲性;李忠在《飘逝:宿命的一种》中思考宿命,思考“什么是财富,尘埃,什么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琬琦的《死亡》、伍迁的《总有一天,我们无力悲伤》呈现的都是诗人对死亡、生命、人生的思考,显然带有智性书写的倾向;刘频的《我的生活和灵魂》思考生活与灵魂的关系,罗雨的《或许是命中注定》《一个人的战争》思考命运与人生、世界与个人的关系,都富有哲性和思辨性。其次是底层书写。黄芳在《黄昏》中捕捉了一个瞬间里卖葡萄的“她”和有灰鞋没有名字的小孩的系列细节,而在《暗疾》中对一个患者进行细致描写,呈现的都是她的底层关怀。再次是乡村书写。漆诗歌沙龙中马路的《天空越吹越辽阔》《做一株多情的庄稼》、谢夷珊的《那些年》显然都属于乡村书写。而有些诗人的诗则带有童话色彩,让人在童话似的诗歌语言中体悟生命,如麻雀诗群中刘频《前往香枫镇》中带有鲜明的童话色彩,如“我把天空当作一直便携的小镜子藏起来”“我把好天气拿出来,他们推选我做镇长”,西乡塘诗群中陆辉艳的《力量》《皇帝在春耕》《心中的灰熊》都以童话般的语言和想象力展开诗意。口语化书写也是“巡展”中呈现的一个明显诗歌倾向,如西乡塘诗群中荣斌的《一个有点扯蛋的上午》 完全用口语甚至粗话宣泄自己对上午无所事事状态的不满,
完全消解了诗意、意义、价值,躲避了崇高,放逐了“面对枪口”和“卸下伪装”的严肃性;而《开车穿过科德路》则纯粹是流水账似的叙述自己开车穿过科德路的见闻,显示出荣斌近来转向口语诗写作的倾向,他的这种写作转向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广西诗歌书写的另一种可能性,虽然这种写作路向或许是令人担忧的。吉小吉的《冬日早晨的广场》也以他习惯的口语化叙述进行书写,铺陈了他在冬日早晨的广场上见到的细节。此外,诗人们还有许多个人化的探索与尝试,如李忠的《在教室里阅读那些葵花》带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和知识分子情结;黄芳《暗疾》中的戏剧化旁白呈现出她在诗歌叙事策略上的探索与尝试;伍迁的《七十年前的明月》将七十年前、二十年前与“今夜”形成辉映、对照,则有一种历史穿越感;“民族诗人群”中的黄承基以《五色糯饭》呈现了广西本土的民俗文化和地域色彩。这些风格各异的诗歌风格和诗歌精神,呈现出广西诗歌发展多元共生的诗歌态势。
当然,有些诗人并未加入任何民间诗歌群落,比如盘妙彬,是一个诗歌独行侠,但他在广西诗歌甚至全国诗歌版图上却又非常重要,他独特的诗歌姿态、诗歌风格和诗歌精神使他自己便可以成为一个流派、一个诗歌群落,但在以“诗群”为标签的“巡展”中必然被遗漏,这便是任何以流派、团体、标签来命名诗歌必然存在的缺憾。但毋庸置疑的是,《红豆》杂志启动的“广西民间诗群诗歌巡展”对广西民间诗群的关注、扶持与推介,不仅是对广西民间诗群力量的肯定,扩大了广西民间诗群的影响力,有利于广西民间诗群的进一步发展,更将对广西诗歌与当代诗歌的发展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注释:
[1]陈代云:《隐秘的上升之路:2000年以后广西诗歌述评》,《今日南国》2009年第3期。
[2]荣光启:《“自由”年代的诗群崛起:当代广西诗坛》,《南方文坛》2008年第5期。
*此文系作者主持的201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部项目“新媒体语境下诗与公众世界之关系新变化研究”(课题编号:15XZW035)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卢悦宁